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代表在東京重申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

2021-01-10 中國政府網

     6月29日,在日本首都東京舉行的氣候變化議員論壇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汪光燾(中)在閉幕式上發言。共有來自19個國家的100多名國會議員參加了為期2天的本次論壇。「地球環境國際議員聯盟」設立於1989年,主要成員有歐洲議會、美國國會和日本國會的議員,目的是促進立法者之間就全球環境問題開展國際合作。 新華社記者 劉浩遠 攝

    新華社東京6月29日電(記者 劉浩遠)率團出席氣候變化議員論壇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汪光燾在東京重申,應對氣候變化是一件有益於人類的事情,中國是一個對人類高度負責任的國家,將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原則基礎上,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汪光燾是在28日的會議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時作上述表示的。他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科學報告表明,200年來,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和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大量、無節制地排放溫室氣體,是人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根據這一科學報告的結論,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明確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分清了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應當承擔的責任。儘管中國不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認的承擔減排溫室氣體義務的國家,但卻已經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切實的貢獻。

    汪光燾指出,中國政府已經把科學發展觀,建立節約型社會作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近年來實施節能目標責任制、推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能耗低、汙染少的高新技術產業,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中國政府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向全國人大代表報告了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的進展情況,2007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雙雙下降;近兩年,中國政府依法關停小火電2157萬千瓦、小煤礦1.12萬處、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659萬噸、煉鋼產能3747萬噸、水泥產能8700萬噸,這在發達國家的歷史上和今天都是不曾有過的。

    汪光燾重申,中國政府和人民將一如既往地以積極的態度和實際行動與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對於應該做並能夠做到的,一定承諾並努力實現;對於不能夠做到的,我們不能承諾。

    在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就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問題闡述了三點主張,一是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主渠道地位,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二是尊重各國國情,承認各國之間在發展階段上的差異以及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需求,明確發展中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應對氣候變化;三是堅持合作,強調技術創新,發達國家應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之規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方面的積極態度和公正立場得到大多數與會者的讚賞和認可,上述立場也最終體現在了會議達成的「2012年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框架」文件中。

    由「地球環境國際議員聯盟」主辦的氣候變化議員論壇28日在東京開幕。「地球環境國際議員聯盟」設立於1989年,主要成員有歐洲議會、美國國會和日本國會的議員,目的是促進立法者之間就全球環境問題開展國際合作。氣候變化議員論壇是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倡議設立的。

中國氣象局:秦大河獲第五十三屆國際氣象組織獎

    6月25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六十次屆會經過投票,將第五十三屆國際氣象組織獎授予中國的秦大河院士。

    IMO獎是WMO的最高榮譽,其名稱來源於WMO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成立於1873年)。該獎每年頒發給1位在氣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學領域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士。

    秦大河院士在2000年11月至2007年3月期間擔任中國氣象局局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秦大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科技部部長萬鋼會見來訪的美國萊斯大學校長一行

    2008年6月23日,科技部萬鋼部長在北京會見並宴請了來訪的美國萊斯大學校長David Leebron一行。

    萬部長指出,中國重視與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開展雙邊和多邊科技合作,積極參與了多項國際大科學計劃。萬部長介紹了我部牽頭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以及我國在節能減排、發展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歡迎包括萊斯大學在內的美國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積極參與中美雙邊科技合作。萬部長還介紹了四川地震發生後我國抗震救災的情況。

相關焦點

  • 波恩氣候大會擔心美國去留 美對氣候變化立場引國際關注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環球時報特約記者陳欣】「美國成為聯合國氣候大會的問題孩子」,德新社9日報導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新一輪氣候大會當地時間8日至18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由於美國總統川普此前威脅退出《巴黎協定》,給此次大會蒙上一層陰影。各國媒體對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立場的關注超過了大會本身。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預計2025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羅俊代表介紹,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國際大地測量協會「重力委員會」執行常委、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鍾敏研究員說,重力衛星是地球近地軌道衛星中精度要求最高的衛星。第一代重力衛星星間測距採用微波測距技術,而下一代重力衛星星間距則採用雷射幹涉測距技術。
  • 展望2015:綜合風險防範、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
    第三次世界減災大會召開在即、《聯合國千年宣言》迎來「期末考試」、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有望取得新突破……2015年,對於國際減災事業而言,將是極為重要的一年,而我國氣象事業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範、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 氣候變化問題三方會議在大阪舉行
    本報大阪6月29日電  當地時間6月2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期間與法國外長勒德裡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共同舉行氣候變化問題三方會議。
  • 羅俊:天琴二號預計2025年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
    央廣網廣州5月27日消息(記者鄭澍)2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守護蔚藍星球需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亮 王玫珏 張藝博本期觀點:■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需全球共同努力,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共建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
  • ...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推動落實應對氣候...
    法國媒體稱讚中國做出重大氣候承諾;①法國媒體報導稱,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推動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文章指出,中國的這項重大氣候承諾與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 應對氣候變化,動植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最新成果表明,儘管在生物學上存在根本性差異,但植物和動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演化進程卻驚人的相似。 據美國「優睿科」網站3月24日報導,《自然·生態學和演化》雜誌的最新成果表明,儘管在生物學上存在根本性差異,但植物和動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演化進程卻驚人的相似。 研究人員表示,植物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應對溫度變化的方式。「當所在地溫度升高時,大多數動物只需移動到陰涼處就能降低體溫。」
  • 氣候變化波恩大會: 美國代表團減半且低調
    中國代表團呼籲大會設置議程,盤點2020年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落實2020年前減排目標和履行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義務等。2020年前舊債未償何談新目標COP23於11月6日~17日在德國波恩舉行,由斐濟擔任主席國。
  • 什麼是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氣候變化(climatic change)通常指數十年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多用於表述歷史時期數千年間的氣候變化,有時也泛指任何時期的氣候變化。所以,如果能夠加強應對措施,提高整個社會的承災能力,對於減少災害風險、趨利避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態系統、人類經濟社會等對氣候變化具有明顯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農業、水資源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問題也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些系統通過對氣候平均狀態、變異和極端事件的變化做出不同的響應,給人類社會和經濟帶來影響。
  • 日本轉變氣候立場,宣布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他同時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已經不再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而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更強勁增長的重要舉措。  這標誌著該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碳減排上的立場發生巨大轉變,日本此前曾表示,將在本世紀後半葉儘快實現碳中和,而非制定一個明確的時間表。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和第五大碳排放國,日本的這一最新承諾有著重要意義,意味著日本氣候行動的強度將與《巴黎協定》要求一致。
  • 外交部:中法及聯合國將再次舉行氣候變化問題三方會議
    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應對氣候變化一直都是G20關注的重點議題。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長期以來,G20為推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期待此次大阪峰會能就應對氣候變化對外發出積極的政治信號。 中方始終積極投身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參與G20等多邊機制下的相關討論,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 聯合國糧農組織推最新宣傳冊《動物衛生與氣候變化》| 綠會國際部...
    這本最新《動物衛生與氣候變化》宣傳冊認為,改善動物衛生應成為氣候變化背景下實現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氣候變化或許是人類所處時代面臨的最大危機。降低氣候變化的影響,減緩並適應氣候變化,這些都已經成為全球的當務之急。氣候變化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還是一個關乎人道主義、經濟、健康和正義的問題。
  • 波恩氣候變化大會花絮三則
    新華社德國波恩11月12日電(記者田穎)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6日至17日在德國波恩舉行。如今日程已經過半,各方代表仍在就技術細節展開談判,重要消息尚未出爐。不過,會場本身也有諸多看點。  踐行低碳理念  波恩氣候變化大會會場充滿低碳元素,所有參會人員均會得到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可攜式水杯,預計可為本次會議節約57萬個一次性紙杯。  大會還致力於「無紙化」,不發放紙質日程或會場平面導覽,而是靠專門網站公布信息。
  • 外交部與生態環境部共同舉辦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雄心峰會媒體吹風會
    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國廣、央視新聞、華語環球節目中心、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新聞社、中國日報社、澎湃新聞、環球網等多家媒體參加。賈桂德介紹,12月12日,聯合國、法國、英國、智利和義大利聯合舉辦氣候雄心峰會,紀念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75位國元首或政府首腦,28個國際組織、地方政府、公司、非政府組織負責人以及青年代表與會發言。
  • 「中亞地區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聯合調查...
    「中亞地區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聯合調查與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2016-06-21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蝴蝶需要「乘涼點」,以應對氣候變化衝擊
    鉤粉蝶(Gonepteryx rhamni)。研究結果預測氣候變化可能如何影響蝴蝶種群,並提供保護策略來保護這些蝴蝶。該研究發表在《動物生態學》(Animal Ecology)雜誌上。研究表明,那些體型較大,顏色較淺的蝴蝶,包括歐洲粉蝶(Pieris brassicae)和鉤粉蝶(Gonepteryx rhamni),最能適應環境溫度的波動。
  • 應對氣候變化,普通人可以採取的 10 種行動
    氣候變化是不容辯駁的科學事實,它對我們的影響也在逐漸為人所了解。例如,氣候變化會增加洪水發生的概率,對成千上百萬河畔居民的生命造成威脅,還會干擾動植物的交配行為。所以我們根本不用懷疑氣候變化究竟有沒有發生,或者人類究竟是不是始作俑者。相反,我們應該問:「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 太平洋島國呼籲澳大利亞關注氣候變化 而不是中國
    參考消息網8月5日報導外媒稱,太平洋島國的領導人表示,即將到來的太平洋島國論壇的焦點應是氣候變化,而不是中國。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8月4日報導,在很長時間裡,太平洋島國並非國際外交舞臺的焦點。不過,隨著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加,這些島嶼成為各國發展援助項目和魅力攻勢的青睞地。
  • 積極應對 紮實備戰 國乒賽練結合成效良好
    2020年對於中國桌球隊來說是極為難忘的一年。受疫情影響,隊伍輾轉多地參賽、訓練,經歷了史上最長的封閉訓練,被球迷們戲稱為「流浪地球」。國際桌球賽事停擺8個月之後在中國重啟。一年來,中國桌球隊一直在積極應對各種變化,紮實備戰,在各項國際大賽中斬獲佳績,穩坐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