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天下群雄並起,戰亂紛紛,巫邪橫行,諸般道教門派相互交錯,佛家應時傳播中原大地。待到劉宋以漢室復興,天師道三天子弟順勢降下《三天內解經》,劃分三道整合諸家流派,確立三天正法。本文將會以《三天內解經》為核心,解析道教「三道」
「三道」的含義
本文既然要解析三道,首先要明白「三道」的大意
老君因衝和氣化為九國,置九人,三男六女。至伏羲女媧時,各作姓名,因出三道,以教天民。中國陽氣純正,使奉無為大道。外胡國八十一域,陰氣強盛,使奉佛道,禁誡甚嚴,以抑陰氣。楚越陰陽氣薄,使奉清約大道。《三天內解經》
所謂「三道」其實都是源自太上老君的「玄元始」三氣中,老君在創世之初,造九國九人。到了伏羲女媧的時代,又降下三道來教化百姓。而中國地區因為陽氣比較純正,所以讓這裡的民眾奉行「無為大道」,此處的「中國」應是指周時中央王朝所在的中原地區。而胡國所在的外域地區,像天竺,西域等等,因為陰氣比較強盛,所以奉行的是戒律嚴厲的「佛道」,以抑制陰氣的過分強盛。在南方楚越地區,由於這裡的陰氣與陽氣都較為薄弱,所以要奉行「清約大道」。
這個時期「三道」的教化和「六天」的統治並行,經文稱「六天治興,三道教行」,兩者此時都積極向上的發展。也即是說老君分別在中原地區、胡國和南方楚越地區這三個地方實行無為大道、佛道和清約大道。這三道。當這三道在各自區域內施行傳布時,社會的狀態是安穩和諧的。
「三道」的衰敗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君傳下的無上正法「三道」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下古僭薄,妖惡轉興,酌祭巫鬼,真偽不分。」隨後老君再度出山,傳下了太平道經於幹吉,又遣東方朔,王方平等人下凡,幫忙清整道教,然而都失敗了。「六天氣勃,三道交錯,癘氣縱橫,醫巫滋彰,皆棄真從偽」六天統治混亂,老君本來根據國情分別定下最適合,中原,胡國,楚越發展的「三道」都離開各自發展的地方,像「佛道」跑到中原,楚越去傳教了,「無為大道」跑到南方去了,「清約大道」也去了北方。所以說基本上就是藥不對症,所以老君一看救不了,乾脆推倒重洗洗牌。所以在漢時,再度下凡傳授張道陵三天正法,來平整「六天」,歸肅「三道」。
「三道」的宗教含義
有學者認為其實「三道」映射著三大團體,分別是以北方天師道為主的「無為大道」,以西方天竺等地區所產生佛教為主的「佛道」,以南方靈寶派,上清派,三皇派等等為主的「清約大道」。三道混亂嚴重時,也正是佛教在傳入中國的東漢明帝時,所以又讓佛教的同學們背了鍋。其實在「三天正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打壓民間派別,掃除那些醫巫盛行之輩。順便看好一波劉宋,認為其是「龍精之子」高祖之後是很有希望的。
總結
《三天內解經》的「三道」理論,可以說是一種道教革新理論,化地域分為三道,以中外不同,南北差異加陰陽區分,對現有的道教元素進行調節,同時也高明的解決了佛道之間的高低關係。
參考資料
道藏《三天內解經》、趙益《六朝隋唐道教文獻研究》、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劉屹《中古道教「三道」說》、金雪婷《三天內解經研究》(新人寫作,如有問題多多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