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港航拍圖。
乘客通過閘機進入徐聞港。
南都訊 9月26日上午,隨著首個航班——紫荊22號輪緩緩出港,駛向瓊州海峽對岸的海口新海港,湛江港徐聞港區南山作業區客貨滾裝碼頭(下稱「徐聞港」)正式開港運營。徐聞至海口的海上航行距離從24海裡縮短至12海裡,航行時間從2—3個小時縮短至1個多小時,廣東與海南開啟了「一小時生活圈」。
廣東省副省長陳良賢、省政府副秘書長任小鐵、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李靜;湛江市委書記鄭人豪,代市長曾進澤,市政協主席許順,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曹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伍文興;廣東省航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顯昌;海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李志強、海口市副市長馮鴻浩等參加開港活動。
徐聞港項目於2017年1月1日開始動工建設,截至2020年9月22日,項目累計完成投資額約為18.18億元。
項目建有16個5000噸級普通客貨滾裝泊位和1個5000噸級危險專用滾裝泊位。設計車輛年通過能力為320萬輛,旅客年通過能力為1728萬人次,能滿足瓊州海峽2030年車輛、旅客吞吐能力的需求。
項目還規劃了港口客運站、長途汽車客運站、城市公交、的士站、私家車接送點等,並預留未來接入高鐵的接口,以期實現水路、陸路、鐵路、城市公交的無縫對接。
同時,徐聞港還配套建有防波堤、航道、危險品檢測站、綜合交通樞紐、車輛待渡場、惡劣天氣停車場及綜合服務區等配套設施。
其中,綜合交通樞紐大樓建築面積約77000㎡,港池設計為最多可容納三艘客滾船同時迴旋,排隊進出。港內待渡停車位有1600個,港外社會停車位1000個,未來過海旅客不用再擔心停車位不足排長隊問題。
亮點
處處體現「智慧港口」
徐聞港綜合交通樞紐大樓內處處體驗著「智慧港口」的理念。旅客登船方式也與機場登機程序相差無幾,8個登船口如同機場的登機口,候船區到船舶之間均有廊橋連接。據介紹,無論是旅客購票、檢票登船,客車購票、查驗登船,還是貨車購票、稱重、查驗登船,全過程都可在智能設備上完成,方便順暢。
儘管綜合交通樞紐大樓很長,但經過設計優化後,8分鐘以內旅客就能走到自己的登船口。綜合交通樞紐大樓大門兩側就是自助售票機,購票後往前走幾十米就能在智能設備上自助掃碼驗票,還可直接憑藉二維碼和身份證或者「刷臉」驗票,進入候船區。
「車客分流」單向流動
徐聞港遵循「車客分流」原則,車輛、旅客進港與出港方向均為單向流動。旅客採用登船廊橋登船,形成車、客分離。
客貨車過海,司機可以提前在手機上買好船票,開車進港後,只需要把車開過檢測儀器就能完成查驗,如沒問題就能直接把車開上船。進入碼頭,小車只需排一次隊,20餘秒即可通過。
而貨車查驗是在一棟小樓裡進行,車開進去後,儀器就會自動掃描車內貨品,稱重計算過海費用。檢查人員根據掃描成像馬上就能看出是否有夾帶危險貨品,車主還可綁定車牌號,無感支付車票。
「足不出樓」換乘公交
徐聞港綜合交通樞紐大樓地上共3層,一層為綜合交通廳、長途汽車客運站,二層為共享交通大廳(出發)、安檢區及配套辦公用房、候船廳、配套商業和服務用房,三層為到達廊橋和辦公區。
旅客過海後如果想乘坐長途大巴車離開港口,可直接下到綜合樞紐一層的長途汽車客運站,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樓,此外,大樓前還設有城市公交、的士站、私家車接送點等路標,換乘會非常方便。
另外,港區設有獨立的危險品車輛通道,與普通車輛分離。設置公安檢查站及人臉身份證識別系統,車輛、旅客過海全部經過嚴格安檢,全方位確保司機、旅客人身、財產安全。
基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面對颱風等級高、地震裂度高、鹽度腐蝕高的問題,徐聞港不惜增資至數億元對大樓進行全面升級。考慮到颱風影響,徐聞港項目設計可抗17級颱風。
大型玻璃幕牆展示「海上生明月」
在航拍圖上看,徐聞港綜合交通樞紐大樓如一隻展翅高飛的海鷗,8條突堤碼頭列隊延伸入海,1條防波堤如巨龍盤旋。
綜合交通樞紐大樓建築風格設計與海洋文化、僑鄉文化有機結合,自然天成。通過驗票閘口,往前走便可看到一個近似半圓形的大型玻璃窗,透過玻璃窗便可窺見外面的一抹碧海藍天,名曰「得月門」。
華燈初上時,玻璃幕牆會透出燈光,會在水中呈現「明月初升」倒影。
該設計體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境,傳承廣東居民的傳統「嵌瓷」建造技藝,開港後將成為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海角地標」、途經瓊州海峽旅船的「明月」。
採寫:南都記者 吳璇
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