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普通人可以採取的 10 種行動

2020-12-05 IT之家

北京時間12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今年9月發布的一份新報告中,全球頂尖的氣候學家們發出了目前為止最嚴酷的警告:按目前的行動計劃,我們無法實現把氣溫增幅控制在1.5℃之內的目標。我們還要更努力才行。

氣候變化是不容辯駁的科學事實,它對我們的影響也在逐漸為人所了解。例如,氣候變化會增加洪水發生的概率,對成千上百萬河畔居民的生命造成威脅,還會干擾動植物的交配行為。

所以我們根本不用懷疑氣候變化究竟有沒有發生,或者人類究竟是不是始作俑者。相反,我們應該問:「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為緩解氣候變化,頭號目標便是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按本文所說的去做,你所做的一切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1。人類接下來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這對我有何意義?

我們的頭號目標是什麼?限制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代之以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同時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瑞典隆德大學可持續性研究中心的可持續科學副教授金伯利·尼古拉斯(Kimberly Nicholas)指出:「到本世紀20年代末,我們需要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近一半(45%)。」

要實現這一轉變,你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少開車、少坐飛機,選用更「綠色」的能源供應商,改變自己的飲食和消費習慣等等。

當然,光靠改變你的消費或駕駛習慣肯定不足以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儘管許多專家都贊同這些做法十分重要,並且能感染他人、讓他們也加入變化的陣營。但我們還需要實現更大範圍的系統性轉變,如修改對能量與食品業的補貼制度,為農業、垃圾處理業制定新規範等等。

製冷劑的例子可以很好地體現上述做法的重要性。一支由研究人員、商業人士和NGO組成的、名叫Drawdown的宣傳組織發現,杜絕氫氟碳化物(常用於冰箱與空調製冷)是減排政策中最有效的一種。因為該物質導致溫室效應的效率高達二氧化碳的9000多倍。好在我們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全球性進展。兩年前,有170個國家同意從2019年開始逐漸淘汰氫氟碳化物的使用。

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報告所說,「社會各個方面都需要發生空前的改變,這樣才能應對氣候變化。」該小組聯合主席黛博拉·羅伯特(Debra Robert)也表示:「人人都要參與其中。」

一項研究指出,放棄開車是個人能為解決氣候變化所做的最大貢獻

2。改變行業的運作方式和補貼政策?我好像辦不到吧……?

你其實可以。人人都有權享有自己身為公民和消費者的權益,應當對政府和企業施壓,確保他們做出必要的系統性變革。

還有一種做法越來越得到大學和宗教組織的推崇,最近甚至有發展為全國性活動的趨勢,就是對涉及汙染的企業活動「撤資」,如不購買化石能源股票等等。這樣一來,各組織不僅能為氣候變化出一份力,還能獲得經濟利益。

太陽能已經成了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地區最便宜的家庭用電來源

3。除此之外,什麼日常行動最應當被採納?

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隆德大學研究人員尼古拉斯對148種個人行為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了排序。無車出行在其中排名第一。與步行、騎車或搭乘公共運輸相比,開車造成的汙染更加嚴重。

在歐洲國家等工業化國家,無車出行可以減少2.5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發達國家每人每年貢獻的排放量(9.2噸)的四分之一。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報告的共同作者瑪利亞·維吉尼亞·維拉裡諾(Maria Virginia Vilarino)表示:「我們應選擇能源效率更高的車型,如果有可能,直接選擇電動車。」

假如把所有肉牛組成一個國家,它們將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三大國,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之後

4。但可再生能源不是極其昂貴嗎?

其實,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成本都在不斷降低(雖然具體價格視當地情況而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最新報告顯示,到了2020年,最常見的幾種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水能和向岸風能的價格將與化石能源持平、甚至比化石能源更低。有些可再生能源的性價比已經超越了化石能源。

自2010年來,市政規模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已經下跌了73%,使太陽能成了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地區最便宜的家庭用電來源。在英國,向岸風能和太陽能正在與天然氣競爭,到了2025年,也將成為最低廉的發電能源。

一些批評者指出,這些價格並未考慮將可再生能源整合到電力網絡中的成本。但近期數據顯示,這些成本其實「較為適中」,在電網的管控範圍之內。

5。改變飲食習慣會有影響嗎?

這一點其實影響很大。事實上,除了化石能源之外,食品業(尤其是肉類和乳製品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最為突出。假如把所有肉牛組成一個國家,它們將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三大國,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之後。

肉製品業對全球變暖的影響主要有三方面。首先,牛在消化食物時排放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甲烷,即溫室氣體之一。其次,我們會用玉米、大豆等人類食物餵養家畜,這種做法對食物的利用率非常低。最後,餵養家畜要耗費大量的水、會排放溫室氣體的化肥,還會佔用大片土地。有些土地從砍伐森林開闢而來,這也是導致碳排放的一大原因。

你不需要完全變成素食主義者,只要逐漸減少對肉類的消耗就行。只要把你攝入的動物蛋白質減少一半,你的日常飲食的碳足跡就可以減少40%。有些人還組織了集體禁肉活動,使之成為一種大規模行為。

6。坐飛機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有多大?

飛機依靠化石燃料運行,並且暫時還沒有能夠規模化的替代方案。雖然有人嘗試過駕駛太陽能飛機進行環球之旅、並大獲成功,但我們還要數十年時間才能實現太陽能飛機的商業化。

一次正常的跨洋往返飛行可釋放1.6噸二氧化碳,約相當於一名印度人一整年的碳排放量。這也凸顯了氣候變化的不公平性:人人都會受其影響,但只有少數人能承擔起機票的費用,能負擔長年飛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有一些科學家和公眾人士已經決定不再搭飛機出行、或是減少坐飛機次數。舉辦網絡會議、在本地景點度假、或乘火車出行都是減少坐飛機次數的好方法。

服裝業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約佔了3%

7。我應該改變消費習慣嗎?

大概應該吧。因為我們買的任何東西都會在生產或運輸的過程中留下碳足跡。

例如,服裝業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約佔了3%,主要因為製造服裝需要消耗能量。快時尚業的迅速發展也對這一數字起到了助長作用,因為一件衣服穿不了多久便會被淘汰。

此外,海運和空運等國際運輸也會產生一定影響。跨國生產鏈產生的碳足跡往往高於本地生產鏈。不過情況也並非永遠如此,因為有些國家會在大棚中生產反季蔬菜,十分耗能。因此最佳選擇是,購買本地生產的應季食材。儘管如此,做素食主義者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仍然要高於僅購買本地食品。

8。我需要考慮生幾個孩子嗎(或者乾脆不生)?

尼古拉斯的研究總結稱,少生孩子是你對減少氣候變化能做的最大貢獻,每年可以少排放60噸二氧化碳。但這一結論仍有很大爭議,並且會引發其它問題。

首先,你需不需要對子女的碳排放負責?其次,這些孩子會在哪裡降生?

假如你應該對子女的碳排放負責,你的父母是否要為你的碳排放負責?假如你不負責,我們應該如何考慮「人口越多、碳排放越多」這一事實呢?此外,生兒育女是不是人類與生俱來、不容辯駁的權利?再說,生孩子對解決氣候變化一定是件壞事嗎?為解決各種挑戰,我們需要更多的問題解決者、而不是更少。

這些都是很傷腦筋的哲學問題,我們在此就先不試著回答了。

我們只知道,世界上每個人創造的碳排放都存在差異。人類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每年5噸,但各國情況殊異:美國和韓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更高(分別為每人16.5噸和11.5噸),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則更低(約為1噸)。就算在一國之內,富人的碳排放量也高於所用商品和服務更少的窮人。因此,如果把這一事實也納入考慮範圍,就不僅僅是生多少孩子的問題了,還要考慮孩子出生的國家、以及你的經濟地位。

生兒育女會促進二氧化碳排放,但我們的子女未來可能會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9。但就算我少吃肉、少坐飛機,也僅僅是我一人之力,能起到多大影響呢?

事實上,這麼做影響的不止你一人。社會學家發現,如果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都為可持續性考慮,其他人也會這麼做。例如,在一間咖啡館內,當被告知30%的美國人都減少了肉類消耗量之後,受試者點素食的機率增加了一倍。另外一項在線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受試者在得知某個熟人為了改善氣候變化、不再搭乘飛機之後,也減少了坐飛機的次數。

社會學家認為,這是因為人們會不斷評估身邊人的所作所為,並據此調整我們的想法和行為。

10。如果我必須坐飛機或開車怎麼辦?

如果你無法改變自己的每一項行為,不妨加入一項可靠的環保項目,彌補無法避免的坐飛機或汽車出行。聯合國氣候公約列出了數十個全球各地的環保項目,大家可以踴躍參與其中。

無論你是哥倫比亞的一名咖啡豆種植者,還是美國加州別墅的所有人,氣候變化都會影響你的生活。但反過來也成立:在今後若干年間,你的行為也會對地球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好是壞,全憑你來掌握。

相關焦點

  • 應對氣候變化,動植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最新成果表明,儘管在生物學上存在根本性差異,但植物和動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演化進程卻驚人的相似。 據美國「優睿科」網站3月24日報導,《自然·生態學和演化》雜誌的最新成果表明,儘管在生物學上存在根本性差異,但植物和動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演化進程卻驚人的相似。 研究人員表示,植物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應對溫度變化的方式。「當所在地溫度升高時,大多數動物只需移動到陰涼處就能降低體溫。」
  • 展望2015:綜合風險防範、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
    第三次世界減災大會召開在即、《聯合國千年宣言》迎來「期末考試」、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有望取得新突破……2015年,對於國際減災事業而言,將是極為重要的一年,而我國氣象事業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範、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 我國代表在東京重申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
    新華社記者 劉浩遠 攝    新華社東京6月29日電(記者 劉浩遠)率團出席氣候變化議員論壇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汪光燾在東京重申,應對氣候變化是一件有益於人類的事情,中國是一個對人類高度負責任的國家,將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原則基礎上,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 守護蔚藍星球需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還是一個完整的、可執行的、面向全球社會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學體系與行動計劃;■水文水資源作為直接受氣候變化影響的領域,應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達標率控制」三條紅線,同時提升水系統韌性,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
  • 蝴蝶需要「乘涼點」,以應對氣候變化衝擊
    鉤粉蝶(Gonepteryx rhamni)。「蝴蝶物種不太擅長通過較小的行為變化來控制自己的體溫,而是依賴選擇溫度合適的微型棲息地,所以它們很可能是氣候變化和棲息地喪失的主要受害者。」Andrew Bladon 博士說道,他是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動物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助理,也是該報告的第一作者。
  • 應對氣候變化衝擊,蝴蝶需要「乘涼點」
    此前,關於溫度變化對蝴蝶種群影響的研究並不多見,於是,英國的科研人員開始著手研究蝴蝶種群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衝擊。9月底,這項研究的成果發布在《動物生態學》雜誌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捕捉了近29種共4000隻野生蝴蝶,使用精密探測器測量了每一隻的體溫。
  • 氣候變化波恩大會: 美國代表團減半且低調
    這也是第一次由島嶼國家領導氣候變化談判,其主要目標是繼續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的規則手冊,繼續提升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目前議程已經過半,即將在本周三進入高級別談判進程,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不少歐洲領導人也計劃前來打氣。
  • 中法及聯合國在G20大阪峰會期間成功舉行氣候變化問題三方會議
    王毅表示,此次三方小範圍會議非常成功,三方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的交流,達成更多共識。通過新聞公報,再次展現了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去年聯合國卡託維茲氣候大會達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成果令人振奮。今年9月將召開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我們應該齊心協力,推動這些重要會議取得豐碩成果,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新的、強勁的動力。
  • 聯合國糧農組織推最新宣傳冊《動物衛生與氣候變化》| 綠會國際部...
    2020年8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推出一本短小精悍的宣傳冊《動物衛生與氣候變化》,強調保護動物健康,有助於降低氣候變化對飢餓和貧困狀況的影響。
  • 氣候變化問題三方會議在大阪舉行
    本報大阪6月29日電  當地時間6月2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期間與法國外長勒德裡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共同舉行氣候變化問題三方會議。
  • 太平洋島國呼籲澳大利亞關注氣候變化 而不是中國
    參考消息網8月5日報導外媒稱,太平洋島國的領導人表示,即將到來的太平洋島國論壇的焦點應是氣候變化,而不是中國。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8月4日報導,在很長時間裡,太平洋島國並非國際外交舞臺的焦點。不過,隨著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加,這些島嶼成為各國發展援助項目和魅力攻勢的青睞地。
  • 什麼是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氣候變化(climatic change)通常指數十年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多用於表述歷史時期數千年間的氣候變化,有時也泛指任何時期的氣候變化。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地質時期氣候變遷不同,除地質上的證據外,主要靠歷史記載、樹木年輪、冰芯及湖泊沉積物的分析。    自然災害分為很多種,其中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氣象災害主要有:旱災、洪澇、高溫熱浪、沙塵暴、霜凍、冰雹、暴雨、雷雨、大風、雪災等。
  • 專訪解振華:波恩氣候變化大會成功需要三項成果支撐
    在氣候變化談判中,這樣的技術年會是各國對草案作「加法」的重要場合,在形成反映各方訴求的談判案草案之後,才可以在2018年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COP24談判會議上做「減法。」此外,按照《巴黎協定》的要求,2018年各國要開展促進性對話,對各國過去乃至將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自主貢獻的目標開展交流,在COP23上,要對該對話的框架、原則和程序性安排。解振華特別強調:「這是一種對話,絕不是談判。」他表示,要體現促進性,創造一個各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促進氣候變化行動的氛圍,才能為明年促進性對話奠定好基礎。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不過好在地球迅速演化出兩種主要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非生物的方法。陽光能量驅動的氣候變化會讓巖石破碎,在破碎的過程中與二氧化碳反應形成新的巖石,從而將二氧化碳固定到固體巖石中。
  • 美研究:氣候變化或成為「災難性」的國家安全威脅
    中新網2月26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美國安全政策研究所「氣候與安全中心」24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警告稱,未來幾十年,氣候變化可能會對國家和全球安全構成「災難性」的威脅。  報告寫道,「即使是在最低程度的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未來30年,世界每個地區都將在國家安全和全球安全方面面臨嚴重的風險。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強調 應對氣候變暖面臨更大挑戰
    人民日報駐比利時記者 張朋輝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最新氣候預測報告指出,2019年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由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新的「史上最熱年度」可能在5年內出現。世界氣象組織警告稱,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溫控目標面臨巨大挑戰。
  • 全球首個熊貓電站正式落成 「培養未來氣候行動領袖」夏令營在該...
    10日,熊貓電站落成儀式在聯合國大樓舉行,落地在大同熊貓電站的「培養未來氣候行動領袖」夏令營也舉行了開營儀式。  大同熊貓電站是今年5月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後首個「一帶一路」落地項目,也是中國政府和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努力結晶。  山西省大同市副市長馬安全當天也表示,大同市正努力推進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轉型,高碳能源向綠色能源的轉型,大同熊貓電站是光伏+的創新成果,大同有決心把大同這個新能源示範基地、示範城市推向世界。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預計2025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2年以來美德聯合發射重力衛星系列,對全球氣候異常的研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什麼天琴計劃會跟重力衛星相關呢?歐洲LISA計劃科學家、德國馬普引力物理研究所教授Gerhard Heinzel說:「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高新技術具有很多方面的應用價值,測量全球重力場就是其中重要一個,它可以幫助人類應對很多未來問題。」
  • 國際最新研究:熱帶鳴禽在旱期減少繁殖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的熱帶鳴禽在乾旱期間會減少繁殖,而平均長期生存率更高的物種減少得更多。這些結果表明,壽命長的物種或能通過減少在乾旱年份裡的繁殖,緩解脅迫性氣候事件所造成的影響。該論文指,氣候變率包括乾旱頻率和強度,預計會隨未來變暖加劇而增加。
  • 大批候鳥死亡,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報告中,奧杜邦協會整理了超過1.4億份鳥類生活記錄來評估氣候變化給北美的604種鳥類(估計有800到900種鳥類)帶來的危險。他們利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分析這些報告,並藉助氣候變化對未來氣候和植被條件的預測來預估這些變量將如何影響每種鳥類的活動範圍。在研究了野火、極端的春季高溫和強降雨等事件對鳥類及其棲息地的疊加影響後發現,生活在靠近北極的北美鳥類似乎面臨著最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