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寶馬標誌是風格化的螺旋槳,「但是事實有點不同。」那麼,圓形是如何產生的呢?近日這家總部位於慕尼黑的汽車製造商,開通了一個「 BMW Explained」專欄,概述了圓形標誌歷史及其起源的神話。
根據歷史發現,該公司標誌性的藍色和白色來源寶馬公司總部所在地自德國巴伐利亞自由州的旗旗幟配色。寶馬標誌中的圖案以相反的順序顯示這些顏色,因為在早期創建時,當地商標法就禁止在商業標誌中使用該州的旗幟和其他相關元素。因此,寶馬的解決方案是簡單地翻轉顏色以規避商標法。
BMW於1913年以Rapp Motorenwerke GmbH的身份創立後,於1917年10月5日首次在德國商標註冊局註冊為公司。最初,BMW沒有標誌,因此其創建者只是拿了前創始公司的原始徽章,保留了其通行證。帶有外部黑色環的形式,並用州和字母BMW的反色替換了馬頭輪廓,用於Bayerische Motoren Werke或Bavarian Motor Works。
寶馬標誌來源於飛機螺旋槳的故事是從1929年的一個廣告產生的:
那一年,隨著全球經濟危機(也被我們稱為「大蕭條」)開始爆發,pratt&whitney在其許可證下,生產來最新飛機發動機,為了推廣宣傳飛機發動機,在該廣告上展示來兩架飛機,該飛機的螺旋槳上展示了BMW標誌字樣,從哪以後該理念浮出水面。從此被公共媒體傳播了很多次,特別是1942年,一則類似的廣告出現在一家寶馬公司的出版物「Flugmotoren Nachrichten」或「飛機引擎新聞」上,此後,很多人都認為寶馬哦的標誌原型淶源與螺旋槳。
Jakobs表示「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寶馬很少努力糾正寶馬徽章是螺旋槳的神話。」雅各布斯還說,稱寶馬標誌為飛機螺旋槳的描述並非完全錯誤,但也不是100%準確。
1917年:寶馬標誌誕生
寶馬公司的前身是當時位於德國慕尼黑的拉普飛機發動機製造公司(Rapp Motorenwerke aircraft engine manufacturing firm),這家成立於1913年的引擎廠主要生產供飛機使用的V12引擎。到了1917年2月時,一位來自戴姆勒發動機廠的天才工程師馬克思費利茲(Max Friz)加入了拉普飛機發動機公司,並成功的研發出一臺性能出色的直列六缸飛機發動機。由於費利茲設計的這款發動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拉普飛機發動機廠這個算不上有名的公司很快就被重組了,同時,公司合伙人們決定將公司名稱更改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有限公司(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而這個簡稱BMW的新公司名稱,就是現今國人熟知的「寶馬」了。
值得一提的是,圖中的寶馬標誌只能看作是寶馬公司在那一個歷史時期的標誌「模板」,雖然寶馬公司的印刷品上採用的標誌與其一致,但是在摩託車、汽車上找到的寶馬標誌都與之有差別,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在印有「藍天白雲」的小圓裡加上與內外雙圓邊框、字母同色的「十」字金線,大家可以用這個特徵來分辨標誌的用處。
公司的名稱雖然改了,但是之前拉普公司的名稱和標識仍然出現在公司的信箋抬頭,因此,為了反映全新名稱,公司決定重新設計一個標誌。由於寶馬公司是由拉普公司重組而來,所以新標誌設計時故意採用了類似拉普公司標誌的樣式與其字母排放方式,最終這枚新的標誌繼續沿用了拉普標誌的內外雙圓形設計,外圈一樣為黑色,並且把「RAPP」替換成「BMW」,內圈圖案改為由4片藍、白色調的扇形填滿整個圓形,圖案中的藍、白色調是取自藍白相間的巴伐利亞旗幟,以此來象徵新公司名稱。
寶馬標誌的首次「上路」在新的寶馬標誌被設計出來後的4年裡,這枚標誌一直都只出現在寶馬公司內部的印刷文件中,直到5年後的1923年,隨著型號為R32的第一款寶馬摩託車推出才一併出現在該摩託車的車身上,這也是人們第一次能在馬路看到這枚全新的寶馬標誌。
第一款貼上寶馬標誌的汽車到了1929年,寶馬公司推出了旗下的第一款汽車,型號為Dixi 3/15 PS。儘管這是第一款帶有寶馬標誌的汽車,但實際上這款車只不過是英國奧斯汀汽車公司授權給寶馬公司生產的,並非是由寶馬公司自己開發設計的。現在看來,Dixi 3/15 PS只不過是一款「貼牌」的寶馬車。
1933年:更加沉穩、高貴的寶馬標誌隨著1932年奧斯汀公司汽車生產授權的到期,寶馬公司決定從此自行研發設計汽車, 而第一款成品便是在一年之後寶馬推出的303車型。這款新車首次在車頭造型上用上了寶馬的招牌雙腎形進氣格柵設計,從那時候起,寶馬車前臉的雙腎形進氣格柵就成了寶馬車上除了logo之外的第二個「標誌」。不僅如此,303車型也是寶馬公司旗下第一次搭載了寶馬「招牌」的直列6缸發動機的車款。自從303車型推出之後,寶馬公司開始使用三位數字的編號來對車型進行區分,以上這些特徵全部都可以在現在的寶馬車上找到。最重要的是,它是寶馬公司官方承認的第一款寶馬汽車!也是第一輛名正言順的貼上寶馬標誌的寶馬車。
比較起在1933年發布的那款重量級寶馬303車型,寶馬公司在同年修改了其標誌的這件事情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這次標誌的小幅修改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相關記載的資料也非常少。寶馬公司之所以在此時決定修改其標誌,原因只不過是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而已。修改後的這枚寶馬標誌比較起1917年版的寶馬標誌變化雖然很小,但加粗後的雙圓金色邊框與字體,確實使其看起來確實更加沉穩、高貴。 當年寶馬公司在一開始決定自行研發設計汽車時,就看中了當時的中高端汽車市場,這樣看來,更加沉穩、高貴的標誌設計樣式確實更加符合這一新的形象。
1953(或1954年):年輕化的寶馬標誌寶馬公司在1953年(或1954年)又一次對其標誌進行了修改(寶馬公司官方資料中,具有上述兩種不同的標誌修改時間記錄)。新的寶馬標誌改用了白色的雙圓邊框、白色的「BMW」字母以及將中間的圖案也變成淺藍色,看起來更加年輕化。
(註:關於1953年寶馬公司修改其標誌的原因,目前尚無法查找到官方以及其他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提供線報。)
據相關資料記載,寶馬公司在這枚新標誌啟用前,對之前的舊版本標誌在樣式上沒有做非常嚴格的規範,雖然「藍天白雲」的內圓圖案從未改變過,但是在「BMW」字體顏色和樣式、雙圓邊框粗細還有顏色都沒有做出統一。產品設計人員可以在寶馬公司的標誌「模板」上再做細節調整,使得那時候的寶馬標誌種類非常繁雜。不過經過了50年代的這次改標後,寶馬公司在其標誌的設計上完全棄用了金色的雙圓邊框與字母的金色配色,而是規定統一採用白色的雙圓邊框與字母配色作為寶馬公司印刷品上的標誌配色,在摩託車和汽車上的寶馬標誌則是採用銀色雙圓加上白色「BMW」字母的配色方案。
賦予寶馬標誌新含義的寶馬車既然講到了50年代的寶馬標誌,自然就不得不提到Isetta這款寶馬微型小車,因為在這款車上的寶馬標誌代表著不同的含義,那就是優異的經濟性。由於50年代初的寶馬公司推出的豪華車售價都極為高昂,大大超過了那時候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消費能力(二戰結束後,經濟仍處在復甦階段),所以市場上的豪華寶馬車銷售情況只能用慘澹來形容。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寶馬公司從義大利一家汽車公司處購買了Isetta這款車的生產許可(包括了一切的設計圖紙等等),在經過一些修改之後開始生產並於1955年推向市場,打算藉由此車讓寶馬公司打入低端市場並通過高銷量來緩解寶馬當時的巨大經濟壓力。
Isetta果然沒有讓寶馬公司失望,新車一上市,就因其俏皮可愛的車身造型受到了市場的追捧,相當低廉的售價加上非常好的燃油經濟性這兩大賣點更是讓這輛沒有寶馬血統的寶馬車累積銷量超過16萬輛,它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寶馬公司當時的巨大經濟壓力,也打破了那時候大家一看到寶馬標誌就只會聯想到豪華車的這一局面。
1979年:更有科技感的寶馬標誌70年代的寶馬公司,在寶馬歷史上最傑出的CEO艾伯哈德馮金海姆的帶領下,從一個相對小眾的品牌成為一個能與奔馳平起平坐的高檔汽車品牌,不同的是,寶馬走的並不是一味追求豪華的路線。寶馬1975年的推出的第一代寶馬3系列(E21)雙門轎跑車就奠定了之後寶馬公司強調車輛優異操控性能的造車理念,寶馬3系推出後受到市場歡迎,銷售成績非常漂亮,後來成為了寶馬公司旗下銷量最大的車系。
除了豪華與運動方面,寶馬公司還非常積極的開發新技術並將它們第一時間運用到自家的產品中。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在1978年就率先用上了DME(Digital Motor Electronics,用於控制發動機的微電腦,同現在我們所說的ECU一個道理,只不過當時的DME功能比較簡單),使得發動機運行比以往更加高效。從那時侯起,寶馬標誌也被賦予了「終極駕乘機器」以及代表先進科技的含義,而寶馬公司也在1979年再次修改了其標誌。
寶馬歷史上的第三次標誌修改,改動幅度依舊非常小,包括了將老標誌中的淡藍色扇形部分重新改回天藍色以及把略顯過時的字體替換掉。修改後的新標誌更加動感,而且在保持了上一版標誌年輕化的特點的基礎上又多了些許科技感,同時也比標誌修改前更加能夠傳達出那個時代產品所強調的運動與高科技的特點。
2007年:現代化的寶馬標誌寶馬公司的最後一次標誌修改發生在2007年,這次修改幅度同樣不大,那就是在舊版標誌的基礎上加入了立體的效果,使得修改之後的標誌,不僅保留了之前老標誌的所有特點,而且更加醒目、動感,更加現代化。寶馬公司在強調了多年的「動力與操控」性能後,選擇在這時更換其標誌,目的就是讓新的圖標更加符合現代寶馬汽車的特點。
BMW Roundel如今已躋身全球最受認可的商業標誌,並且本身就是標誌性標誌。原始設計的簡潔性和象徵性經受了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