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9月13日,法國思想家蒙田逝世424年紀念日。如何令餘生過得豐盈飽滿?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心靈導師」指路:你的生命不是用來消磨打發的,它優越無比,需留心對待。生命活動表現為日常生活,熱愛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熱愛生活。善於享受生活中的各種樂趣,就能增加生命的分量。
《熱愛生命》
作者/蒙田
我對某些詞語賦予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願意去度,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
壞日子,要飛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
「度日」「消磨時光」的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習氣。他們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於將它打發、消磨,並且儘量迴避它,無視它的存在,仿佛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
至於我,我卻認為生命不是這個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有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
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
「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來世。」(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語)
不過,我卻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
這倒不是因生之艱辛或苦惱所致,而是由於生之本質在於死。因此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
我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無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
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
蒙田如生活,永遠不蒼老
「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蒙田自由的和不受蠱惑的思考,對像我們這樣一代被命運拋入到如此動蕩不安的世界中的人來說,最有裨益。」
——奧地利作家 史蒂芬·茨威格
△蒙田 1533.2.28-1592.9.13
法國作家福樓拜曾這樣寫信安慰一個心情陰鬱的朋友:「你問我讀什麼書好,讀蒙田吧……他會使你平靜……」像蒙田這樣,作為文藝復興後期法國人文主義最重要的代表,而受到近現代人的尊敬和接受的人物,實在很少。
他寫就的《蒙田隨筆》於1580年-1588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後出版,此後便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世界範圍流傳,後人將其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蒙田37歲那年便繼承父輩領地,扎進藏書室,過起隱居生活來了。他常常說自己不是學者,不治學,只不過「漫無計劃」地偶爾翻翻書,純屬「閒話家常,抒寫情懷」。
「無心栽柳柳成蔭」,他的語言平易通暢,不加雕飾,文章寫得親切活潑,妙趣橫生。他對隨筆體裁運用嫻熟,開創了近代法國隨筆式散文之先河。如今當你瀏覽《蒙田隨筆》,一定會忘掉了他與你之間有四百多年的時差。
法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聖伯夫說,「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蒙田身上發現自己的一小部分」。這其中的原由很簡單:因為蒙田是一位真正熱愛生活和懂得生活的大師,而生活,永遠不會蒼老。/整編自廣州日報等
感悟更多● 蒙田哲思↓↓
人要有三個頭腦,天生的一個頭腦,從書中得來的一個頭腦,從生活中得來的一個頭腦。
我需要三件東西:愛情、友誼和圖書。然而這三者之間何其相通!熾熱的愛情可以充實圖書的內容,圖書又是人們最忠實的朋友。
你活得是否有意義,這取決於你的意願,不是歲數多少。
一個人,若不學做人善良的知識,其他一切知識對他都是有害的。
看來,世界上分配得最公平的要算良心了,因為從來沒有人埋怨過自己缺少良心。
禮貌無須花費一文而贏得一切。
沉默較之言不由衷的話更有益於社交。
勇敢如同其他品德,都有界線;越過界線,就走上了罪惡的道路。若不知道克制,會使勇敢變成魯莽、固執、瘋狂,到了那時就難以自拔。
婚姻好比鳥籠,外面的鳥想進進不去;裡面的鳥想出出不來。
發號施令在愛情中是行不通的。
人生如夢……我們醒而睡著,睡而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