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道原名重陽街,三步走到今天。第一步更名科學大道,第二步西延伸至滎陽上街通收在麾下,第三步也就是下一步東收北三環入囊中。期間經歷了改名爭議 ,騰籠換鳥風波,高架橋設計之辯,地鐵改線傳言。更有下一步統一北三環的打算。科學大道一路走來,見證了鄭州高新區的過去,更將見證它的未來。
鄭州市高新區的道路有三個特點。第一特點:東西為街,南北稱路。極具方位識別感。第二特點:多數以知名花卉樹木作為道路專用名稱非常富有生態綠色意味。但有個別例外,比如今天要說的科學大道。第三、兩大主動脈瑞達路和科學大道(後改),均沒有沿用上述命名規則。重陽街東到信息工程大學,西到鄭州大學新校區,是怎麼更名科學大道的?今天我們就說說它的更名故事。
另還有反對的聲音,認為高新區的道路大多都是以花卉樹木名稱命名,並且已經形成了高新區道路的命名特色,重陽街也不例外。重陽是指重陽木,而不是指民俗的重陽節。重陽木本身就是樹幹高大的木本植物的名稱,以重陽街命名道路,符合高新區的特色。認為特意將重陽街改成科學大道或者科學路的必要性值得推敲。
另外動不動就叫什麼大道的命名方法容易引起攀比。這個意見客觀上的確符合實際情況,各轄區都打起大道的注意,紛紛要求以大道命名。例如擬申請的就有中州大道、未來大道、二裡崗大道、金水大道、中原大道、創新大道等等。
最終塵埃落定,科學大道在貶褒不一的聲音中啟用,成為高新區乃至鄭州市為數不多的集景觀與產業、文化、高校分布為一體的地標大道。但這還沒有結束,2010年左右圍繞高新區提質產城融合、實施宜居戰略,高新區由單一功能的產業區轉型定位為兼容的高新城。科學大道騰籠換鳥計劃出爐,沿線企業相繼要搬離,伴隨科學大道20餘年的鄭州鍋爐廠、太古可口可樂、食品公司均在其列。引發了坊間所謂「過河拆橋」逼走企業的爭論。
一波未平又起爭端,科學大道高架橋規劃遭到沿線居民尤其是某高校的反對,認為學校門口建高架有礙觀瞻。高新區科學大道快速化列為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原設想方案是高架6.3公裡,隨著方案的深入優化及沿線居民、學校、科研等單位的不斷反映及建議,此線路方案在去年8月初重新進行了專項匯報,從全程高架方案到高架、隧道及路面相結合的方案再到地鐵加淺埋隧道方案,最終採取的是近似於東翼白沙段的快速化形式。
從高架加地鐵形式到地鐵加淺埋式隧道方案,投入從二十億增加到40億,足可以看出鄭州市決心將科學大道精心打造成鄭州西美景觀大道的決心。繼科學大道西向越過西南繞城高速直通滎陽上街後,據悉下一步東向還要「收編」北三環統編為科學大道。這次會不會還有爭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