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明瑜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小暑伴著溫風降臨人間。此時起,空氣濁而炎日蒸,但仍非最熱之極。古代曆書載:「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亦言:「六月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小暑之「暑」,東漢劉熙《釋名》中有形象化解讀:「暑,煮也,熱如煮物也。」暑熱有多難耐,韓愈所言極是——「如坐深甑遭蒸炊」,天地如蒸鍋,萬物在其間像是被火蒸騰。小暑金將伏,隨著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即將到來,暑氣臨近沸騰,消暑就變成人們當下最緊要之事。而小暑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鷙」,實則為消暑的三種境界。
【清】金廷標蓮塘納涼圖
小暑溫風一過,大地上便失卻涼意,撲面而來皆是滾滾熱浪。但溫風雖熱,卻還不及「風既至而如湯」之程度,而是寬縱鼓勵著萬物生長,故而古人謂其「溫厚寬教」之風。彼時氣溫升高,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喜陽農作物正是茁壯成長的利好時候,但雜草亦隨之瘋長,雷雨也常來肆虐。農人需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如農諺所說「小暑連大暑,鋤草防澇莫躊躇」。消暑的境界之一——順應物候乃是農人應對酷夏的消暑之法,高溫高熱實為促進農作物生長的最佳助力,農人對此心懷感恩,民間逐漸形成了「食新」等習俗,在小暑後吃新米,一謝大自然恩賜,二謝最早一輪的穀物喜收穫,三謝祖先及神明。
蟋蟀為陰蟲,此時羽翼初成,尚不能飛行,只得居於陰涼的牆角避暑。而在沒有空調電扇冰箱的時代,古人為安度炎炎夏日多以「避」為消暑妙法,此為消暑的境界之二。人間消暑意,林蔭綠水中。崇山林蔭之間往往是避暑勝地。臨水而建的水榭一陣荷香一陣風,亦是消暑絕佳去處。若在屋中避暑,所居之位也有所講究,以北窗涼氣多。前人除精心選擇避暑之處,亦藉助外物之力。唐代詩人錢起《避暑納涼》寫道「木槿花開畏日長,時搖輕扇倚繩床」,倚於繩床輕搖蒲扇,木槿花香襲人,好一派清涼悠閒,扇子藏風散暑氣,歷來居家必備。
取冰入盤納涼降溫更是消夏常見。小暑常常逢著六月節。宋時,六月初六為「天貺節」,宮人往終南採冰或取舊藏河冰以供當朝之用。天貺節當日,皇帝賜大臣「冰麨」和「炒麵」。官府中則以頒冰為習俗,《燕京歲時記·頒冰》記載:「京師自數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異,民間則在街上有冰售出。」明代沈榜所編《宛署雜記》則記載六月初六時,民間各家各戶會取家旁井水收藏,用以製作醬醋、浸泡瓜茄,以五更初時的井水最能令食材久藏不壞。六月節時還有曬書畫、衣物之習俗頗為有趣。久存於箱櫃中的衣服、書畫在晴朗日多晾曬,可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元】 劉貫道 消夏圖
古人畫中不難覓見上述消暑之物。元代劉貫道《消夏圖》畫面右側繪有兩位女子持長扇款款而來,左側床榻旁有四足小几,几上置冰盤,內有夏果數枚,畫中高士的納涼之舉頗為瀟灑閒適。而清代金廷標所繪的《蓮塘納涼圖》,畫中右上角為一片茂密竹林,清爽宜人;林邊湖平水靜,近岸處幾株荷花開得正盛。竹林下擺一小方桌,桌上放有冰盤及藕段,有公子斜靠桌旁,神情悠閒;畫之左側有女子持扇,帶一小童前來。全畫筆墨工細、氣韻流暢,人物動態自然、設色典雅恬淡,其情境儼然是杜甫詩中之景:「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其中言及兩種消暑之法——喝冰水、吃藕。
吃藕是民間素有的小暑習俗。藕有清熱養血除煩之功效,在清鹹豐年間已被欽定為御膳貢品。因與「偶」同音,吃藕還有祝願婚姻幸福美滿之意。除藕之外,多種食物皆是人們熱衷選擇的消暑良品。譬如芒果,小暑正是成熟時節,吃芒果便頗為流行;魯南和蘇北習慣於在小暑時吃暑羊,此時的羊羔肉質肥嫩,味道十分鮮美,徐州民間「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的歌謠人盡皆知;還有「小暑黃鱔賽人參」,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甚為滋補美味。《晉書》載「都人簪奈花」,簪的奈花即是茉莉。古人會在盛夏時候的晚間採下茉莉,取井水半杯,花架於杯上,用厚紙密封。第二天花可簪戴,水可點茶,清香撲鼻。
小暑三候「鷹始鷙」,「鷙」為搏擊時的兇猛之態。天氣漸熱,鷹提早感知到肅殺氣,故以翱翔在高空中降低體溫為消暑之法,為達此法,鷹需學習搏擊長空,此乃消暑的境界之三。現實的暑熱難消散,古人便轉向在詩詞中描繪納涼消暑情景,尋找精神上的清涼空間,是為搏擊和駕馭暑熱的嘗試。金代龐鑄在《喜夏》中說:「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清代喬遠炳言及《夏日》:「薰風慍解引新涼,小暑神清夏日長。」或是不懼或是化懼為喜愛,態度上已然戰勝了暑熱好幾分。不過最雲淡風輕的搏擊還是白居易《消暑詩》所言:「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心靜自然涼,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