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讚哦
繼「退押金」事件後,ofo再次遭遇挫折。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ofo的合作方順豐因運輸合同糾紛,深圳市順豐綜合物流服務有限公司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的申請,請求凍結被申請人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峽大通」,其為ofo小黃車運營主體)在招商銀行天津分行鞍山西道支行所設帳戶11×××06的帳戶存款人民幣1375.06萬元,同時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為申請人提供相應擔保。
針對順豐向法院申請凍結ofo小黃車銀行帳戶存款一事,順豐方面1月3日早間回應稱,「我司對於ofo的催收行為屬於公司正常的業務款項收款流程,我司在多次催款無效後,才依法提起訴訟。」
四面楚歌之下,ofo的日子舉步維艱。
誰使ofo陷入困境
網絡上曾疑似流出馬化騰評論ofo敗落的原因,是「戴威」。
在ofo的董事中,戴威、朱嘯虎、經緯都有對ofo的一票否決權。此前朱嘯虎對於當前共享單車局勢,曾希望將摩拜和ofo合併;戴威不答應。而同樣看破局勢的朱嘯虎選擇將手中的股份賣給滴滴和阿里。至此,阿里、滴滴、戴威都有對ofo的否決權。
2017年,ofo的第一大股東是滴滴;摩拜的第一大股東是騰訊。當時的合併方案來自摩拜CEO。ofo的創始人分別擔任新公司的聯席CEO,董事長由滴滴決定,對於滴滴和騰訊來說,這樣的結果很滿意。出現任何情況,雙方都可攻可受。不過對於戴威來說就不一定。這場合併中,很可能會導致戴威出局。阿里將會失去共享單車的話語權。也正是這樣,戴威趕走了滴滴的工作人員,這其中阿里給了戴威很大的決心。
雖說滴滴有著一票否決權,同樣戴威也有。2018年4月,正值共享單車步入窘境,收入銳減。滴滴曾表示收購ofo,被阿里一票否決。主要的原因還是滴滴和阿里系沒有談妥。此外,除去創始人和團隊的管理失控,各路資本利益方的複雜博弈,資金缺口成為導致ofo難以為繼的直接原因。
共享單車演變共享泡沫
ofo只是共享經濟模式的一個縮影。
2016年,共享單車迎來了風口,先後興起的摩拜、ofo、哈羅、小藍車等紛紛擠入市場。此前騰訊科技聯合數可視發布的一組數據披露,僅2016年就有超過20多家共享單車企業共存,一年時間裡,這些公司的融資總額超過30億元。用戶規模也呈指數級增長,2016年共享單車的用戶規模達到了1886萬人,同比增長達到驚人的700%。一年前,宣稱進軍國際市場,遍布全球的單車公司,短時間內迅速的崛起,但好景不長,隨著生存問題日益繁多,紛紛隕落。
2017年至2018年初,悟空單車、酷騎單車、小藍單車等相繼倒閉,共享泡沫破滅,共享單車領域陷入倒閉潮。在過去一年裡,超過50家單車公司相繼死亡,行業第一摩拜單車在一場美團主導的收購中被短暫拯救,作為美團的負資產而存在;位居第二的ofo則沒那麼好運,因對市場規模、外部環境和自身能力的錯判,其企業生命或許已進入倒計時。
誰是主謀?
隨著共享單車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市場逐漸飽和,共享單車的熱度也慢慢的退卻。一些社會弊端也逐漸顯現。
在創投圈認為,失敗的「燒錢」不可避免。以為可以通過資本催熟市場和行業。但共享經濟的潰敗,很難讓摩拜與ofo自我證明。隨著寒潮的到來。創業者和投資方才意識到了此前盛行的共享經濟只不過是一場網際網路實驗。
巔峰時期可拼成顏料盒的共享單車,終究沒能逃過燒錢大戰。經過幾輪燒錢洗禮,只留下了ofo、摩拜兩大共享單車巨頭。之所以能夠留下,離不開的依然是錢。據公開消息披露,在共享單車盛行時期,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融資金額中,佔據大頭的就是共享單車,其中ofo和摩拜拿走了85.3%以上的融資金額。資本的入駐並沒解決ofo的命運。
1.資本運作
帳面上的收緊從年初就開始顯現。2018年1月有媒體曾曝出,ofo公司帳戶上的可用資金僅剩下不到6億人民幣,若按照ofo每月4-5億元的人員工資和運維等支出、以及持續流出的押金計算,ofo手上的現金僅能支撐一個月。日訂單量也降到了1000萬單左右。
以租賃為本質的共享單車,採用重資產運營模式。而單車的投放及維護需要耗資巨多。此外,共享單車的收入來源中,押金佔比最大,而廣告費等營收只佔用很小的比例。這就決定了它的造血能力。僅依靠押金實現盈利並不成立。以ofo為例,此前的1000億押金難退問題正是於此。
那麼曾經分庭抗禮的摩拜單車境況如何?
同樣的問題,摩拜遇到了也是一樣。從資本運作的角度來看,胡瑋煒比戴威要實務。資本的風口來的快去的也快。一切堅守沒有意義。
此前,美團曾在招股書中對於摩拜的虧損做過描述。截止2018年4月30日,僅美團收購摩拜20天的時間裡,摩拜毛損為人民幣4.07億元,平均每日虧損超過1500萬元。直接影響到美團的整體盈利情況。也正是這樣,摩拜才存活於美團的負債下躲避共享經濟的寒冬。
投資者看重的是共享單車的用戶規模和用戶質量。希望以此為流量入口和交易場景,進一步激活,實現盈利。但寒流來臨,那終將是夢。
2. 低轉化率
資本市場的轉冷會更加突出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
早期的共享經濟平臺崇尚「輕資產」模式,在共享經濟中有著多年經驗的Airbnb和Uber為例,都以不持房和不持車為公司的融資賣點。但到了後期,這樣的模式意味著公司在面對競爭的時候無論在資產端還是消費端,都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就像一家新興的共享租車企業,可以通過補貼等手段迅速的讓原本的司機和乘客紛紛倒戈。
此外隨著眾多「以共享經濟」為名義的產品崛起,現今共享平臺間服務差異甚微,消費者的轉化成本很低。很容易放棄一個平臺選擇另一個平臺使用。這可以使平臺快速崛起,也可能快速隕落。
如果兩家差不多的公司,產品差異性較小;使得他們必須常常使用補貼促銷的方式來吸引或留住用戶,這樣的競爭狀況使他們在本業營收的部分一直沒辦法達到預期。
3.隱形泡沫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中國流行的共享業態,更像是公共設施租賃。但從結果來看,依然實現了消費者從擁有權向使用權的轉變。長遠來看,有可能通過精細化生產與運營,節省社會資源。
雖說可以將閒置的東西合理利用,在短期內使得資產大漲,不過龐大的成本和折舊費用可能使企業策略的調整和資金分配都不夠靈活。就比如共享單車。
此外網約車帶來的優惠和補貼,使得人人都可以打到車的時候,對於傳統行業會帶來衝擊力,不過更多的是為城市帶來交通擁堵。
大勢已去,共享經濟何去何從?
一個創業項目首先得有基礎的變現能力,即使是燒錢攻城略地,也應該在快速擴張之前衡量到底多大體量的資金能燒出多真實的壁壘。如果只是一味的投入,只會促使共享經濟的泡沫大崩盤。
而爆發式增長回落後,共享經濟暴露出運營模式的弊端。資本冷靜下造就「大浪淘沙」。共享經濟大退敗只是資本寒冬的一個縮影,低谷可能還遠未到來。
作者: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