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專家24年找18新物種 讓恐龍時代田鼠「復生」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劉少英手拿四川田滑鼠本。

  四川面積48.5萬平方公裡,海拔落差約7400米,在178個自然保護區中,蘊藏著難為人知的「生物秘密」。3個科研單位10位專家攜手,歷經24年科研,於今年6月正式公布「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及保護技術研究」的成果:發現新的動物物種18個,100餘種植物為中國或四川新分布。

  成都錦江區下沙河鋪街44號:位於塔子山公園對面,周圍是待施工的寂靜的工地。

  即便是鄰近的住戶,也很少有人知道,這裡保存著15000餘號動植物標本,規模位列全國前三,裡面不少藏品是川內、國內唯一,世界稀有。

  這裡就是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實驗中心。

  6月18日上午,在實驗室裡,小型哺乳動物學專家劉少英從標本櫃中拎起一個四川田滑鼠本,仔細地打量著,像是在看一件藝術品。標本櫃中,有30隻大小不一的田滑鼠本,顯出四川田鼠不同年齡段的發育狀況。

  一場關於物種發現之旅的採訪,從這裡開始。

  成果之巨:

  18種動物為世界範圍內首次發現 四川田鼠百年後「絕」而復生

  劉少英手裡的田滑鼠本,會讓一般人毛骨悚然,但在劉少英眼中是絕對的寶貝。

  劉少英說,全世界範圍內,四川田鼠的標本只有兩份。一份在成都,有30隻標本;另一份存放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只有9隻標本。

  作為稀有哺乳動物,四川田鼠第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是在103年之前的1911年。當時,一位英國傳教士在威州(汶川)發現了它的蹤跡,並對其命名。然而,此後再無其出沒的文獻記載。

  四川田鼠,生活在高原和山地的過渡地帶,是一種哺乳動物,它最大的特點是牙齒比一般田鼠要短,適應能力很差,生理機能比較原始,對生態環境變化極為敏感,不喜歡和人類共居。作為一個古老鼠種,它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從第四紀冰川時代倖存下來,如今生存範圍很小。

  作為「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及保護技術研究」課題小組的負責人,劉少英說,按照生物學界的慣例,一種野生動物如果50年內沒有發現其蹤跡,就意味著種群已經滅絕,「一百年沒出現,國際國內生物學界就都認為它不存在了。」

  而此次全省範圍內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不僅重新採集到四川田鼠的標本,而且明確了四川田鼠的大致活動範圍和種群數量,「活動在茂縣轄區大概一百平方公裡內,數量近萬隻。」

  類似於「四川田鼠式」的重大發現還有許多。比如在紅原縣、海子山自然保護區分別發現的若爾蓋遊蛇、四川溫泉蛇,是青藏高原之外地區首次發現溫泉蛇的分布,對於我們認識三江併流之後的川西高原、青藏高原的物種分化,將帶來巨大貢獻。

  而項目組通過梳理,認定我省在過去24年新發現120餘個物種,其中100餘種植物為中國或四川新分布,而18種動物則為世界範圍首次發現。

  這意味著什麼呢?

  省林業廳科技處處長周古鵬舉例,在課題組新發現的物種裡,哺乳動物有4個。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累計發現哺乳動物新物種才33個,屬於中國人發現的為23個,其中四川佔據了4個;而在短短的24年內發現18個新物種,其速度和效率,不僅冠絕全國,在現代生物學領域也十分罕見。

  發現之難:

  四川田鼠從發現到被學術界接受花了14年

  山林中有未知的自然秘密,也藏著未知的危險。

  回顧這些年來的探索之險,一向健談的課題組專家、省林業廳野保站副站長古曉東沉默了。

  2000年6月初,項目組10名專家和其他人員共30多人,在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野外調查。因為大家餓了,就採了林子裡一些蘑菇來做菜。飯後不到40分鐘,幾乎所有人都倒在帳篷裡,上吐下瀉,而當地不通公路、不通電話。

  古曉東和幾個同事攀到一處山頂,準備用無線電呼叫直升機前來救援。幸虧隨團的一位菌類專家認出了這種蘑菇危害不大,只會導致嘔吐和腹瀉,「肚子空了,就沒事了。」果然,天亮之前,所有成員恢復了正常。

  發現過程中充滿艱險,而後期的鑑定等更像是一場馬拉松長跑。

  「差不多每個新物種的鑑定都要花費4年以上的時間,生物學界摒棄固有認識,去接受新成果並非易事。」劉少英說,四川田鼠在1997年被重新發現到2011年被學術界接受,花了整整14年,「畢竟之前已經默認是種群滅絕了,你突然說發現了。這跟證明一個死了的人還活著一樣。」

  在發現四川田鼠的第一時間,課題組就向英國方面發出邀請函,請對方提供當年採集四川田鼠的相關資料——但對方答覆:由於當時科研條件限制,生物數據並沒有提取,而且此種鼠已經滅絕,標本十分珍貴,因此不能借出標本;原始材料只能來英國複印。

  劉少英只能利用出差的機會去英國查看標本、尋找資料,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四川田鼠資料一一複印回國。然後將其與我們發現的那份標本從牙齒和頭顱逐一比對。而為了尋找更確鑿的證據,劉少英還四處尋找傳教士最原始的採集蹤跡,推測最初採集者的活動軌跡。

  2011年的春天,隨著最後一個標本組織塊比對成功,四川田鼠正式「死而復生」。

  意義之大:

  填補國際國內生物學領域的多個空白

  劉少英介紹,新發現的物種主要有以下幾個意義。

  首先,我國的生物學分類主要依據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國外專家學者的著作。由於當時科研條件所限,這本書在許多物種分類上有不少謬誤。而課題組在過去24年的發現,對於傳統的分類法是一次衝擊,對生物學技術也是一次提升。

  例如,德欽絨鼠此前作為亞種,一直被放入中華絨鼠中,而在2005年前後的地模標本的比對,證實了德欽絨鼠是獨立種。這種老鼠是西南地區危害草原的主要鼠種,也是疾病傳播媒介之一,此次對其重新分類,對於以後的鼠害防治、鼠疫防控都是一種促進。

  據了解,利用此次科研成果,我省開發出相應的無害滅鼠製劑,已廣泛投放於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

  其次,不少物種的發現,解開了世界性難題。比如1911年發現的溝牙田鼠,其屬級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爭議。主要原因是,能採集到的標本相對稀少,全世界只有3份,所有的研究結果都是基於3份標本得出的結論。而2003年,在九寨溝採集到的16隻標本,涵蓋了成體、亞成系、幼體,通過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認定它是田鼠的獨立屬、獨立種,解決了相關爭議。

  再者,通過此次發現,為我省今後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在課題進行的過程中,我省就依據發現成果,推動全省40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完善,同時促進了30個自然保護區的級別晉升。

  劉少英說,根據新發現物種的區域分布,可以研判一個地區一段時間內的生態環境變化,為下一步生態建設方向提供依據。此次新發現的物種主要分布於川西高原、川南山區,而成都平原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川西高原、川南地區人口稀少、自然保護區多、相關科研工作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這一地區近年來生態逐步好轉。」

  最後,可以梳理動植物分布變遷,通過動物地理學,對物種尺度空間分布格局進行相應研究。比如通過龍姬鼠譜系地理學研究,進一步證明川西貢嘎山相嶺山系是第四紀冰川期的生物避難所。

  省林業廳科技處處長周古鵬:

  認識自然 保護自然

  記者:為什麼發現新物種這麼難?

  周古鵬:自然保護區一般多處於比較邊遠、難以到達的地方,生物物種種類多,研究人員在相關領域各有所長,加之人類對自然不斷探索中發現大量物種,造成新種的發現越來越困難,特別是獸類、鳥類的發現更加困難,需要科研人員不斷地去探索、發現和研究。

  再加上我省對於自然保護區的物種調查,基礎差且缺少經費。2000年之前,課題組每年經費不足10萬元。欣喜的是,研究團隊一直堅持不懈地開展這項工作。

  記者:下一步還有什麼發現目標?

  周古鵬:全省有各類自然保護區178個,而課題組在過去24年調查了其中的99個,剩下的我們還會堅持調查下去。畢竟,只有充分認識自然,認識這個星球上的生物,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們。(王成棟/文 吳傳明/圖)

相關焦點

  • 與霸王龍有關的恐龍新物種被發現
    英國科學家發現一種與暴龍雷克斯有關的恐龍新種南安普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在研究了最近在懷特島發現的四塊骨頭後,確定了這種新物種。專家們說,這些骨頭屬於獸腳類恐龍的一個新物種,其中包括霸王龍。古生物學家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恐龍生活在1.15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估計有4米(13.1英尺)長。」這種新的恐龍物種被命名為Vectaerovanator inopinatus,因為一些骨骼中有很大的空氣空間。這項研究的論文將發表在《古生物學論文》雜誌上。
  • 四川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小腿骨化石
    來源:央視網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新恐龍動物群!世界級規模侏羅紀「恐龍化石牆」有了新發現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16日,重慶雲陽恐龍化石群保護與研究2019年度學術研討會在渝舉行,周忠和院士、王成善院士等11位全國知名古生物化石和沉積學專家在會上展開討論,一致認為重慶雲陽新田溝組為一新的恐龍動物群。這是我國首個在新田溝組發現規模較大、種類較豐富的恐龍動物群,其研究成果對研究恐龍演化序列有著重要作用,具有填補恐龍演化序列空白的潛力。
  • 《時代周刊》評2012年十大新物種
    《時代》周刊點評「2012年度十大」忙得不亦樂乎。繼先後推出2012年「十大國際新聞」、「十大醫學突破」以及十大好片和爛片之後,又給諸位看官帶來「十大物種」,以滿足讀者對於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如果屏幕前的您求知慾旺盛,想了解地球往事中帶給人的重重驚喜,那接下來一定不容錯過!
  • 考古學家化石揭秘恐龍時代八種遠古鱷魚物種
    原標題:考古學家化石揭秘恐龍時代八種遠古鱷魚物種   考古學家化石揭秘恐龍時代八種遠古鱷魚物種  來源:科技訊我有話說  鱷魚以前張什麼樣子?近日考古學家揭秘了遠在恐龍時代的八種遠古鱷魚物種。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在恐龍霸主時代的鱷魚吧。
  • 時代周刊2009年十大新物種:史前巨蟒重1噸(圖)
    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2009年度十大新物種,其中「博薩維毛鼠」位居榜首,迷你霸王龍、重達1噸的史前巨蟒均榜上有名。2009年以前,恐龍專家一直以為霸王龍的頭部和前肢會隨這種動物的整個身軀一起進化。但是,今年9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保羅·塞利諾(PaulSereno)的新發現徹底改變了這種認識。
  • 組圖:生活在恐龍時代的八大鱷魚物種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國外媒體報導,以下是恐龍時代的八種遠古鱷魚物種:暴泳鱷:暴泳鱷(TYRANNONEUSTES LYTHRODECTIKOS)非常像一個奇特的混合生物,它的身體像海豚,長著鯊魚一樣的尾鰭,儘管如此,它仍是一種鱷魚。
  • 長相怪異動物現身水田 專家稱其為恐龍時代生物
    他們說,從不知這是什麼東西,而且該水田也是劉李傑家的,連他自己也很納悶,只知道這是2008年地震後的「產物」。難道,是地震後從石頭裡鑽出來的?有村民這樣以為。但不管怎樣,這些怪物還是給當地村民帶來了不少困惑。四川在線記者也特別留意了一下,這片水田中間被一條機耕道隔開,其本身與其他水田結構並無二異。  猜測—「怪物」是三眼恐龍蝦?
  • 5歲恐龍小迷弟四川通江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系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10 月10日,北京和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一行抵達現場予以了確認。在一塊面積約20平米的石頭表面,共發現五個足跡,專家判斷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
  • 四川5歲小朋友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系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10 月10日,北京和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一行抵達現場予以了確認。在一塊面積約20平米的石頭表面,共發現五個足跡,專家判斷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
  • 四川5歲小男孩楊哲睿發現恐龍足跡,專家:源於白堊紀
    >,專家:源於白堊紀【核心提示】今天【#四川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源於白堊紀】上熱搜,10月1日,楊哲睿上過恐龍專家邢立達的課,於是叫媽媽發照片向邢立達詢問。邢立達帶隊前往考察,於10月10日予以確認。
  • 成都現恐龍時代「仙女蝦」 蝦卵能抗100度沸水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李慶 實習生 徐洋)四川在線上月曾獨家報導過成都市彭州市民發現了二億五千萬年前恐龍時期生物—三眼恐龍蝦,引起央視關注。而就在3日,成都市民爆料:在成都路邊一水坑發現了一種奇特生物,經專家證實,居然也是一種有兩億多年歷史的季節性水生甲殼動物—「仙女蝦」!   意外:小孩路邊發現奇特「仰泳」生物   距6月初三眼恐龍蝦「現身」成都後,又一種被市民稱奇的生物「突然」出現,而且其現身的地點還是在成都鬧市區。「最早還是我小孩發現的,它們像魚一樣水裡遊來遊去。」
  • 2017年古生物學家忙碌一年,發現新物種,終於揭開恐龍孵蛋的秘密
    對於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學家和恐龍愛好者來說,2017年是忙碌的一年。因為世界上發現了一些新物種,使一些舊物種無效,甚至從死者(化石)身上復活了一個被遺忘的物種。他們了解學習了關於恐龍行為的新知識,並在我們對這些動物進化的理解中修補了一些漏洞。
  • 2020年,重慶新「誕生」兩種恐龍,都來自這個地方!
    2020年,重慶新「誕生」兩種恐龍,都來自這個地方!2015年,重慶雲陽恐龍化石發現後,在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下,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承擔了一系列調查發掘、化石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工作成效顯著。發現了我國一個新的恐龍動物群「重慶雲陽恐龍動物群」,形成了世界級的侏羅紀恐龍原址化石牆,目前已發現命名了3個新屬種恐龍,被學界一致認定為「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 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專家:系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他,尤其對恐龍感興趣,看到這些「雞腳印」後,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孩子媽媽把圖片視頻傳給北京的專家,10 月10日,北京和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一行抵達現場予以了確認。
  • 四川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還說出種類 專家查證後確認
    四川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還說出種類 專家查證後確認  Evelyn Zhang • 2020-10-11 12:29:13 來源:前瞻網
  • 跟著專家「穿越」到一億年前 看看古藺黃荊的恐龍怎樣生活
    8月25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微博號:@邢立達)及其研究團隊,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主任兼侏羅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葉勇等專家專程來到古藺,對恐龍足跡進行實地調查研究,還原了白堊紀時期恐龍在古藺黃荊一帶的生活場景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紅星新聞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當地博物館已派專家赴現場勘查)。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稀奇: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曾連續15年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恐龍化石。
  • 「斯坦伯格謎鱷」不是恐龍,不是鱷魚,科學家:新物種
    文/玉濁清「斯坦伯格謎鱷」不是恐龍,不是鱷魚,科學家:新物種有的時候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有很多未知的生命存在,也有很多的物種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消失,並且泯滅。通過科學家的不斷研究和探索,也發現了很多未知的化石,比如說,被命名為「斯坦伯格謎鱷」的一個物種。這是在1980年,一個登山愛好者在攀登阿爾卑斯山脈時,發現的一種海怪化石,只不過一直到兩年之後,人們才發現了它的價值,正式開始挖掘。
  • 活了300000000年!宜賓發現上萬株這種植物,見證過恐龍生死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郭靜雯)活300000000年是一種什麼體驗?就連恐龍的誕生和滅絕都只是它們生命中的一小段插曲。在最近的全省文旅資源普查中,宜賓興文發現了這樣一種木本蕨類植物——桫欏。這種植物堪稱植物界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