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塗裝上的秘密,二戰德軍飛機機身標誌簡介

2021-01-08 老槍與戰線

二次大戰德國戰機的繪畫和照片大家看得多了,但機身上標識的字母、數字和符號都代表什麼意思,可能不是人人都清楚,這篇文就將簡單說說德國空軍飛機機身編碼標誌的基本規則和含義。

帶四位混合編碼的斯圖卡

德國空軍的編碼標誌從創立起幾經變化,如果要從頭追溯或者全部羅列那根本不是這么篇文能夠涵蓋的。本文只是涉及二次大戰期間最基本的標識方法,並且標識系統的趨勢是越到後期越混亂隨意,必然有很多規則外的特例存在,這是必須事先言明的。

德國空軍在二戰中最大的戰術單位是航空聯隊或稱航空團,一般來說一個聯隊下轄3—4個大隊,一個大隊下轄3—4個中隊,機身標誌能顯示出飛機在聯隊、大隊、中隊中的歸屬,但一般不會標識其下的小隊信息,同樣一般也不會顯示航空師、軍和航空隊的信息。

一、十字和萬字

鐵十字標誌和萬字標誌是德國空軍的國籍標誌,一般情況下每架飛機都有。最常見的是機翼上下表面各兩個鐵十字,後機身中部兩側各1個鐵十字,垂尾兩側各一個斜45度萬字。如是雙垂尾飛機,則是兩個垂尾外側各一個斜45度萬字。

開戰時標準的鐵十字和萬字都是黑色帶白邊再加細黑邊。隨著戰爭的延續,最先消失的是最外側的細黑邊,之後根據飛機蒙皮底色不同,出現了不帶白邊的黑色十字和萬字,更多的則是空心白邊十字和萬字。在同一架飛機上由於上下表面色彩不同,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國籍標誌。戰爭後期為了降低可視度,空心白邊國籍標誌比較常見。

混合使用空心和實心標誌的例子

開戰前德國飛機垂尾往往漆一條紅色色帶,中間留一個白色圓,在其中漆上卐字以模擬納粹旗幟。開戰後這種更複雜和顯眼的標識方法就迅速消失了。

我是芬蘭的水牛

另外必須指出的是使用藍底或藍色萬字的是芬蘭空軍的飛機。

二、工廠四位字母編碼

德國飛機出廠時工廠會在機身上塗刷4位字母工廠編碼,一般塗刷在機身鐵十字左右兩側,一些飛機也會在機翼鐵十字兩側塗刷。這個編碼主要用於交付前試飛、轉運等的無線電呼叫,和飛機的生產序列號不是一回事。

以機身處編碼為例,鐵十字之前兩位為工廠代碼,之後兩位前一位是車間代碼,最後一位是26個字母循環的單機代碼。

塗刷工廠編碼的Bf109G

當飛機交付後工廠編碼就會被塗掉,改為使用單位的編碼系統。一般來說只有在試飛單位或訓練單位中,工廠編碼會長期保持並使用。

晝間單座戰鬥機如果帶四個字母編碼的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工廠照。

三、四位字母數字混合編碼

這是德軍機身標識的重頭戲,也是德軍標準的編碼系統,理論上除晝間戰鬥機外的所有德國飛機都能通過這個編碼系統獲得一個獨一無二的無線電呼號,或者說能根據這個系統反推出任何一架正在服役的飛機。

這套系統在39年開始使用,剛好是入侵波蘭之前,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除單座晝間戰鬥機、部分夜戰驅逐機、俯衝轟炸機和攻擊機外,其餘大多數德國空軍部隊都在機身上塗刷這種四位混合編碼或它的變體。

四位混合編碼一般塗刷在機身和翼下鐵十字標記兩側。前兩位為數字加字母混合,表示聯隊;後兩位為字母,分別表示單機號和中隊,同時按中隊不同單機號用不同顏色塗刷。因為實戰呼叫往往更偏重於中隊中的機號,在戰爭後期往往單獨強化第三位字母。

數字加字母的聯隊編號為空軍總參謀部發放,隨機編號無規律可循,要查只有看表格,所以我們著重說說後兩位數。

因為編碼中不包含大隊這個概念,所以第四位數字除表示中隊外,還包括了聯隊部和大隊部這兩種單位。命名規律為聯隊部A,1—5大隊部為B—F。從聯隊的第1中隊起到第15中隊使用H到Z。其中I、J、G、O、Q五個字母因為容易混淆平時不用,如果中隊數量多於15個,則從Z後開始表示第16—20中隊。

第三位字母表示飛機在中隊中的編號,同樣以字母順序抽出I、J、G、O、Q後表示前21架的順序,如飛機多於此數則從Z後接上。

同時第三位字母會根據所在單位不同用不同顏色塗刷。聯隊部和大隊部為藍色或綠色(一般聯隊為藍,大隊為綠)。戰爭初期一個大隊為3個中隊時,各中隊以白、紅、黃三色順序循環。如第1中隊屬於第1大隊,第三位字母用白色塗刷,第四位字母為H;第11中隊屬於第4大隊,第三位字母用紅色塗刷,第四位字母為V。隨著戰爭進行,大隊中出現第四甚至第五中隊,則各中隊以白、紅、黃、藍和白、紅、黃、藍、綠順序循環。

保存在挪威的He111P轟炸機實物

以上圖的亨克爾為例,四位編碼頭兩個數字5J表示KG4也就是第4轟炸機聯隊,三位數字C表示它是中隊中的3號機,紅色表示這是大隊中的第2個中隊,第四位數字N表示聯隊中的第5中隊。因此最後就可得知這是第5轟炸機聯隊第2大隊第5中隊3號機。

四位混合編碼在某些情況下還會被塗刷在機頭和垂尾上,戰爭中某些臨時性單位會以一個一位數編碼取代聯隊編碼而形成三位編碼系統。在戰爭後期,聯隊編碼甚至中隊編碼會故意縮小甚至省略。

四、晝間戰鬥機標誌系統

從上面一段可以看出四位混合編碼雖然詳盡,但非常繁瑣,對於高速機動的戰鬥機就不合適了,一閃而過的時候誰看得清啊。因此二戰前德軍就開發了一套戰鬥機專用的標誌。

51戰鬥機聯隊聯隊長座機

德軍戰鬥機的編號一般在機身鐵十字標誌之前,用阿拉伯數字表示飛機在中隊裡的編號,這個數字一般都比較醒目。同樣這個數字用不同顏色表示大隊裡的中隊,顏色順序為白、紅、黃順序循環表示,當每個大隊出現第4個中隊時,顏色順序為白、紅、黃、藍。但在實際塗色中,也出現了綠、褐等顏色。有的部隊的編號也塗在引擎罩上,這種情況比較少。

大隊編號在鐵十字標誌之後。1大隊空白,啥也沒有;2大隊為橫槓;3大隊豎槓;4大隊為圓點或者圓環。但在戰爭中,2大隊的數字編號也曾挪到鐵十字標誌後方,橫槓加在數字上;3大隊曾採用類似麥當勞M字的波浪線;4大隊則採用波浪線或十字,此時3大隊又恢復為豎槓。總之比較亂,具體形式各聯隊自行其是。

2、3、4大隊標記

晝間戰鬥機的這套標誌不提供聯隊歸屬信息。

戰鬥機部隊的另一個特色是用箭頭和直線等標記的指揮系統,這套標記在飛機編號數字前方。其中聯隊指揮官標誌為<<|或<<-,雙箭頭的第二個箭頭有時用三角形代替,箭頭加橫槓時則橫槓有時會延伸到鐵十字標誌之後;聯隊副官標誌為<|;聯隊第一指揮官(Geschwader first officer,這個詞姑且這麼譯著,知道正確釋義的朋友請留言指教)為<-;聯隊作戰參謀為<||;聯隊技術軍官為<o-或<|o;大隊長為<<;大隊副官為<;大隊技術軍官為<o或<T。

結合文字閱讀,僅供參考

結合文字閱讀,僅供參考

除晝間戰鬥機外,俯衝轟炸機和攻擊機由於經常需要大幅度機動,還有一些由晝間驅逐機轉入的夜間戰鬥機,往往也引入了類似的指揮標誌,或者與四位編碼形成混合型標誌。而一些轉入夜戰的單座晝間戰鬥機則會在機身鐵十字標誌前塗一個N字,代表夜間。

某聯隊2大隊下第1個中隊8號機

同樣要指出的是,戰鬥機的這套編碼執行非常不規範,且越到後期變化越多,它更偏重於小型戰術單位內部的聯絡協調。

五、識別色與識別帶

二戰德國空軍最常見的識別色是黃色,這個色型在入侵波蘭時開始出現,到不列顛戰役時達到頂峰。很多德國戰鬥機將整個引擎罩、翼尖下表面、方向舵甚至整個垂尾都塗成黃色。其後直到戰爭結束,仍有戰鬥機採用這種識別方式,但引擎罩只塗下表面一部分,方向舵、翼尖往往不塗。有的水平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也採用過類似的黃色識別標記。但這並非規範和強制性要求,同期不塗識別色的也大有人在。

英倫空戰時期典型的黃色識別塗裝

從41年開始,一些戰區的德國戰鬥機在機身上塗一圈白色識別帶,但也並非是統一要求。此外還有將機頭塗成花瓣狀或格子狀的,在機身下表面塗縱向黑白或紅白條紋的等等,都不具備普遍性。

1944年調集參加帝國保衛戰的若干戰鬥機聯隊,採用了區別明顯的機身識別帶,可以作為聯隊區分,列舉如下:

JG1(第1戰鬥機聯隊,後略)紅色;JG2黃白黃;JG3白色;JG4黑白黑;JG5黑黃;JG6紅白紅;JG7藍紅;JG11黃色;JG26黑白;JG27綠色;JG51綠白綠;JG52紅白;JG53黑色;JG54藍色;JG77白綠;JG300藍白藍;JG301黃紅。

標記齊全的Fw190戰鬥機

如上圖截擊轟炸機的Fw190型,螺旋槳整流罩和引擎罩下方紅色及方向舵黃色為標誌色,黃色機身識別帶可確認是第11戰鬥機聯隊,從標記上可以看出這是第3大隊第3個中隊的4號機,當時各大隊一般都有4個中隊,因此可認定為11戰鬥機聯隊第3大隊第11中隊4號機。

44年起,部分德國飛機在下翼面接近翼尖處設置開口向前的黃色V型標誌,以作為空地識別。

除此之外,德國飛機上往往還有聯隊、大隊、中隊乃至個人標誌,以及戰績記錄等,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裡還是說些額外的話吧,人寫完了文常說句掛一漏萬,那是謙辭,可這篇東西說掛一漏萬絕不是誇張。我也是寫著寫著發現題目太大了,這根本不是自媒體的篇幅該涉足的東西,但還是只能硬著頭皮寫完,實在是慚愧。還是那句話,大家將就看吧。

最後我放兩架典型塗裝的飛機,大家試試能不能根據上文的講解看出更多的信息。

第14偵察大隊(5F)的Fi156聯絡機
第4戰鬥機聯隊的Bf109G

相關焦點

  • 塗裝也是戰鬥力!詳解世界軍用機塗裝發展歷程,這位美女最著名!
    新華社 劉應華 攝談兵·塗裝初始圖案花哨 彰顯個性20世紀初的軍用飛機多以木質為主,暴露在戶外日曬雨淋,機身容易腐爛蟲蛀。為延長使用壽命,設計師通常在機身塗抹油漆,油漆五顏六色,可以說是最早的戰機塗裝。一戰期間,參戰雙方空軍對戰機塗裝沒有硬性的要求,基本上允許飛行員根據個人愛好自行上色。但為分辨敵我,部隊符號在機身上是必須要有的。
  • 妙趣橫生的客機塗裝藝術
    這架「丁丁歷險記」主題飛機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比利時著名的漫畫人物。飛機的外形是一艘鯊魚潛艇,取自《丁丁歷險記·紅色拉克姆的寶藏》,整架飛機被塗裝成一隻37米長的黑色鯊魚,丁丁和米盧從潛水艇向外望,注視著海洋世界。乘客還能在飛機上閱讀英語、法語、荷蘭語三個版本的《丁丁歷險記》。
  • 軍用飛機的鯊魚嘴傳說(上)
    於是有人自然而然地飛機施加圖案來暗示這種聯繫,第一個這麼做的1913年出現的法國多內-萊韋克塔「飛魚」飛船,機身上畫了魚鱗片。「飛魚」飛船在瑞典羅克森湖,機身的鱗片圖案清晰可見,機頭寫著「飛魚」字樣,這是第一種在塗裝上把自己偽裝成動物的飛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的各方飛行員都喜歡在自己座機上繪製花哨圖案來振奮士氣並幫助目視敵我識別,其中就有許多人在機頭畫了咆哮的骷髏、鯊魚嘴、魚臉或猛獸嘴。
  • 軍用飛機的鯊魚嘴傳說
    此後為了進一步流線化和改善飛行員的舒適度,飛機開始採用封閉式座艙,機身和尾翼的複雜結構也被織物蒙住,幫助氣流平順流過機身和翼面。此時的飛機已經不再是飛行腳手架,更像是鳥甚至是魚,或者是兩種動物的雜交產物——一種能在流體世界中自由生活和飛翔的生物。飛機設計師也在有意模仿鳥類和魚類,從仿生學的角度塑造並優化飛機的外形,結果飛機開始變得越來越像掠食性鳥類或魚類。
  • 暴風中的振翅怪鳥,二戰德軍噴氣戰機Me-262研發史
    Me-262噴氣戰鬥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在實戰中出現的噴氣式飛機,在當時一度成為了兩大陣營關注的焦點。當時的德國在戰場上已經出現了頹勢,為了力挽狂瀾,Messerschmitt AG公司在技術十分不成熟的情況頂住巨大壓力研發了這款戰鬥機。
  • 軍用飛機的鯊魚嘴傳說(下)
    鯊魚嘴塗裝足以激發出任何物品內在的時尚感與侵略性,至今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一個簡單圖案盡然獲得了如此傑出的成就,並迸發出永恆的吸引力。毫無疑問,未來的飛機仍將繼續塗著鯊魚嘴飛翔。冷戰二戰結束後出現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仍然傳承著鯊魚嘴傳統,駕駛它們的也大多是經驗豐富的二戰飛行員。
  • 廈門航空正式發布全新的企業LOGO和飛機塗裝
    ,簡稱「廈航」)舉行新標識啟動儀式暨成立28周年慶典,正式發布全新的企業LOGO「一鷺高飛」和飛機塗裝「海闊天空」,這是廈航在新時期謀新求變促發展的切實舉措,新標識的啟用拉開了廈航新一輪跨越發展的大幕。
  • 被逼改名的華航機身新塗裝曝光,英文名「CHINA AIRLINES」縮小且……
    華航現行飛機塗裝(資料圖)。圖自臺灣《聯合報》華航最新塗裝將「CHINA AIRLINES」字樣移到機尾,字體也同步縮小。從照片中可見,通常華航較大的「CHINA AIRLINES」英文名字字樣在機身前段,但這架777F上,其英文名字已被移至機尾,且字體大幅縮小,機身留下大幅空白,未來可能再進行彩繪。
  • 二戰傳奇:撞飛機、偷飛機,啥都敢幹的蘇軍伊萬們!
    一個小時後,蘇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有800架被炸毀在地面上,整個基地一片狼藉。 戰鬥突然打響,蘇軍只能倉促應戰。航空兵第47團中隊長伊萬諾維奇·伊萬諾夫上尉,駕駛伊-16戰鬥機升空迎敵。他帶領中隊迎擊德軍轟炸機群,擊落多架敵機。後來他的彈藥打光了,但敵機還在漫天飛舞,上尉一咬牙,毅然撞向一架轟炸機!
  • 德國投降時,90萬德軍突然逃亡,二戰歐洲最後一戰是蘇軍大追殺
    二戰歐洲最後一戰「布拉格戰役」,在德國投降前兩天5月6日開始,一直到德國投降都未結束。蘇軍發動200萬人圍攻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最後在5月11日大獲全勝,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全軍覆沒。 德國軍隊一直以令行禁止、軍紀嚴明而聞名,既然德軍總部都宣布投降了,為什麼布拉格的德軍不放下武器,反而要跟蘇軍開戰呢?在這場戰役之中,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結局又如何呢?
  • 被逼改名的華航機身新塗裝曝光,英文名「CHINA AIRLINES」縮小且後...
    華航現行飛機塗裝(資料圖)。從照片中可見,通常華航較大的「CHINA AIRLINES」英文名字字樣在機身前段,但這架777F上,其英文名字已被移至機尾,且字體大幅縮小,機身留下大幅空白,未來可能再進行彩繪。
  • 二戰德軍的軍服是誰設計的?華麗的軍服外表下,是罄竹難書的罪惡
    尤其是二戰時的各國軍裝,基本成為現代各國軍裝的模板。二戰的參戰國多達幾十個,大致可以分為盟軍和軸心國兩方,盟軍軍裝百花齊放,英美法蘇中各具特色,但是都稱不上經典。軸心國的日本和義大利軍裝也乏善可陳,沒有什麼出彩之處。但若拋去政治立場,客觀地講,其實德國的軍裝最有美學價值,二戰德式的深色軍裝看上去威風凜凜,穿上後英氣逼人,直到今天仍然受到很多人追捧。
  • 塗裝竟影響戰鬥力,隨著科技發展,飛機可能像變色龍一樣切換顏色
    從1903年人類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一號」開始,飛機到現在已經有110多年的歷史,那在這一百多年間,飛機的性能在不斷地進步,外形也在不斷地革新,而飛機的塗裝也同樣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變得更加完善美觀。
  • 被德國高射炮擊中,依靠半截機身返回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家都不陌生,亞洲戰場上美軍更是憑藉強大的海空力量獲得了巨大的優勢,美國空軍當時強悍到什麼地步,就連歐洲戰場的德國都被影響了。而B-17轟炸機就是當時美軍的主要戰鬥設備,它是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研製生產的,飛行速度超快,還有超強的遠距離攻擊能力,如此優良的性能造就了它在戰場上的地位,同時他的防禦力也是沒得說,基本沒有戰鬥機可以與其匹敵。
  • 二戰德軍,在作戰之時,每人腰間都有的大鐵罐,究竟是什麼東西?
    毒氣戰的爆發 霧蒙蒙的天空下,戰場上傳來的爆炸聲,以及低矮的房屋中傳來的低低的嗚咽聲,這些聲音的平衡都突然被飛機划過的聲音打破。飛機飛過的地方伴隨著陣陣暴雨的來襲,而沾染上雨水的那些人們會皮膚潰爛,臉色發青,最後還會失去生命。
  • 二戰:蘇軍訓練軍犬炸德軍坦克,軍犬上了戰場,卻出現尷尬的場面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自古以來就是一位看家護院的好手,當國家遇到危亡之際,這些狗被訓練成軍犬,加入到保家衛國的戰場上去,在二戰期間,蘇聯軍隊曾經訓練出了大批的軍犬,在衛國戰爭創下炸毀德軍坦克300多輛的光輝戰績。
  • 王牌和援軍連續被消滅,二戰馬爾他上空英軍與德軍的廝殺如此慘烈
    進入20世紀,在海戰的基礎上又加入了空戰。地中海上一直有那麼幾個小島關係著大英帝國的命脈,先是克裡特島。它關係著埃及北非戰線又連接著歐洲,德國人用傘兵血洗了這個島嶼之後,北非戰線局勢岌岌可危。此時地中海上另外一個島嶼馬爾他島的局勢變得尤其重要起來。
  • 曾經戰無不勝的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為何最後屢屢戰敗?輸在了哪?
    成天把二戰時期的坦克或者輕武器搞排行榜的,那基本就是軍盲了。至於第二個問題:除了數量和補給方面,德軍裝甲部隊到底輸在哪了?我覺得這個問題,倒是值得討論。您能提出這個問題,那一定是一位資深軍迷了!至少您知道二戰時期從坦克數量上講,德軍遠遠少於蘇軍。同時,您也一定知道二戰德軍坦克屢屢缺油而戰敗。
  • 從護航機到轟炸機殺手,二戰德國Bf 110驅逐機的是是非非
    1940年,第76驅逐機聯隊塗著鯊魚嘴的Bf 110在法國戰役中給西方媒體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國皇家空軍第112中隊最先仿效,在自己裝備的湯姆霍克(P-40出口型)上複製了這種塗裝。此後美軍的P-40和P-51,甚至蘇聯的拉沃契金戰鬥機都曾採用這種塗裝,不過最著名的還是陳納德的飛虎隊。而Bf 110的鯊魚嘴塗裝雖然一直沿用到二戰末期,但最為人熟悉的卻是另一種大黃蜂標記。
  • 「混血獵手」列傳:二戰德軍「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技戰史(上)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拼湊出來的獵手,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激烈的坦克戰貫穿了二戰歐洲戰場的始終。面對敵人的新式坦克,除了加快己方同類裝備的研發外,臨時改裝坦克殲擊車也是有效的應對之策。坦克殲擊車—或者所謂「自行反坦克炮」,一般是利用無炮塔的坦克車體,加裝更大威力的火炮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