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戰北非戰役,人們對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興趣有加,有沒有考慮如果德軍提前一年或者半年進攻北非,會對二戰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實際上,1940年6月份德軍佔領法國以後,古德裡安就提出了用5到6個裝甲師登陸北非的建議,但因德軍統帥部在考慮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和為閃擊蘇聯作前期準備,並沒對這個有重要意義的建議予以重視。那麼,當時古德裡安為什麼要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呢?德軍統帥部為什麼到1941年春天又派隆美爾指揮裝甲軍團登陸北非呢?
01佔領法國,古德裡安對閃擊戰信心十足,瞅準了英法聯軍的漏洞
古德裡安創建的閃擊戰理論被德軍重視,要從XTL的上臺和第三帝國擴張政策說起。從1933年XTL登上德國舞臺到1939年二戰爆發,德軍對古德裡安的裝甲快速打擊也是在逐步轉變,直到佔領法國以後,古德裡安的擔憂才得到緩解,因為德軍上下對他的閃擊戰並沒有完全達成統一認識,直到法國戰役後期,XTL命令他組建了一個裝甲軍團,並加強了各支裝甲師和摩託化部隊的進攻力量,他才鬆了一口氣。
而古德裡安之所以有信心願意支持曼施坦因計劃繞過馬其諾防線,把進攻法國的重任擔在肩上,其中也有對閃擊戰理論的檢驗因素在裡面。對他來說,有三個優勢讓他信心十足:
第一,對裝甲戰車的使用和組織,古德裡安有獨到的見解。德軍進攻法國時,英法聯軍的裝甲車輛比德軍的要多,數量達到了4000輛之多,而當時德軍的裝甲戰車只有2800輛,除去預備和損壞,真正投入到戰場作戰的只有2200輛。但古德裡安發現,雖然英法的裝甲數量大於德軍,但其機動能力和作業系統與德軍的差距太大,更重要的是,從對裝甲進攻的認識上來講,英法把重點放在馬其諾防線上,這對德軍來說,是最有利的機會。
第二,德國閃擊法國,英法聯軍忽視了裝甲坦克的打擊作用。客觀上講,古德裡安創建的閃擊戰理論,主要是為進攻和快速機動服務的。通過了解,他發現英法聯軍的裝甲坦克並沒有單獨作戰的能力,在編制上也是與步兵混編在一起,其重要作用也是為步兵擔負摧毀重要目標和障礙的任務,更多的卻是為步兵提供保護,這樣就忽視了裝甲坦克的快速打擊作用,對德軍來說,這是第二個有利因素。
第三,英法聯軍過於重視施裡芬計劃了。從法國修建馬其諾防線的認識來講,他們一直認為施裡芬計劃是德國進攻法國最好的路線,除此別無他途,而曼施坦因提出的冒險計劃,雖然是在施裡芬計劃基礎上加以修改和完善,但符合了古德裡安閃擊戰的思想,更符合德軍統帥部迅速佔領法國的設想,當英法聯軍將大量兵力用於防範德軍可能從荷蘭和比利時迂迴作戰時,古德裡安的裝甲部隊已經從阿登森林奇蹟般地出現在法軍身後。
從這個層面講,法國戰役的勝利,讓古德裡安對自己的閃擊戰理論信心十足,以此為基礎,他認為光佔領法國還不夠,還應該繼續擴大戰果,把戰場向北非延伸。
02古德裡安提出進攻北非的重要理論依據
法國戰役結束以後,古德裡安的裝甲兵團駐紮在法國東部城市貝桑松,當時第19兵團榮譽團長艾普將軍和德國戰時生產部長託德博士,與古德裡安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他倆的意見對古德裡安觸動很大,特別是託德對德國的生產能力能不能適應德軍長期作戰問題提出了疑問。
當時,德軍正在和英法進行外交談判,德軍統帥部想英法都站在軸心國一邊,同時又採取了邊打邊談的策略,緊鑼密鼓地制訂攻打英倫三島的「海獅計劃」。而此時,古德裡安發現英軍從敦刻爾克撤退以後,把主要精力放在防禦德軍對英倫三島的進攻上面,如果此時德軍用5到6個裝甲師突然運到北非,即使英軍派出部隊增援,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德軍會與義大利軍隊合兵一處,就會把英法的殖民地全部拿過來。
從古德裡安提出這個建議本身來看,一點毛病都沒有,而且很合時宜。因為此時英軍的注意力沒有放在北非,況且英軍第8軍的實力打義大利軍隊還是卓有成效的。如果德軍的裝甲主力壓過去,就會使英軍顧此失彼,義大利軍隊也不會遭到後來的慘重大敗了。
從這個層面講,古德裡安讓艾普將軍帶給XTL進攻北非的建議,非常符合當時的戰場環境。但從二戰歷史上看,可能德軍統帥部這個時候對墨索裡尼不太信任,事後也證明德軍也確實想打出點成績,好讓墨索裡尼看看。
03德軍為什麼到1941年又派隆美爾指揮北非軍團開闢戰場?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義大利軍隊在北非被英軍打得滿地找牙說起。本身,墨索利尼剛開始並不看好XTL,甚至在某些方面還瞧不起他。當德軍閃擊波蘭又佔領法國後,墨索裡尼有點不服氣,但他的部隊打不過英軍,只好求助於德軍幫忙。
雖然進攻英倫三島的計劃沒有如期完成,但XTL對於進攻蘇聯卻是信心滿滿。1940年12月18日下達巴巴羅薩作戰指令以後,本來是準備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作戰準備的,後因增援北非和解決巴爾幹半島問題耽擱了一段時間,應該說,XTL派隆美爾到北非救急,也是想給墨索裡尼個面子,更多的是想讓義大利參與到巴巴羅薩行動中來。
而從二戰歷史進程來看,XTL當時對於進攻英國也是猶豫不決的,攻打法國容易,進攻英國難度很大,畢竟有一條英倫海峽阻礙著。所以當時德國也希望邱吉爾別那麼硬氣,哪怕是保持中立也行。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問題,影響了XTL沒有足夠的勇氣大規模進軍北非。也就是說1940年時,德國要想進攻北非,每月就要生產800到1000輛戰車,而生產這麼多戰車就要20億馬克的巨款,還要動員10萬個有技術性的工人和專家才能完成任務,在這麼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做到的。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問,德軍在1940年進攻北非時裝甲坦克不夠,那麼僅僅過了一年,閃擊蘇聯時的裝甲坦克就夠了嗎?
實際上,1940年法國戰役後,德軍迅速解散了古德裡安的裝甲兵團,重新組建了5支裝甲集群,除4支裝備到進攻蘇聯的三個集團軍群外,另外一支部署在法國西線。為了加強這些裝甲部隊打擊能力,德軍對裝甲火炮進行了改進,本來XTL命令將37MM火炮改成60倍徑炮身的50MM火炮,結果軍工部門卻只改進到42倍徑,使德軍的炮管短了許多,這件事對蘇德戰場和北非戰場影響很大,XTL也是到1942年才發現這個問題,讓他惱怒了很長時間。
而為了增強閃擊戰的震懾作用,德軍也是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增加許多裝甲師和摩託化步兵師,實際上,這些都是數字上的變化,卻並沒帶來裝甲坦克的實質性變化,主要原因還在於德國的生產能力和原材料不夠上面。
那麼,進攻蘇聯的那麼多裝甲坦克又是如何湊夠數的呢?從古德裡安的回憶錄得知,德軍閃擊西歐以後,德軍繳獲了大量的英法裝甲坦克,德軍將這些戰利品稍加改進,塗上德軍標誌就成了德國的出廠武器,這也是德軍坦克在戰場上有些打不過蘇軍T34的原因。
而派隆美爾指揮北非軍團本來是給意軍做做樣子,沒想到隆美爾卻劍走偏鋒,偏偏打出了一片天地,才有後來XTL把北非作為一個單獨戰場來對待的問題。
總結:從上述分析看出,雖然古德裡安在法國戰役後站立點比較高,看到了進攻北非的重要性,但當時XTL的重點卻放在蘇聯,這不僅反映出XTL的戰略眼光出現失誤,也反映出德國的工業基礎已經跟不上侵略擴張的節奏,閃擊蘇聯是德國在二戰當中走得最差的一步棋。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全史》《古德裡安回憶錄:閃擊英雄》
精彩推薦:二戰北非戰役,隆美爾靠什麼迅速晉升元帥?忠誠膽識和指揮才華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蘇軍3個命令加劇了戰場惡化?指揮與戰場脫節
二戰諾曼第登陸行動,隆美爾為何將3個裝甲師分散部署?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