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書藏古今,兵部侍郎痴迷藏書,家族世代守護400年……

2020-12-05 花菜阿良

明州天一富藏書,福地嫏嬛信不虛。

歷劫僅存五分一,至今猶有萬卷餘。

林泉雅潔多奇石,樓閣清癯類碩儒。

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勝明珠

天一閣,坐落於月湖西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書藏古今,數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的聖地,卻又緊閉大門。自古以來,能登閣拜讀的不過寥寥數人,皆是盛有名望的學者大學。

▲ 圖為天一閣

百年滄桑,鬥轉星移。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寧波天一閣,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看這個讓無數學者競折腰的藏書樓。

前塵往事

兵部侍郎痴迷藏書之趣

▲ 圖為寧波月湖

範欽,生於明嘉靖年間。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自幼聰慧,酷愛讀書。27歲時學有所成,高中進士,從此開始仕途之路。

其先後在湖廣、江西、福建、陝西、南贛等地任職。從工部員外郎官至兵部右侍郎,可謂是光宗耀祖。

兵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

▲ 圖為範欽像

其一生酷愛藏書。為官多年,每至一處,便廣搜當地文獻。對於一些買不到的書籍,便僱人抄錄私刻,其手下抄手一度多達20餘人。這個時候的範欽已經痴迷於藏書,做官反而成了業餘。

之後因其剛正而得罪了權臣嚴嵩,心灰意冷之下辭官回到寧波。

▲ 圖為天一閣

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範欽在寧波月湖西畔建造藏書樓,取名「天一閣」。所藏書籍以明代地方志、政書、實錄為主。

▲ 圖為天一閣藏書

乾隆三十七年,下詔修《四庫全書》,範氏子弟進獻藏書,乾隆見範氏藏書百年不毀,便下令測繪天一閣的藏書處,興造「南北七閣」,用以收藏《四庫全書》。至此天一閣聞名天下。

南北七閣:文淵閣,位於故宮太和殿;文源閣,位於北京圓明園;文津閣,位於承德避暑山莊;文溯閣,位於瀋陽故宮;文匯閣,位於揚州大觀堂;文宗閣,位於鎮江金山寺;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

天一生水

舊居新宅文化傳承

▲ 圖為天一閣

在天一街裡弄深處,便可見一老宅森森。正門匾額上所題「天一閣」,蒼勁有力。簷下鐫刻的四字「南國書城」,是由國畫大師潘天壽所書。

▲ 圖為天一閣

細看之下,潘老所書的南國書城中南卻少了一橫。因為南字為九劃,屬單,在陰陽學說中:單為陽屬火,雙屬陰屬水。所以潘老在題匾時特意少了一筆。

匾額兩側的立柱上則是兩幅對聯:

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

顧庭龍

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洲。

郭沫若

溪山逸馬圖

▲ 圖為溪山逸馬圖

八匹駿馬於山間嬉戲,山川、河流、樹木、駿馬一一呈現,栩栩如生。其材質是用海邊的礁石磨成粉再加入粘合劑和墨汁。在溪山逸馬圖的上方,刻有生動的三國人物群譜。

▲ 圖為天一閣
▲ 圖為天一閣

天一閣如今規模宏大,園內整體厚重,處處彰顯歷史滄桑,人文底蘊。園內主要分為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

藏書文化區

藏書文化區以寶書樓為中心,共有東明草堂、範氏故居、尊經閣等景點。這 幾個景點也是最初範欽的故居,真正意義上的天一閣。

東明草堂

▲ 圖為東明草堂

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之所以取名東明草堂,是因為東明為範欽的號。

▲ 圖為東明草堂

東明草堂是天一閣建成之前範欽的藏書、讀書之處。之後隨著其藏書的增加,東明草堂不堪容納,於是範欽開始著手重新建造一座新的藏書樓,即天一閣。此後東明草堂便成為範欽的會客之所。

▲ 圖為東明草堂

在其正面的院牆之上,刻有一形若麒麟的浮雕圖案。似牛似羊、似鹿似麟,雙目炯亮,額上長有一角。此獸名為:獬豸。據說其懂人言知人性,能辨忠奸,有正大光明之意。

司馬第

▲ 圖為司馬第

司馬,範欽曾官至兵部右侍郎,故以司馬代稱。第,則是府第的意思。顧名思義,這裡便是範氏故居,亦是範欽後人所居住的地方。

▲ 圖為司馬第
▲ 圖為司馬第

在司馬第和東明草堂之間有一高牆環繞,主要是用來防火之用,故也稱之為防火牆。將生活居所和藏書區別而開,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藏書。

寶書樓

▲ 圖為寶書樓

寶書樓即天一閣,也是整個景區的靈魂所在。據說當時範欽認為書最為怕火,為了防火,他查閱諸書,最後在《易經》中看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大受啟發。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故名天一閣。

▲ 圖為寶書樓

天一閣整體為二層硬山頂建築。樓上是一大通間,以書櫥相隔,意天一。底層面闊,進深為六間,意地六。取天一和地六之數,寄託書樓永固之心。

閣內天花板上的藻形圖案,均以古代水紋和水獸做裝飾。書櫥編號則是日月、星辰等作為記號。可見範欽的良苦用心。

▲ 圖為寶書樓

天一閣門前有一汪清潭,名為天一池。幽靜清遠,盡顯文人淡雅之風。此潭引閣外月湖之水,主要還是為了蓄水防火之意。

▲ 圖為寶書樓

閣前嶙峋假山是由其曾孫範光文所造,名為九獅一象。園內假山,用的是產於寧波海島上的海礁石,雖不如太湖石般透、瘦、漏、皺之俊秀,卻也別具古樸風韻。

▲ 圖為寶書樓

池上假山林立,神態各異,呈九獅一象之姿。頗有幾分蘇州獅子林中旱假山的神髓。似獅似象,險怪而蜿蜒,或立或臥,或俯或昂,皆由心生所往。

假山如何真趣?禪宗因何得名?笑談獅子林古今往事

尊經閣

▲ 圖為尊經閣

尊經閣原是寧波府學的藏書樓,整個建築為重簷歇山頂。於1935年移入天一閣內,並在光緒年間重建。內藏御賜書籍。

▲ 圖為尊經閣

相對於天一閣的樸華無實,尊經樓巍峨壯觀,飛簷翹角。身後假山古亭,古樹參天,徒添許些枯山禪意。

▲ 圖為尊經閣

門前穆然而立兩隻石獅,霸氣威武,雙目突起,根根鬢髮栩栩如生,青苔覆蓋下盡顯滄桑。

園林休閒區

園林休閒區以東園為中心,共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等景點。

東園明池

▲ 圖為東園明池區

東園明池,位於天一閣東南處,屬於天一閣後期擴建。取其字首相合,剛好是天一閣舊主範欽的號,東明。

▲ 圖為東園明池區

整個東園明池,古樹參天,枝幹虯曲蒼勁,枝柯交錯,在其蔥鬱之下盡顯歷史滄桑。

▲ 圖為東園明池區
▲ 圖為東園明池區

林中馬頭牆建築,在斑竹淡影下顯得古樸風雅,經歲月沉澱,以其厚重之姿立於樹影婆娑之中。明池之水不若清澈,樹影經日照投於池中,水色斑駁中染透靜謐悠深,和天一閣的厚重滄桑融為一體。

▲ 圖為東園明池區
▲ 圖為東園明池區

古樹巍峨,奈何歲月風狂雨落;暮色蒼茫,任憑風雲掠過……

此處景色盡顯洗盡鉛華般的古樸,古樹、建築、濁水、假山、立亭等融為一體,整體呈現出一種歷史和人文厚重之感。高聳的古樹,爬滿青苔綠意,直入雲霄之中。漫步其中,迎面而來的是一種滄桑歲月之感。

▲ 圖為東園明池區
▲ 圖為東園明池區

園內的石獅、獸像、碑林等皆是從別處遷移至此。經歲月打磨,粗糙殘敗,青苔覆滿全身,仿佛被歲月封印而滯留於此。閱盡世間風雲變幻,看遍歷史滄桑,悄然不動聲色……

多少離亂承合,風雲忽變,皆在此刻平息。

陳列展覽區

陳列展覽區以秦氏支祠為中心,包括了芙蓉洲、書畫館等景點。

秦氏支祠

▲ 圖為秦氏支祠

始建於1923年,由秦氏支房秦君安出資所建。系秦氏族人拜祭先祖而建。整個祠堂耗時2年零7個月建成,共花費20萬銀元,相當於現在1700多萬人民幣。

▲ 圖為秦氏支祠

整個祠堂以戲臺為中心,兩側有配殿、看樓等。祠堂的建築以江南傳統風格建造,融木雕、磚雕、石雕等工藝為一體,集民間雕刻藝術於大成。

▲ 圖為秦氏支祠

祠堂中的戲臺是最大的亮點。整個戲臺富麗堂皇,熠熠生輝。戲臺的屋頂由十六條如意鬥拱承託,20層穹形藻井呈曲線狀盤旋而上,絲絲相扣,渾然一體直至穹頂交匯,頂部中央再覆以明鏡,異常華麗。

之所以做成這種形狀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為擴音的,可使戲臺上餘音繞梁。其二可以增大空間,從而使文武戲亦有大的發揮空間。

▲ 圖為秦氏支祠

不單如此,戲臺上的雕刻圖案也讓人嘆為觀止。雕刻的圖案有三國題材,還有漁樵耕讀圖、龍鳳呈祥、合和二仙等圖案共計140餘幅。

▲ 圖為秦氏支祠

整個戲臺雕刻華麗,有人物、瑞獸、花草等,運用浮雕、透雕等手法,飾以大漆,再貼以金箔,工藝精湛,流光溢彩且極為奢華,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破壞極多。

高牆之中

如何做到藏書古今

▲ 圖為天一閣

範欽取名天一閣,是源於古書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書最為怕火,為了讓自己能更好的藏書,於是取名天一閣。在保護藏書方面,範欽是煞費苦心。

藏書萬卷

▲ 圖為天一閣藏書

範欽和其它藏書家不同的是,他的收藏主要是明刻本為主。即明代的地方志、政書、實錄以及詩文等。同時也藏有一些官書,例如《軍令》、《營規》、《國子監監規》等,這些都是一般的民間藏書家難以收藏的到。

▲ 圖為天一閣藏書

除此之外,閣內藏書除範欽在各地所得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得自豐坊的萬卷樓。

▲ 圖為天一閣藏書

豐坊生於藏書世家,家有祖傳「萬卷樓」。中年時因捲入政治風波,從此一蹶不振。其藏書更是在晚年遭遇火災,諸多孤本化為灰燼。至此後,豐坊心灰意冷,將餘書悉數轉讓範欽,從此遠離寧波。

如何藏書

▲ 圖為曬書

寧波地處江南地帶,多為陰雨天氣。所以不止要防止閣內藏書受潮,還要避免烈日曝曬而引發紙張變化。

天一閣每當梅雨季節時須密封書庫,直至天晴再通風晾乾。除此之外,天一閣還有曬書的規定,就是把一本本書籍拿出來晾曬。據說每到曬書的日子,範氏各房子弟須盡數到場。

同時,為防止蟲蛀帶來的損失,範欽在書中夾放芸香,其香味能殺死囊蟲。還制訂了一系列的防火、防水、防鼠、防盜等各項措施。

家訓嚴苛

▲ 圖為範欽分家

範欽共二子,長子範大潛,次子範大衝早夭。在其油盡燈枯之際,將長子,兒媳叫到床前,將所有遺產一分為二,一為白銀萬兩,二是藏書七萬卷。長子明白父親書不可分的用心,便選擇繼承藏書,將萬兩白銀留給弟媳。

範欽因其多地為官,甚至做過抗倭的指揮官。所以在藏書的管理上也和別人不同。為了保護藏書,訂立了極其嚴苛的族規:藏書歸後代子孫所有,需各房的鑰匙齊聚才能打開藏書閣。這便是「代不出分,書不出閣」。

▲ 圖為天一閣藏書

除此之外,天一閣還有諸多禁令:菸酒者忌登樓;外姓人不得入閣觀書;不得無故入閣;不能帶好友親朋私自上閣;不得借書與外房他姓;女不上樓等。

如有違背,將接受嚴厲處分: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

據說,當時寧波知府有個酷愛讀書的侄女錢繡雲,為了能登上天一閣一覽群書,託太守為媒嫁給了範家的後人範邦柱。婚後,錢繡雲以為可以一償所願可以一登天一閣,可事後得知天一閣有訓:女不上樓,書不出閣的家規。最後錢秀雲便鬱鬱寡歡,含恨而終。

登閣拜讀

▲ 圖為天一閣

歷史上第一個登上天一閣的外姓人便是黃宗羲。

黃宗羲,寧波餘姚人,字太衝,又稱梨洲先生。其學識淵博,為明末清初著名的鴻儒。

清康熙年間,黃宗羲來甬講學,在知曉天一閣之後,託好友範友仲幫忙下取得範氏各房的同意,至此一登天一閣。在其登上了天一閣之後發出感慨:讀書難,藏書更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 圖為天一閣藏書

黃宗羲登閣之後,撰寫《天一閣藏書記》。一時之間,天一閣聲名大噪,眾多文人想進閣一覽群書。自此,天一閣進入相對開放的時代。但儘管如此,在黃宗羲登閣後的近200年間,獲準登閣拜讀的外姓人也僅有十餘名,這些都是當時頂級的學者大家。

例如全祖望、阮元、袁枚等。直到近代,孫中山、餘秋雨、郭沫若、馮驥才等名人學者也曾一登天一閣。

風雨飄搖

天一閣命運多舛

▲ 圖為天一閣

天一閣自範欽過世之後,長子範大仲開始繼承其家業。範大仲在維護先父的遺訓同時,又建立了一系列族規。

轉瞬百年,天一閣在嚴苛的族規下得以傳承。在其曾孫範文光時,也是藏書最豐富的時期,藏書多達5000餘部,共7000多卷。

天一閣因黃宗羲拜樓閱讀之後,在學者中享有盛名。受盛名之累,天一閣的藏書開始因各種原因慢慢減少。

▲ 圖為天一閣藏書

先是乾隆詔修《四庫全書》,範家子孫進獻珍本共計638本,但均只借不還。其後,乾隆先後下旨賞《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平定回部得勝圖》十六幅,《平定兩金川戰圖》十二幅。並下旨仿天一閣興造「南北七閣」,用以存放《四庫全書》。

清末,鴉片戰爭爆發,寧波府淪陷,英軍強掠天一閣內《大明一統志》等數十種古籍。直到1847年,天一閣中僅存書籍已為2223部,流失近半。

▲ 圖為天一閣藏書

1861年,太平軍四起,盜賊趁亂潛入閣內,偷盜藏書流於市面,論斤賤賣。範氏子孫範邦綏四處奔走,卻也只能挽回部分珍品。

1914年,大盜薛繼渭受書商指使,潛入天一閣,白天藏於閣內以棗充飢,夜晚與樓外盜賊裡應外合進行竊書。一連半月,偷去諸多藏書,由同夥駕船接運至上海高價出售。經此一事,天一閣藏書損失慘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保護藏書。閣內古籍先後出閣暫避,直至抗日戰爭結束,才重回天一閣。

寫在最後

榮辱歷史,已成追憶。天一閣歷數百年滄桑而依然屹立,範氏子弟的堅守本心,讓數百千文化得以長存。如今的天一閣,對於寧波來說,集百年文化精髓,亦是寧波人文的象徵。

相關焦點

  • 寧波天一閣:「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文化的力量
    走在寧波街頭,隨處可以看見牆上刷著的城市形象口號「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後一句自然是描繪寧波港的地理區位特點,前一句則是指寧波這座城市的文化象徵:天一閣。於當今經濟社會,天一閣之名尚在寧波港之前,可見其在寧波人心中的位置。
  • 國內現存較早的私家藏書樓,有400多年的歷史,文藝書香氣息濃鬱
    出去旅行,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選擇交通發達、旅遊業迅速發展的城市, 一個城市的旅遊業可以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為遊客提供很大的便利條件, 中國有很多旅遊大城市,在這些大城市浙江寧波脫穎而出,寧波作為浙江省的省副級城市,不僅在旅遊資源上佔有很大優勢,也是國家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有強大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商圈,周邊地區的觀 今天向大家推薦的是寧波的天一閣
  • 一個展覽,看盡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
    今年是範欽逝世435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藏書家,今天(12月4日),天一閣博物院特別策劃推出原創展「萬卷活水——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集中展出天一閣博物院藏善本古籍、書畫、碑帖等展品共計60餘件,展現了天一閣創始人範欽氣貫長虹的一生,從文士與藏書的關係這一視角帶你走近範欽的世界。
  • 遊記:暢想天一閣
    丈夫將她葬於閣邊,讓香樟樹和小草見證一個生命對一樓藏書的一往情深。而她則化為天一閣前的一枚頑石,了卻她生前未盡的青燈黃卷之夙願。當遊客們在導遊小旗的引導下熱衷於尋找假山中隱藏的「九獅一象」,當人們窮盡想像石峰中的「福祿喜」時,又有多少人在乎這位為讀書而賭上青春的姑娘?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書是「藏」的,畫是「藏」的,藝術品是「藏」的,總之,好東西都要「藏」。
  • 子夢奇談之煙雨天一閣
    我心中的天一閣天一閣不僅僅屬於寧波。天一閣作為十大名樓之一,卻是一個獨有個性的。它是中國民間藏書樓中,最為有名的一處地方。單從文化的氣象上,我便將它列為了,今生一定要去的一個目標。天一閣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間,原為兵部右侍郎範欽藏書處,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書樓。
  • 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已有454年歷史,館中還藏著麻將博物館
    到浙江遊玩的遊客很多,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西,有一座中國甚至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它就是有454年歷史的「天一閣」。很多人都會好奇天一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藏書,這個還等從一個叫範欽的人說起。
  • 寧波最古老藏書樓天一閣中,竟然有座麻將陳列館,揭示了麻將起源
    在寧波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中,在充滿雅的世界裡,竟然藏著俗氣的麻將和它的來歷。天一閣天一閣,由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藏書無數的寶書樓,歷盡滄桑,古樸典雅,充滿江南園林特色的通月湖,假山亭臺,遊魚戲水。這麼雅致的地方,遊客是很難和麻將聯想起來的。
  • 寧波天一閣,亞洲最古老的私家圖書館,網友稱為:淨化心靈的聖地
    「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天一生水,海定波寧」是對它最完美的詮釋。溯古追今,鍾靈毓秀的寧波大地,孕育了數以百計的文學藝術 、科學思想的領袖學家,故得名「東亞文化之都」。相比賞心悅目的港湖之麗,其境內陶冶性情的人文景觀天一閣,美食雲集的千年鼓樓更值得前往。寧波天一閣,亞洲最古老的圖書館數百年間,文人雅士以登「天一閣」讀書為榮。年輕人初聞「天一閣」多因餘秋雨的《風雨天一閣》。
  • 當文溯閣遇上天一閣
    天一閣入口  「書藏古今 港通天下」。這是寧波人介紹寧波時最自豪的一句話。這其中的「書藏古今」便指的是天一閣。駐步在天一閣前,感受這座古老藏書樓的滄桑與瑰麗,回想它的前世今生,總會讓人想起餘秋雨的那篇《風雨天一閣》。
  • 天一閣藏52部明代地方志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長垣縣誌》《鈞州志》《建陽縣誌》《光化縣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近日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全國共有752部珍貴古籍和23家古籍保護單位進入推薦名單,其中,天一閣藏52部171冊明代地方志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遊記」走進天一閣
    寧波天一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已經歷了450餘年的風風雨雨。它的存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個家族圖書館之一」,承受著歲月的侵蝕和時間的考驗,也成為一種極端艱難的文化傳奇。書樓的主人範欽官止兵部右侍郎,官海沉浮,足跡南北,惟建閣藏書而彪炳史冊。此人一生嗜好藏書,並深知藏書之道,在藏書者心目中水是書的最好的保護神。
  • 了解寧波的文化底蘊:走進月湖公園湖畔的天一閣
    天一閣位於寧波市中心月湖西岸,建於1561年至1566年,佔地2.6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同時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藏書館之一,與馬拉特斯塔圖書館、美第奇洛倫佐圖書館齊名。天一閣所屬寧波海曙區,是寧波著名的4A級景點也是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 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
    央廣網寧波12月22日消息(記者杜金明 通訊員王伊婧)21日,文化和旅遊部在官網上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寧波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成功入選。天一閣自明嘉靖年間建立,藏書和修書活動密不可分,一直傳承發展至今。
  • 靈壽縣七旬老太4年守護傅氏牌坊(圖)
    靈壽縣七旬老太4年守護傅氏牌坊(圖)        範雲鳳老人說,有生之年會一直守護傅氏牌坊    靈壽縣靈壽鎮北關村,村民多姓傅,該村的傅氏牌坊早在1954年就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四年前,北關村傅氏後代範雲鳳老人發現家族留下的牌坊被不法分子破壞,便萌生了自發保護看守的想法。    傅氏家族自明初遷至此處,至民國6年,400多年間,共中進士5人,舉人10人,拔貢39人,擔任縣令、知州、知府、將軍、指揮使、兵部侍郎、尚書等各種朝廷命官者達20餘人。
  • 天一閣又一批珍貴古籍入選「國家級」寧波這2家單位也上榜
    此次入選的是天一閣最具代表性的古籍明代地方志,多為天一閣原藏書,內容上涵蓋從明初到明晚期二三百年的歷史,涉及全國大部分省份,且保留了明代書籍的原始裝幀包背裝。這52部入選明代方志中,有38部為國內孤本。(天一閣館藏明代地方志)天一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有些地方志的修纂者與天一閣主人範欽關係密切,對範欽的藏書研究和範欽人物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朗誦:天一閣告訴人們……
    天一閣告訴人們……作者/鹿成增 朗誦/山鷹大文豪餘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中,細說了寧波的天一閣。讀罷思緒萬千。我甚至感到,那風雨天一閣,告訴人們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首先,它告訴人們,做事,別那麼勢利。對己有利的就做,無利的就不做。
  • 一個明代州官的「洗冤錄」解讀天一閣的另類藏書《夷困文編》
    天一閣博物館供圖主講人名片屠建達,文獻學碩士,天一閣博物院典藏研究部館員,研究方向為版本目錄學、書籍史及明代思想史。撰有天一閣館藏文獻題跋多篇、《天一閣藏明人文集珍本書錄》(合著在編)等。目前負責主編《天一閣文叢》。
  • 古代兵部能調動多少兵馬?歷朝歷代兵部職權懸殊,但答案卻一致
    兵部尚書正式成為官職起於隋代終於清代。要弄清兵部尚書職位,就得說說歷代兵部執掌,下面我就分別說明:一、隋唐時期兵部尚書省所轄六部之一的兵部是全國主管軍政的最高領導機關。初稱兵部,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為司戎,鹹亨元年(670年)復故;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稱夏官,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故。其長官有兵部尚書1人,侍郎2人。
  • 寧波鬧市區的「天一閣·月湖」憑啥成為5A級景區
    天一閣博物館坐落於月湖西岸,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書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數百年間,天一閣以其堅忍和頑強,奇蹟般地打破了藏書樓固有的命運,成為中國藏書文化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