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卷活水——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今天起在天一閣展出。
今年是範欽逝世435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藏書家,今天(12月4日),天一閣博物院特別策劃推出原創展「萬卷活水——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集中展出天一閣博物院藏善本古籍、書畫、碑帖等展品共計60餘件,展現了天一閣創始人範欽氣貫長虹的一生,從文士與藏書的關係這一視角帶你走近範欽的世界。
範欽(1506—1585),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嘉靖十一年進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宦履有聲,名重士林。性耿介,喜藏書,晚年創建天一閣,聚書數萬卷,為浙東藏書第一家。
在歷史上,天一閣的聲譽遠超這位天一閣的創始人。
通常人們了解範欽是因為他創建了亞洲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那麼,範欽是怎樣的一位藏書家呢?
通過展覽,我們得以了解範欽是一位有著浩然正氣、性格剛直、喜好藏書的明朝官員,而他的浩然之氣也離不開他的所讀、所藏。展覽從「讀書立德」「藏書資政」「遊藝於書」「千秋功業」四個單元展現了一位熟記聖賢之言、始終秉持正義、富有才華、胸懷天下的文士範欽讀書與藏書的一生。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讀書以考取功名,是古代男子最重要的志向。明嘉靖十一年(1532)春, 二十七歲的範欽得中進士,從此踏上近三十年從政生涯。而在此之前,他大部分時間埋首經卷,以備科考。
展覽的第一單元「讀書立德」展出了身穿獬豸常服的範欽像,以及範欽所熟讀的《大學》《詩經》《尚書》《禮記》等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是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也是明代科舉考試的核心內容。範欽正是藉由熟讀這些經典步入仕途,同時,它們也塑造了範欽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品格。
登科後,範欽始終秉持大道,廉政親民。他為官四方,藏書日漸增多,以書資政是範欽藏書的重要動因。他從地方志中了解民俗民風,從科舉錄中獲知人才變遷,從政書、奏議中關注時事政情,從而更好地為政一方。因此,展覽在「藏書資政」這一單元,集中展出天一閣最具特色明嘉靖年間刊刻的古籍,包括地方志、科舉錄、政書、奏議及範欽所書碑帖等,多為海內孤本。
展覽的第三單元「遊藝於書」,通過範欽的詩詞、書法、編書、刻書、刻帖展現範欽也有著古代讀書人的風雅世界。範欽書法瀟灑俊逸、氣勢暢達,其中《範欽詩翰長卷》是其留下為數不多的手跡。《天一閣集》是範欽重要著作,收錄了範欽出仕、歸裡及晚年各時期的詩文作品一千五百餘篇,讓後人看到一位富有才情的文士形象。範欽的鄰居兼好友豐坊十分讚賞範欽不畏強權的剛毅性格和與權貴抗爭的果敢精神,寫了一篇《底柱行·贈憲伯東明先生之江西》相贈,在詩中將其比喻成國家的「中流砥柱」。這件作品被範欽摹刻上石,留存至今。
「兩浙光風三月柳,千秋功業一樓書」。展覽的第四單元「千秋功業」即指範欽留下的一樓書。
為什麼範欽要費盡心思地留下一樓藏書?這些書籍中的絕大部分在當時並不被其他藏書家所珍視,範欽藏以致用、不為藏而藏的藏書觀使他有別於專以書籍玩賞、考訂的收藏家。從這個層面而言,與其說範欽留給後人的是書,倒不如說是書中他所認同的「立德樹志、修身處世」這一中華文明的美德。他將萬卷藏書澤後世,成為後世學人的心靈歸宿,成為文明長河中生生不息的一泓活水。
展覽將持續至1月10日。
編輯:胡琳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