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城路」淵源自商朝祭國,歷史底蘊深厚,這種深厚的底蘊雖不是改名就可以斬斷,但終歸讓人覺得少了一點對歷史的敬意。
▲改名後的平安大道
文 | 王言虎
2015年6月,河南鄭州將「祭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2015年9月份,鄭州市民朱廣義等人將鄭州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決改回原路名。
經歷三年多的上訴過程,日前最高法做出最終裁定,駁回四位市民的再審申請,但同時也呼籲地名管理更法治化。
一、道路更名之爭並非個案
「平安大道」與「祭城路」哪個名字更有韻味?沸騰君(ID:xjb-feiteng)覺得是後者。全國各地「平安大道」常有,而承載地方歷史特色的「祭城路」卻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以普遍取代個案,以雷同抹平個性,當地政府這麼更名到底能取得什麼效果?所以沸騰君完全理解鄭州四位市民關於「平安大道」改回「祭城路」的訴訟請求。
▲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祭誠路更名為平安大道的公告。
最高法院的裁定雖然駁回了四位市民的再審請求,不過也呼籲「地名管理更法治化」。「更法治化」的措辭,或許也說明,不少地方在路名更改上確實存在不遵守法治、不尊重民意的情況。
鄭州「祭城路」改名之爭,當然只是一個個案。但揆諸網絡,沸騰君發現這樣的爭議並不在少數。不少地方網絡社區都出現過更改路名的反對意見:
舉幾個爭議較大的例子:
1. 2018年5月,安徽宣城擬將四條主幹道以" 宣筆、墨香、宣紙、宣硯" 重新命名,彰顯 " 中國文房四寶城" 的地方文化。此前四條主幹道分別名為寶城路、薰化路、響山路(另一條蕪宣機場連接線尚未建成)。但此舉一出,就在當地市民中引發爭議,不少市民認為這是「切斷歷史記憶」。
2.今年8月,西安曲江的芙蓉西路在改為金陽路後又被改成公田路,當地人將其諷刺為「瞬間有了濃重的鄉村風」,「像是住在了假曲江」。
3 .2015年,上海浦東的一條河道洋涇港被悄悄改名為「三八河」,有論者認為「改名把洋涇的文化之脈割斷了」。
……
▲安徽省宣城市擬用文房四寶命名主幹道引發爭議,有網友認為切斷歷史記憶;專家稱應充分尊重民意。圖片來自新京報。
道路名改了,道路承載的歷史文脈卻也改沒了,這樣的事情近年來屢次發生。是故,改路名絕不是一個可以率爾操觚的事,對歷史的傳承,對民意的尊重,當成為起碼的考量因素。
二、行政意義上的道路名稱是一個近代詞彙
行政意義上的道路名稱是一個近代詞彙。史料記載,在古代,除了京城核心區域,一般道路是沒有名字的。大的交通道路才以「馬路」、「玉石之路」、「秦直道」等命名。即便民間有一些叫陽溝、唐家巷的道路,也只是百姓習慣性的叫法,而不是官方行為。
近代意義上的城市道路命名,始於上海租界。1943年,中英籤訂《南京條約》後,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外國人在上海設租界居住。倫敦的傳教士麥都思到滬參與道路修建工作,最早提出直接用中國地名來作為路名。
此前一直缺乏規劃的道路,從此有了行政意義上的名字。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廣州路、廈門路、福州路、寧波路等道路名開始出現並在此後被全國其他城市不斷模仿。
受此影響,一批中國人自己建設的馬路,也開始被賦予「行政名分」。比如張之洞在南京修的第一條馬路叫「江寧馬路」,此外還有福佑路、肇周路等。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道路命名。
而在建國之後,中國行政區劃、道路設計因應時勢,也開始發生變化,體現時代特色的解放路、人民路、建國路不斷出現。
三、城市地名管理條例強調尊重歷史
儘管每一座城市都不乏以「人民」、「建國」、「建設」等稱謂命名的道路,但建國後國務院與各地頒布的城市地名管理條例,均體現了如下意思——
地名的命名應當體現當地歷史、文化、地理或者經濟特徵,與城市規劃所確定的使用功能相適應。
比如《成都地名管理條例》就規定:
地名管理應當尊重當地歷史和現狀,突出歷史文化特色,體現時代特徵,保持地名相對穩定,堅持人文性、前瞻性、整體性、大眾性和專有性的原則。
《濟南市地名管理辦法》也規定:
地名的命名應當體現當地歷史、文化、地理或者經濟特徵,與城市規劃所確定的使用功能相適應,符合命名對象的性質、功能、形態、規模和環境等實際情況。
可以看出,各地城市地名管理都強調尊重本地歷史文化,而且要保持穩定性。更改一個在市民眼中認可度較高的道路名稱,且新的名字無法體現當地的歷史文化特徵,引起杯葛,並不意外。
▲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葛宇路以其名字設置路牌,鋪設在北京多個沒有名字的路段,引發道路命名的爭議,最終路牌被拆除。
四、城市街道命名也要傳承行走的厚重歷史
回到具體案例。儘管「祭城路」改「平安大道」,洋涇港改三八河,如果符合地名更改程序與規定,也無可厚責。
但需明白的是,一條道路,一條河流,往往承載著一地的歷史地理痕跡與變遷,人們在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上,往往可以窺知一地的風物與特色,進而增強對一地的認同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就曾說過:
「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它記錄了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輝煌;記錄了戰爭、疾病、浩劫與磨難;記錄了民族的變遷與融合;記錄了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
一個小地方的街道河流,或許不如大江大河那般承載宏大的家國敘事,但它也體現著一個地方的共同記憶與地域認同。「祭城路」淵源自商朝祭國,歷史底蘊深厚,這種深厚的底蘊雖不是更名就可斬斷,但終歸讓人覺得少了些對歷史的敬意。
城市街道改名當然可以根據現實靈活應變,但整齊劃一的、缺乏歷史感的街道名稱註定缺乏個性。「平安」、「光明」、「建設」並非不好,但如果一條道路的名字既有特色,也能傳承詩意的、行走的、厚重的歷史,又何必多此一舉?
□王言虎(媒體人)
編輯:新吾 實習生:楊凱文 校對:郭利琴
「好新聞,無止境」,應時間之約,新京報APP面世了。這是一個值得跟某信某音並排而立的APP,這是你最不可略過的媒體之一,歡迎下載和關注。
附贈發刊詞一篇,也請笑納:因為理想,讓新聞更好地抵達遠方
推薦閱讀:
高鐵「女童疑遭父親猥褻」:為什麼說這不只是家事 | 新京報專欄
「祭城路」改名「平安大道」:市民打輸官司不等於更名合理丨新京報專欄
先來者卻遲拿到錢,法院執行哪能違規「插隊」?丨 新京報快評
珠海航展開幕,最大的亮點在哪裡丨 新京報專欄
吉林市特大社保詐騙案,還有多少真相未揭開 | 新京報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