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是婉約派最負盛名的詞人之一,有人評價過他的詞婉約哀傷,直擊人心,所謂「納蘭心事幾人知?」,在清代,納蘭性德更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詞人,他詩中所傳達的那份心事,就能夠讓他成為文壇上的明珠。
納蘭性德一生留下了無數詩篇,最出名的一首詞應當首推《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後人從題目之中推測,這首詞或許是納蘭性德模仿古樂府詩中的決絕詞題材寫出,贈送給自己的朋友的。
可是,因為全詩似乎是從一個戀人的口吻出發的,所以它常常被人們視為是愛情詩,「人生若只如初見」更是經常被拿來感慨戀人之間的分別。
儘管這首詩究竟是寫給友人還是愛人,我們無從知曉。但這首帶著哀傷的詞卻依然如此動人。
開篇納蘭性德便感慨,人生如果永遠都像第一次相遇那樣,該有多好啊!是啊,無論什麼感情,初見總是最美好,最滿懷憧憬的時刻。
可是情分易散,「何事秋風悲畫扇」,這一句詞來源於一個被辜負的女子的故事,著名的漢代后妃班婕妤。
班婕妤據說是團扇的發明者,她本獲寵於漢成帝,寵冠六宮,但漢成帝有了新寵便冷落了她,班婕妤只能獨守深宮。
這一句是從女性的角度發出的詰問:怎麼當時兩情相許,轉眼便將情分拋卻,將自己冷落一旁呢?再想起那美好的初遇,滿是悲涼。
隨後這詞中的女子再次控訴:「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她指責那負心人,你為什麼要辜負我呢?可那男子卻分辯道,人世間的情分本來就是容易改變和拋卻的。
女子說到這裡,不由得想起了唐代楊貴妃的故事:「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史書有言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情深意篤,於是在七夕之夜,來到位於驪山行宮中的長生殿,禱告上蒼,立下了今生來世,生生世世相守相愛的誓約。
可是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攜楊玉環出逃,走到馬嵬坡時,將士譁變,要求皇帝處死楊貴妃這個迷惑君王的紅顏禍水。
其實楊貴妃一個弱女子何其無辜?但到了這個時候,唐玄宗也保不住她,楊貴妃含淚自縊。
但是據說楊貴妃死前,仍然無怨無悔,她死後,唐玄宗也思念成疾,做了一曲《雨霖鈴》懷念她。詞中的主人公之所以提起這兩人的故事,是為了和眼前的負心之人做對比,「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唐玄宗即便有辜負楊玉環的嫌疑,至少還知道舊人難捨,直到追憶感念,可是眼前的薄倖郎君,怎麼能和唐玄宗相比!
寫到這裡,全篇收尾,可是詞中人那份沉重而撕心裂肺的哀痛卻打動著每一個人,《決絕詞》本身就是起源於秦漢時期女子寫給丈夫的訣別詩。
所謂「你既無心我便休」,但是當一份感情真的被辜負和踐踏,誰又能真的做到瀟灑地離開呢?
許多人猜測過,納蘭性德為什麼寫下了這樣一首傷心決絕的詞,而且是以女性的口吻?莫非,在他的一生中,也有一個女子被他辜負過,所以他寫下這首詞用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悔恨嗎?
或者如標題一般,他想告訴他的朋友,即使是友人之間,也該如同愛人一樣,情誼相託,至死不負,才是真正的至交,千萬不要像詞中的男子那樣,把情分拋諸腦後,做了「薄倖」之人。
納蘭性德的心事,之所以如此讓人感同身受,正是因為他寫中了所有人的心事,這樣的敏感情思,這樣獨特的文筆,哀傷的性格,千百年來,唯此一人而已。
喜歡古代詩詞的朋友,推薦大家閱讀這套詞傳全集,其中包括《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和《納蘭容若詞傳》。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全套詩集一共6本,如此價格猶如「薅羊毛」一般。
歷史不散場結語: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男女之間,小情小愛,但其實其中所包含著的感情十分複雜,讀到這首詞,第一感覺便是「心痛」,感到人世間的情分,如此脆弱。
以為一輩子都可以宛若初相見,但是歲月蹉跎,大部分的感情都會走向曲終人散。正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悲歡離合,所以這首詞才如此的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