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創全國文明城市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537)——
靜如靈貓伺鼠出穴
動如靈貓捕鼠敏捷
說的正是鶴山獅藝
自馮庚長越塘傳藝以來,鶴山獅藝已經走過了100多個年頭。近年來,在鶴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鶴山獅藝再次興起,獅館、獅隊紛紛成立,獅藝發展逐漸火熱。
古勞麗水新村醒獅團是傳統鶴派南獅的傑出代表,它享譽國內外,並屢次在大型的、高水平的比賽中獲得上佳表現。而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這位黃湛昌師傅便是出身古勞麗水新村,傳承的正是馮庚長獅藝。
製作:鶴山市融媒體中心、鶴山市文化館
鶴山獅藝源遠流長
不知道大家對它了解多少?
現在就跟著布丁君一起
來一探究竟
■ 起源
歐蕊榮 攝
獅子是兇猛的動物。很早以前,人們就象形地製造了獅頭和獅被,用舞獅活動來娛樂,以舞獅形式去闢邪。據傳,舞獅活動源於東漢,盛於南北朝,距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
2019年新春龍獅匯活動,百頭醒獅齊舞賀新春(歐蕊榮 攝)
鶴山獅藝歷史悠久,創始人馮庚長被公認為廣東獅王。馮庚長1852年出生於鶴山沙坪越塘大朗村,自幼跟隨身為少林俗家弟子的父親習武,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底子。成年後,馮庚長師從在佛山開醫館、武館的同鄉馮了性學武藝、獅藝。由於勤奮好學,善於變化創新,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創立了鶴山派醒獅,與佛山醒獅成為代表南國醒獅的兩大派。
■ 鶴山獅頭:不怒而威
馮倫師傅向客人介紹鶴山傳統的手工製作獅頭的經驗(歐蕊榮供圖)
鶴山獅藝自馮庚長創立起,經過一百多年的創新、完善,逐漸形成了自身的鮮明特點。馮庚長將鶴山獅設定為「劉備」角色,改造原來的南獅獅頭造型,形成以青、黃色為主色調,青鼻、企眼、鯉魚額、拳角、蓬花座、蓮蓬眼頂、貓須面、蛤乸嘴、爛耳兜風、五蝠背的鶴山獅造型,使醒獅的形態不怒而威。之後,馮倫創造了「鴨嘴獅」,呂憲創造了「龍頭獅」,彪記創造了「貓頭獅」,大大豐富了鶴山獅造型。
■ 獅形貓步
「獅形貓步」是鶴山獅藝的最大特點。馮庚長觀察貓兒戲鼠而悟出了「獅形貓步」,把貓的動作與獅子的性格結合起來,分為:「喜、怒、哀、驚、疑、醉、睡、醒」八情,以及「見物必疑,見青則喜,見紅則驚,見柱則咬,見水則戲,見臺階則探步試足,探首凝望,反覆閃縮,進退遲疑才踏足登臨」等性格表現,並將步型分為捕鼠、戲耍、捕鳥、高竄、低伏、跳躍、滾翻等八種,稱之為「靜如靈貓伺鼠出穴,動如靈貓捕鼠敏捷」。
鶴山獅藝是很講究馬步的。馬,即站立的姿勢,鶴山獅藝分為四平馬、左子午馬、右子午馬、丁字馬,並獨創金雞獨立等。步即步伐,鶴山獅藝為前進、後退、左旋轉、右旋轉、跳躍、踢腿、魁星踢鬥、麒麟步、剪刀步、螃蟹步、蝦形步、跑馬步、撲步、雙蹄步等,此外,還有「五法」、「六要」、「八節」等,極大地豐富了獅舞的步法。
■ 表演自成體系
歐蕊榮 攝
結合獅型貓步的特點,鶴山醒獅在表演中創造出「玩七星」「三出三入」「反獅被」等標誌動作,並形成一系列鶴山獅的表演套路。除此之外,鶴山獅舞還注重故事情節的表演,在經典套路的基礎上,融入粵劇元素,創作出《少俠戰雙獅救樵夫》《雙獅戲繡球》等獅舞傳統劇目,極大地豐富了獅舞的表演形式與內涵。
■ 採高難度之青
歐蕊榮 攝
鶴山獅藝歷來以採青難度高著稱,採青的舞法極為豐富,類別也多,號稱有108青陣,代表性的有地青、高青、橋底青等。採青是鶴山獅舞的核心技藝,對舞獅者來說是其武功、智慧、經驗三位一體的綜合考驗。
一次,有人在一石橋底掛青,橋下是深深的河道。別的獅都知難而退,鶴山獅卻迎難而上,馮庚長與舞獅尾者密切配合,以雙腳倒鉤橋邊,探身下去,把這難度極高的「橋底青」採了,技壓群雄。
歐蕊榮 攝
又有一次,人家在一條約二丈寬的河中央插一長竹竿高出水面,在竹端掛青,請鶴山獅去採青,考其技藝。領銜者馮庚長取一有三叉的大耙(兵器),將其尾部放在岸邊,6條大漢站在尾杆上將大耙壓緊,馮庚長二人運用輕功,舞獅至大耙尖,將獅頭拋出,獅口裝上兩個小鉤把青鉤到口裡,馮庚長將身一躍,作倒卷珠簾之勢,雙腳鉤住大耙兩邊然後復上,把青採得。頓時兩岸群眾掌聲如雷。還有諸如:柱旗青、螃蟹青、蜈蚣青、二龍爭珠青、井底撈月青等等,均被他們一一採下。這些高難度的動作,當時的獅藝界評論認為,這樣高超絕倫的獅藝,可以說是曠古絕今,前無古人,後也恐難有企及者了。
■ 鼓法表演力強
歐蕊榮 攝
舞獅講究配合,不僅獅頭與獅尾的步伐要一致,而且要獅子的每個動作與鼓、鑼、鈸密切配合,獅頭怎樣舞,鼓便怎樣敲,鑼、鈸便要怎樣打,都有嚴格的規定,稍有出入,便會亂了節奏,縱然把獅頭舞得出神入化,而鑼鼓配合不好,還是不精彩。馮庚長在創新獅舞的同時,在原來鼓法上創出了一套雄壯威武、悅耳而節奏感強、能配合舞獅各種程式的「七星鼓」法。從而使獅與鼓配合得絲絲入扣,行雲流水,是南獅鼓法重大創新。
■ 陣型、流派
2007年5月鶴山獅藝在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新一代弟子組團回鄉尋根問祖(樊建橋 攝)
鶴山獅藝海外弟子回鄉尋根(李堅雄 攝)
現在鶴山獅藝發展分為鶴山本土與海外兩大陣營。鶴山獅藝除在本土外又傳入新加坡,在獅城發揚光大,還擴展到東南亞一帶,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影響力。鶴山獅藝與佛山獅藝成為南獅代表的兩大派,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歐蕊榮 攝
鶴山獅藝於2007年成為鶴山市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2007年4月成為江門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2007年5月成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 傳承與發展
今年9月,鶴派獅藝新館落成,鶴山獅藝又添一動力
鶴山獅藝進校園(歐蕊榮 攝)
近年來,我市舉辦的獅藝比賽、獅藝進校園等活動營造了濃厚的獅藝文化傳承氛圍,彰顯了我市對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為鶴山創文增添亮麗的光彩。
來源:鶴山市融媒體中心、鶴山市文化館
編輯:呂楨華
監製:呂悅怡
以上圖片使用已獲作者授權,如需轉載商用請聯繫攝影師本人,我們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看!鶴山獅來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