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說真話,只講事實,我是王銘葦!
今天咱們聊的這個話題,來源於一位網名叫「邦邦」的觀眾在我後臺留言提的問題,他說:「葦哥您好,我是一個大學生,從小就特別喜歡二戰的歷史,您能不能抽空講一下各國坦克的對比呀!除了數量和補給方面,德軍裝甲部隊到底輸在哪了呀!」
關於二戰時期各國坦克的橫向對比,其實真的沒辦法比,也沒辦法搞個排行榜。如果非要比,也只能對比紙面上的性能參數與產量,這個對比放在實際戰爭中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成天把二戰時期的坦克或者輕武器搞排行榜的,那基本就是軍盲了。
至於第二個問題:除了數量和補給方面,德軍裝甲部隊到底輸在哪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倒是值得討論。您能提出這個問題,那一定是一位資深軍迷了!至少您知道二戰時期從坦克數量上講,德軍遠遠少於蘇軍。同時,您也一定知道二戰德軍坦克屢屢缺油而戰敗。
二戰德軍的戰敗是多方面因素的,這包括了綜合國力、兵源、戰略縱深......哪怕作戰的氣候,都是要算上的。而二戰德軍裝甲部隊從巔峰到跌落神壇,也是多方面的因素導致。數量和補給僅僅是其中的部分因素,今天我較為全面地來給大家做一個分析。
第一,德軍裝甲部隊人員的作戰素質逐步下降
真實的戰爭不像我們打電子遊戲,建個車輛廠造坦克就直接開人家主基地了。坦克性能固然重要,但是操作坦克的專業作戰人員更重要,比如坦克的駕駛員、機槍手還有炮手等等。
二戰期間,裝甲兵的傷亡率還是很高的。許多朋友聽說「坦克被擊毀」時,腦海裡呈現的景象是坦克「殉爆」乘員逃無可逃。事實上,二戰時期被擊毀的坦克發生「殉爆」的不到8%!80%以上的坦克被毀是因為履帶等行走部件、發動機部件嚴重受損而「被毀」的。此時乘員會迅速撤出坦克,其餘被毀是複合型的:不僅行動部件受損,乘員有傷亡,火炮及觀瞄被損等等。
只不過一旦裝甲兵脫離了坦克,其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往往比一般步兵差很多。更何況在二戰歐洲戰場的東線,德軍坦克一旦被擊毀,裝甲兵幾乎逃無可逃。被譽為德軍裝甲兵團「鋼鐵尖刀」的德軍第三裝甲師在參加完莫斯科戰役後,原參加波蘭戰役的老兵已不到全師人員編制的30%,由此可以看出裝甲部隊人員損失的驚人。
二戰時期,德軍兵員本身就不足,在數量上幾乎從頭到尾都在打「劣勢戰爭」。到戰爭後期,已經無法支撐如此巨大的專業人員損失了。雖然二戰德軍裝甲兵還有像魏特曼、卡爾尤斯這樣的裝甲王牌存在,但整體作戰素質的下滑已成趨勢,戰場屢屢受挫成必然。
第二,德軍裝備部隊的優勢隨著戰爭發展逐步減小
貌似這是在說了句廢話,其實不然。很多觀眾認為二戰德軍裝甲兵超級厲害,都是因為坦克的性能。其實哪怕放在二戰早期,德軍坦克的性能都是比不上盟軍的。二戰德軍裝甲兵的厲害之處並不完全在於裝備,更多的都是作戰素養,比如坦克間的配合,歩-坦、空-坦還有炮-坦之間的配合相當成熟,因此能夠在數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迅速取得前期的勝利。
到了二戰中期,德軍搞出了豹式虎式等中、重型坦克後,才能在性能上和T-34為代表的盟軍坦克平分秋色。但到了後期,盟軍推出了T-34/85以及M-26等等,虎式坦克基本上就沒有優勢了。
在盟軍絕對的裝備優勢壓制面前,德軍高超的作戰技巧也不過是能夠儘可能減少損失,但對於整個戰局來講,並沒有太多的作用了。
第三,後勤供給不足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如果有汽油,隆美爾應該不至於在北非戰敗;如果有汽油,德軍不至於在庫爾斯克大會戰中一拖再拖;如果有汽油......
當然了,一切都是如果,現實不允許。其實德軍缺少的不僅僅是汽油了,包括彈藥、配件還有上述提到的第一點,專業裝甲兵作戰人員。
第四,喪失制空權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德軍制空權的轉折點,等到庫爾斯克大會戰結束後,德軍幾乎完全喪失制空權了。在盟軍的轟炸下,德軍的工廠幾乎無所遁形。尤其是二戰後期的德軍西線部隊,頭頂上壓根得不到空軍的援助。在這樣的情況下,上述第三點,也就是後勤供給也就完全喪失了。
說個很有代表性的事情,國防軍130裝甲教導師是二戰德軍後期實力最強的裝甲師,但是他們在法國西北部聖洛防線遭到盟軍的重點轟炸後,全師60%的裝甲車輛在這次轟炸中損失,全師僅剩7輛坦克,並被迫在兩個月後退出戰場整編。
第五,不得不說說數量了
還是那句話,二戰德軍把閃擊戰發揮得淋漓盡致,並不是因為二戰德軍的坦克有很多。
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德軍動用19個裝甲師,共計3500輛坦克。而對面的蘇軍坦克,你們知道有多少嗎?我告訴大家,總共是22750輛,比德軍多出了6倍還要多。雖然,當時蘇軍坦克的質量還是差點火候,但多出6倍多,而且還是在本土作戰,也是有優勢了。
雖然蘇德戰爭前期,德軍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但當時的德國人也確實是蒙了。
在短短的數月時間內,德軍就平均深入蘇聯國境600多公裡,最多達1000公裡。但是,德軍發現蘇軍怎麼打都是打不完,3500輛坦克不夠在蘇聯折騰的。原以為蘇軍僅有200個師,後來都發現300多個還是打不完!德軍架不住耗,何況還有俄羅斯的冬天並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因此,在蘇德戰爭中上述所說的四個問題全部出現了。所以,德軍在東線對陣蘇聯紅軍作戰最終失敗,那是顯而易見的。估計有觀眾就會說了,二戰後期德軍裝備差盟軍實在太遠了。我認為,不是裝備差,而是數量實在是少。
德軍豹式坦克對盟軍坦克的戰損率是1:5,這足夠厲害了吧?但是,德軍生產豹式坦克也僅僅有6000輛,對面的盟軍方面,光一個「謝饅頭」就生產了5萬輛。德軍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總共生產1800多輛,加上維修、戰損等原因,一般情況下能在戰場一線保持機動的,不會超過600輛。
你們說,這仗還能怎麼打?
總結
因此,拋開二戰時期的國際關係和德國的內部政治以及德國的戰略縱深,單單從裝甲兵作戰的角度上講,個人認為二戰時期德軍裝甲部隊從戰無不勝到最終的屢屢戰敗,就是以上五點原因。
縱觀整個二戰的歐洲戰場,德軍裝甲兵團從二戰的開始到結束,在各個戰役之中,幾乎一直是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個人認為,如果同等條件下一對一的單挑,無論是美軍巴頓的第三裝甲師,英軍蒙哥馬利的第七裝甲師還是蘇軍的近衛坦克師都不是德軍任何一個裝甲師的對手。德軍王牌指揮官魏特曼中尉,駕駛虎式坦克一次戰役便擊毀英軍23輛坦克以及28輛裝甲車和軍車,超級英雄的劇本在二戰德軍身上屢屢成真。
如果非要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為何跌落神壇,我想四個字足以說明白:非戰之罪。
敢說真話,只講事實,我是王銘葦!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的二戰德軍歷史,記得關注我!
如果您對戰爭或者戰役學非常感興趣,那麼我給您推薦一本我曾經看過的書——《戰爭的本質》。
您想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爆發嗎?
您想知道未來的戰爭會是什麼形態嗎?
您想知道當戰爭發生時,我們還能做什麼嗎?
這本書從本質角度解析戰爭,掌握戰爭的核心問題。喜歡研究戰爭史並愛思考的您,絕對值得擁有!
點擊下方連結或者「去看看」,即可了解併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