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海澱·故事第786篇文章
秋意濃,銀杏黃。銀杏大道進入最佳觀賞期,秋色鎏金,綿延千米。
圓明園銀杏大道是市民欣賞銀杏的最佳去處之一。從綺春園向北,在三園交界處,一條近千米的寬闊大道兩側,數百棵銀杏樹整齊挺立。
秋日裡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遊客可以放緩腳步,悠然自得地欣賞美景。秋風拂過,窸窣作響,落葉滿地,金色的銀杏葉與兩側圍牆上的紅色藤蔓相互映襯,美不勝收。
而另一邊,頤和園作為全國最大的園林,是古典園林造景之典範,四季皆美。盛夏裡滿眼的翠綠如今已披上紅色、黃色的秋衣。隨著季節變化,各色的植被與古建院落相襯託,營造出中國園林獨特的意境美。
秋天的頤和園排柳蔭蔭,隔湖相望,殘荷田田,天高雲淡。此時前往頤和園賞秋,順便再去周邊高校看看銀杏,一路收穫喜悅。
1
2
最近,頤和園、圓明園兩園分別推出了「御寶璆琳」展、回歸圓明園流散文物展,展出的古物不僅數量多,種類豐富,而且異常珍貴,還等什麼呢?一起在美麗的秋色裡去古香古色的世界品味皇家典範吧。
頤和園「御寶璆琳」展
「御寶璆琳」是頤和園申遺成功2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一園一所聯合獻出的周年大禮。
輸
展覽地點:頤和園德和園扮戲樓
近百件清宮舊藏玉器、傳世佳品與宮廷治玉,帶您一睹皇家風雅。自古國人與玉相依相存,那當我們徜徉在古玉的世界,都要看些什麼呢?
看歷史文化的交融
「自強不息」璽
乾隆帝喜好制璽
來記錄重要時刻
「自強不息」白玉寶璽正是
乾隆八十大壽時
特地定製的一眾寶璽之一
與主寶「八徵耄念之寶」、
引首寶「嚮用五福」相配
成為三方一套的組璽
「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隆皇帝鐫刻此印
意在 「向有自強不息寶,以殿御書」
青玉刻藏文嘎巴拉式寶盒
乾隆四十八年冊封
八世達賴喇嘛強白嘉措
以此玉盒為賜,
同賚玉印、玉冊
玉冊乃授命詔書
漢、藏、滿、蒙四語寫就
玉印、玉冊現藏拉薩
西藏博物館
盒內鐫刻藏文,描以金漆
所鐫與玉冊詔書近乎一致
九世達賴喇嘛之經師、西藏攝政
以藏文為八世達賴立傳
稱此盒外如寶石,內藏金書
和珅書御製開筆之作青玉板
開筆書福源於康熙皇帝
最初皇帝御筆「福」字或楹聯是
分賜後宮
隨後發展到賜予各地督撫、
滿漢大臣
這兩塊書板御文分別作於
乾隆五十六年臘月、
乾隆六十年十月
是乾隆歸政抒懷之作
不過行文中透露出
對皇權的留戀
看巧奪天工的雕刻
青白玉靈芝龍紋觥
青白玉質,高浮雕手法,
清初風格
杯足而上圓雕靈芝紋,
飾兩小螭龍
杯身蝙蝠振翅,
口沿盤踞戲珠蒼龍
此器包含九隻靈芝,
寓意「九如」
清乾隆雕雲龍青玉甕
青玉質,局部有淺褐色玉皮
外壁浮雕海水雲龍,揚爪騰身
內底琢刻隸書乾隆皇帝詩文
陰刻方形篆書「乾隆宸翰」印章
紋飾繁密,雕工精細,
氣勢雄渾
碧玉山水人物圖圓插屏
碧玉質,高浮雕呈圓形
正面雕刻仙人煉丹圖
背面雕壽梅與菊花
精美工巧,富有層次
寓意吉祥福壽
看造型藝術的打磨
清乾隆白玉佛
白玉質,整料雕琢,
圓雕技法
佛祖坐像,佛像螺發
大耳垂肩,慈眉善目
身著袒胸袈裟,
雙手施禪定印
神態自然安詳,
雕工惟妙惟肖
「大清乾隆仿古」款碧玉簋式爐
碧玉質,局部泛灰白色
並夾有褐色綹斑
該器為仿古簋式爐造型
由蓋和器身組成,
子母扣相合
整體裝飾浮華繁密,
精細莊重
為乾隆時期典型的
裝飾風格
清乾隆刻御製詩碧玉插屏
碧玉質,配黃花梨木座
正面刻線填金
繪山水人物圖
背面陰刻填金乾隆御製賦
體現乾隆帝嚮往田園之情
也是統治萬民的為政之道
看太平祥和的寓意
清乾隆白玉金蟾蓮蓬
白玉質擦琥珀色皮
隨型圓雕一大一小兩個蓮蓬
大蓮蓬上飾金蟾一隻活靈活現
金蟾與蓮蓬都是多籽之物
此擺件寓意早生貴子,
多子多福
碧玉雲蝠海水紋筆洗
筆洗周身雕刻九隻蝙蝠
取數字最大,圓滿之意
筆洗通體雕刻如意祥雲
底部雕刻旋轉海水紋
有山峰屹立其中
寓意「福山壽海,萬福捧壽」
清乾隆百寶嵌木柄福壽八寶白玉如意
白玉如意首、尾,紫檀木柄
器身嵌以芙蓉石、碧璽、
瑪瑙、碧玉等
構成蝙蝠、壽桃、佛八寶紋飾
立意福壽吉祥
這邊的頤和園御寶璆琳,展示皇家風雅,那邊的圓明園也準備了同樣精彩的展覽等您一探究竟。
回歸圓明園流散文物展
2018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難158周年紀念日,當天,回歸圓明園流散文物展在圓明園天心水面正式開展。
百年前,無數珍貴文物流離失所。截至今天,8萬餘件流散文物重回母親的懷抱。作為圓明園遺址公園開放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此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自圓明園管理處成立以來回歸的37件重要石質文物,並將作為常設展免費對遊人開放。
同時,32件文物的3D掃描視頻將在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微信公眾號上同步上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在網上鑑賞這些石質文物。
在展覽現場可以看到,每件文物外均加裝了玻璃保護罩以確保文物安全。在展區中央的「綺春園清夏齋流杯亭基座和導流石槽」最為引人注目,據了解,清夏齋為綺春園春、夏、秋、冬四季景觀之夏景,鹹豐時期,嘉慶遺孀如皇貴太妃就居住於此。
清夏齋內的這組構件原為綺春園寄情鹹暢亭內流杯渠基座,由九石構成,為模仿河溪的蜿蜒曲折,在石座上鑿出曲折的小水槽,整體形如獸面圖案,取「曲水流觴」之意境。
古時文人墨客聚會時,將酒杯置於水流中,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就要做一詩一首否則就要飲酒一杯,詩情畫意引人入勝。圓明園罹難後,該組構件流落至北京大學園內,1981年北京大學將其歸還。
展區內另一件精美文物是「柳浪聞鶯」坊楣,坊楣一面刻乾隆御題「柳浪聞鶯」四字,另一面刻有乾隆御筆「柳浪聞鶯」詩一首:「十景西湖名早傳,御園柳浪亦稱旃。慄留嘰囀無端聽,訝似清波門那邊」。文字兩側皆雕花卉紋飾。
據說,該坊楣於1977年北大朗潤園島上西北角出土,後被北大捐贈給圓明園,成為國內第一批回歸圓明園的流散文物之一。
2012年,北京大學朗潤園附近施工時「柳浪聞鶯」的坊柱被挖出。至今仍矗立在北大鳴鶴園中紅湖東岸。
在圓明園的文物庫房中,四座漢白玉螭頭正在接受修復等待「上架」,據說這四塊漢白玉螭頭的回歸著實不易,它是文物愛好者杜澤宇在家旁的拆遷工地「智鬥」保下來的。
在北京清河一塊工地施工現場,杜澤宇一眼就看見一塊漢白玉龍頭不尋常,於是趁著沒人注意,鑽進了工地的藍色擋板。「我就是個瞎遛彎兒的老頭兒。」杜澤寧機智地打消了工地工人的警覺。當他一轉身叫來專家時卻發現漢白玉龍頭不翼而飛,得知是工人們把龍頭藏起來後。為了保護文物,杜澤宇在施工現場反覆向工人們宣傳隱藏文物的後果。保安趕到後,工人們才交了螭頭。
圓明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飽經滄桑的文物不僅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和屈辱,同時也凝聚了中華兒女深厚凝重的情感,今天將它們展示出來不僅是為他們「接風洗塵」更是要讓廣大遊客了解歷史,銘記歷史並為促「文物回家」獻出一份力。
據了解,現在圓明園絕大多數價值連城的金器、銀器、玉器、瓷器等文物都流散國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目前在全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有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包括書法、繪畫、瓷器、陶器、雕塑、銅像等各類珍品。
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圓明園,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歷史價值、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僅僅一個大英博物館就藏有超過兩萬件的中國歷代稀世珍寶,像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那些特許的專家才有機會一飽眼福。而這件文物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
圓明園流散文物回歸和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如今,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圓明園並積極地參與圓明園的文物保護,提供線索、送回文物,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如今,除天心水面以外,圓明園展覽館、西洋樓遺址區內還展示有一對石魚、5塊觀水法石屏和兩件方塔形石構件、一組諧奇趣噴水池等回歸的流散文物。
近年來,圓明園管理處又從一畝園、樹村、功德寺等拆遷區回收磚、石文物8萬餘件,還收到熱心市民捐贈的帶有「圓明園」戳記的城磚,在圓明園西部景區形成壯觀的「文物長城」。今年4月,從民盟中央回歸的兩件流散文物—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和嘉慶御筆「稱松巖」詩石刻將請專家進行修復,兩件文物的複製品在天心水面展出。
說了這麼多精妙絕倫的玉器和古物,不如您移駕頤和園、圓明園兩園,親自感受一下飽經滄桑的文物風採,它們,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和屈辱,更凝聚了中華兒女深厚凝重的情感。
編輯 / 李敏
審校 / 馮煥麗
更多海澱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