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小夥伴們每天恨不得把被子從早到晚都披在身上的季節。一到冬天,大家就會開始尋找取暖神器,看日劇的小夥伴應該都會在電視劇裡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就是一家人圍坐在被爐前的場景,聊天看紅白歌會。
很多人都好奇,這個經常在日劇裡出現的被爐是什麼構造,能比暖氣暖和嗎?其實被爐也可以翻譯成暖桌,現在一般是一個正方形的矮桌,矮桌下面有電動發熱器,上面鋪一張棉被,發熱主要是靠桌下的發熱器。
暖桌下面再鋪一張墊子,冬天的時候在家的日本人經常裹著一件寬大的日式棉襖,然後把腿腳放在被爐下取暖,有時候可以看到有人甚至會把整體身體都放進去。這個桌子不僅在冬天的時候用,到氣溫回升,不需要取暖的時候,可以把被子拆下來變成一個普通的桌子使用。
有暖氣的小夥伴應該會問,那他們為什麼不裝暖氣呢?我們都知道,日本經常發生地震,所以房子的結構都是比較輕便的,不適合暖氣的施工,所以空調和被爐就成為日本比較常見的取暖方式。
然後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怕冷的日本人不僅在家裡要躲進被爐裡取暖,他們還把被爐搬去了餐廳。去日本旅行的小夥伴們可以去體驗一下這種坐在被子裡吃飯的感覺。
在日本還有被爐咖啡廳,和被爐圖書館,這些店家只有在冬天的時候才會把被爐下的電熱器打開。旅行累了的時候,可以走進街邊的被爐咖啡廳坐坐,點一杯熱熱的咖啡,品嘗美味的點心,還可以從旁邊的書架上選一本書打發一下時間,應該會成為旅行中比較特殊的回憶了。
去日本的朋友還可以去體驗一下日本的被爐列車,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主題列車是非常多的,好玩的有創意的也有不少,但是沒想到被爐也被他們搬了上去。這列限定列車只有在冬季運行,想體驗的小夥伴一定要提前預定。在車上,坐在暖暖的被爐裡,不僅可以欣賞到沿途的雪景,還可以吃到當地地道的海膽飯。
據說日本的被爐起源於中國佛教僧侶的帶入日本的「行火」,最早出現在日本的江戶時代。而中國南方地區也存在所謂的「被爐」,這邊叫火桶或者火箱,甚至徽州地區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但是這與日本有什麼不同呢?
據小夥伴們回憶,他們小時候使用的火桶外觀是一個木桶,木桶下面放一個炭盆,上面用一個鐵架子隔開,腳可以伸進木桶放在鐵架子上,上面在蓋個毯子或者被子,這就是老式的火桶。
現在一大部分人已經不用老式的火桶了,改用電火箱,比較方便,而且環保衛生。電火箱與火桶是相似的,把下面的炭盆改成了電動發熱器,熱氣還是從腳底傳上來,腿上在蓋個毯子。
無論是日本的被爐還是中國南方地區使用的火桶火箱,都是當地人在寒冷的冬天取暖抗寒的神器,選擇在冬天出遊的小夥伴們可以都去體驗一下,比較看看兩種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