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教授的研究團隊在一項動物實驗中觀察到,吃便便不僅能讓布氏田鼠產生讓人愉快的多巴胺,並且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該研究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學會會刊》上。
布氏田鼠又名布蘭德特田鼠,主要棲息在北溫帶的針茅草原,分布於中國、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據悉,「食糞」是布氏田鼠與生俱來的習慣。這種先天行為,往往對動物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平均而言,約有五分之一的糞便被布氏田鼠吃掉。
為了弄明白這種行為究竟有何意義,科學家想辦法讓布氏田鼠吃不到自己的糞便。
研究人員一方面給布氏田鼠戴上長長的塑料脖套,讓它們的嘴夠不到自己的屁股;另一方面把鼠籠底部改造成鐵絲網,讓它們自己產生的糞便直接從網孔中漏下去。雙管齊下——這些布氏田鼠再也不能愉快地吃糞便了。
結果發現,與生活在正常籠子裡的布氏田鼠相比,被限制吃糞便的布氏田鼠雖然餓得更快、吃飯更多,體重卻出現了下降,這表明對新陳代謝有負面影響。而且,刺激神經信號傳輸的化學物質也幾乎全面減少,產生快感的主要化學物質多巴胺下降了近一半。
不僅如此,不吃糞便的田鼠似乎也變傻了。
研究人員對田鼠進行了一系列的認知能力測驗,包括走迷宮。結果發現,相比想吃就吃的小夥伴們,禁食糞便的布氏田鼠更容易迷路,對熟悉的和陌生的事物傻傻分不清,辨認其他夥伴的能力也下降了。
不過,科研人員給這些布氏田鼠補充了一種叫做乙酸鹽的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發現它們的認知能力有了明顯改善。
對此有專家表示,「這表明某些大腦功能必需的營養素可能需要通過食糞來攝入。」
人類食糞會不會產生相同的效果?
在一些古文化中,人們曾經使用動物或人類的糞便作為藥物,醫生還品嚐糞便來幫助診斷疾病。
近年來,一些醫院也利用健康捐贈者的糞便製成了治療胃病的藥物。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接受這種療法。
由於上述研究顯示,田鼠食糞不僅能感到更快樂,並且還會變聰明,因此有人提出疑問,如果人類也食糞會不會也產生相同的效果。
對此,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學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的採訪時回應:「人類應該是沒有食糞行為的。隨著人類的進化、食物質量的增加和多樣化以及文明的教化,人類本身不需要食糞行為來彌補能量需求。」
「從行為進化角度,動物的食糞行為對於維持體內微生物穩態和健康非常重要,但食糞行為也會帶入一些致病菌或環境汙染物等。在人類經過一次消化就能獲得足夠營養的情況下,食糞行為對人類沒有存在的必要。」他說。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