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我國青少年南極科考團凱旋

2021-01-09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陸琦)在6名中國科學家、3名外籍科學家和10餘名科普教育工作者的帶領下,39名青少年日前完成了歷時20天的「探秘世界三極·2012南極科學考察」活動,滿載著採集自南極洲的標本、樣本和數據平安回國。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標本館網絡科普委員會主辦,知樂網承辦。

 

據悉,科考團分為地質組(含水文與天文學)、動物組和生態組(含植物和環境科學),在嚴格的環境評價體系的監督下開展了內容豐富的採集和調查,獲得了大量的觀察記錄、影像資料以及冰芯樣本、各種火山噴出巖樣本、極地煤炭和植物化石、水樣、土壤樣等。目前,標本和樣品的鑑定、實驗室測樣工作正在中科院等科研機構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

 

圖為科考隊員觀察海豹在浮冰上的活動。丁琛攝

 

《中國科學報》 (2012-02-20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鬥魚科考團抵達極地礦區 探訪神秘小鎮巴倫支堡
    北京時間10月30日,鬥魚「直播地球·極地追光」科考團坐船前往巴倫支堡,實地探訪了島上煤礦基地和科研機構,礦工和科學家們艱苦的生存條件和挑戰探索的精神感染了眾多線上觀眾,不少網友將其列為打卡聖地。
  • 第五屆「熊博士」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鄭州閉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1月10日訊(記者史俊庭)11月5日至7日,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和河南省科協共同主辦的第五屆「熊博士」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展評活動在鄭州師範學院成功舉辦
  • 南極,極點不是終點—新聞—科學網
    南極發草      南極考察隊員乘坐皮艇登島採集樣品和調查。   在去南極科考前後,一直有人問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灑這樣一個問題——南極有植物嗎?   在人們的印象中,南極是一個「不毛之地」,有著一望無際的冰川,憨態可掬的企鵝、海豹……實際上,「南極大多數地區的確是『不毛之地』,但南極半島卻分布著不少植物,如地衣、苔蘚、發草等。尤其是隨著南極旅行興起,南極半島甚至出現了菊科入侵植物」。說話間,肖灑掏出手機,向來人展示了一張綠油油的發草圖。
  • 最早巨鳥5000多萬年前在南極飛行—新聞—科學網
    此次發現的化石點最先由南極探險隊發現,通過對原始的野外記錄研究發現,跗蹠骨化石產出於一處5000萬年前的化石點,而下顎化石卻來自於一處4000萬年前的化石點。 作者彼得·克洛斯表示:「今天鴕鳥是最大的非飛行鳥類,而翼展近3.5米的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是最大的飛鳥。
  • 南極有什麼?希特勒為何派25萬部隊遠徵南極?科考團發現了什麼
    南極是人類最後的一片淨土,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希特勒看上了這片土地,他親自布置了對南極的遠徵行動,企圖在南極要幹點兒什麼。俄媒報導,前不久有一位外國網友聲稱在南極發現了貌似「希特勒潛艇」的物體,它長約90米,形狀酷似二戰德軍潛艇。客觀上說,早在1937年左右,納粹確實曾多次向南極派遣科考團隊;而戰後根據盟軍搜集的資料顯示,德軍潛艇也經常會出現在南極附近。
  • 海航開拓中國人自組團遊南極大市場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在不具備南極遊船與空中航線等運營資質的前提下,去往南極的遊客數量已位居全球前三,市場空間與前景巨大。隨著中國首架商用飛機南極飛行的圓滿完成,中國人自己組團遊南極的時代即將開啟。   為了此次南極飛行,金鹿公務工程部、運服部、飛行部與地面保障團隊籌備時間長達一年,飛行員團隊作風嚴謹、技術精湛,迄今安全飛行累計270391小時。
  • 南極磷蝦:漂浮的「海上糧倉」,爭奪戰正在進行,我國已提前布局
    南極磷蝦的現狀南極磷蝦,顧名思義棲息在南極,惡劣的環境形成天然的屏障,長時間人類對這種營養價值豐富的生物物知之甚少。進入20世紀後,全球人口急劇增長,糧食問題突出,尋找新的食物來源成了各國科學家的研究方向。另外,科學技術的極速發展,也為探索新的食物來源創造了條件,所以南極磷蝦的神秘面紗被一層層剝開。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
  • 耗費數十年,南極巨型「海怪」被發現,身長12米,重達15噸!
    由100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科考團,在南極洲的冰凍沙漠裡展開研究工作,他們在這裡監測氣候變化並研究古代地球的歷史,可以說這裡是他們在南極洲的「家」。由於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可以讓他們進入到一個未受破壞的原始世界,在那裡他們可以在沒有外界侵擾的情況下完成他們的研究,同時這裡也是地球上古生物化石的寶庫。
  • 如果當年不是蘇聯,或許我國就不能在南極建科考站了
    南極大陸,一塊超過一千二百萬平方公裡的大陸,隨著南極的不斷開發,越來越多的資源展現在人們眼前,各國都對這樣一塊資源豐富、面積龐大的大陸非常重視,今天咱們就來看看南極的百年歷史,有哪些國家對南極想入非非。
  • 科學網—巴西籌建新南極研究站
    圖片來源:Brazilian Navy 在舊研究基地於4年前付之一炬之後,巴西已經開始斥資1億美元在南極建設新的科研堡壘。近日,巴西國防部長Aldo Rebelo在智利彭塔阿雷納斯市為一塊標誌性的基石揭幕。原計劃在喬治王島凱勒半島的南極洲站點舉行揭幕式,但壞天氣取消了去那裡的航班。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黃河站是我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 我國3000萬兒童青少年有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朱玉)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來臨之際,記者從衛生部獲悉: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狀況令人堪憂。在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如果再加上28歲或35歲以下青年人的情況,這個數字將更加觸目驚心。
  • 我國學生網民超兩億!青少年模式存漏洞,能否真正「防沉迷」?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當下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獲取信息、認識世界和休閒娛樂的重要途徑,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近期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已達9.40億人,其中近2.23億是學生,佔比達到23.7%。
  •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塑料垃圾無法降解,最後只能分裂成塑料碎片散布在茫茫海洋中,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甚至漂洋過海對南北極地區的生物造成影響,近期國外有研究團隊在南極島嶼上又有所發現。根據環球科學網7月1日的報導,一支國際科考團隊在南極群島中的喬治王島上展開塑料對該地區生態與環境的影響的調查。
  • 南極行·隊員日誌|南極捕魚記
    我們終於見到了我國明星科考船「雪龍」號,首次參加的隊員們都很興奮,大家爭相跟船合影,我們也不例外,把研究室的旗拿出來留照紀念,希望這次能夠不負使命。在霍巴特港與「雪龍」號合影2019年12月24日,「雪龍」號各方面都準備完畢,在澳方兩艘拖拽艇的牽引下,伴隨著汽笛長鳴聲,「雪龍」號開始向南極進發。
  • 一周高教回顧—新聞—科學網
    兩部門聯合推進教體融合 9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
  • 南極磷蝦每年被吃掉3億噸,為何一直吃不完?
    南極磷蝦就是磷蝦目的代表,又名大磷蝦或南極大磷蝦,是一種生活在南極洲附近水域的磷蝦。以群集方式生活,密度可達每立方米10000-30000隻,它們只有6釐米長,2克重,但總質量估計可達4-6億噸,比全世界人口的總質量還要大。
  • 中國打算,在南極建一座機場,未來可以方便去南極旅遊了
    目前地球人口正在直線上升,但地球資源有限,所以每個國家的人都在努力尋找新的能源,希望未來沒有可用的能源,同時,如果哪個國家有資源豐富的地區,一定會高興得合不攏嘴,但是地球這麼大,但近年來世界上的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地球上的土地幾乎都被探索過,如果你想去別的地方,也許能源真的很難,但是很多朋友可能沒有想到世界上有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地方,我國也以這個地方為目標
  •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外星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南極科考中確實有不少外來物質的發現,像是隕石。在南極,除了外星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例如,巖石、冰雪、大氣、土壤等方面。南極作為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汙染的潔淨之地,那裡有無數的科學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