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抓你」「不要你」 成多數人童年陰影
另一方面,記者又做了這樣一個調查:你小時候有沒有被長輩語言嚇唬的經歷?在28位受訪者的回執中,幾乎清一色都是「有過」。這些用於嚇唬的語言內容五花八門,不少受訪者直呼「真的是童年陰影」。
受訪者中,有接近六成的人表示,「叫警察叔叔來抓你」是令他們小時候感到最為恐怖的語言。「從小就知道警察叔叔穿制服,父母和長輩還會告訴我抓到監獄裡面去就是坐牢、槍斃,因此警察給幼年的我的感覺是嚴厲、不可接近的。」現在已經擔任教師的黃先生提到,自己還未形成自我意識之前,這句話確實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很多受訪者表示,小時候聽到「交給警察叔叔」「告訴你老師」等臉譜化的形象時,都會讓他們心有餘悸。
還有超過三成的人提到,小時候聽到長輩說過最可怕的語言,就是「媽媽不要你了」或者「把你賣掉」。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女孩小蘇說,以前小時候總有嘴饞的時候,有時候會偷幾毛錢買糖,被父母發現後總是威脅她說「把你賣掉」,這句話曾經讓她感到父母不再愛她了。另外一個23歲的女孩也坦言:「我甚至自己躲在被窩裡面偷偷哭,生怕第二天起來真的就被拋棄了。」而其他一些諸如「叫壞人賣掉你」、「那個誰家的孩子什麼都比你好」等語言,也是受訪者提到次數最多的語言威脅內容之一。
對此,一些受訪者認為,父母語言上的震懾有利有弊,適當使用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或輔助作用,但是使用不適當的話就會適得其反,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專家 父母的互動模式 不能落後於成長
那麼,對於孩子的頑皮搗蛋,家長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引導和教育,才是適當的呢?資深培訓師、廣西社會心理學會兒童心理諮詢師趙勇軍認為,老一輩的父母親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威懾的時候,經常出現一些語言諸如「你不聽話我叫鬼來抓你」等等。這都是藉助具象化的人或物或具有一定威懾力的東西,來制止孩子的行為。這種教育方式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處理不當的話會形成一定的「連結」,從而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印刻效應。例如說利用警察的約束力和威懾力來嚇唬孩子,一旦處理不好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下意識的軀體反應,一看到警察就發慌、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等,這都是不利的方面。
實際上,孩子慢慢長大以後,自主意識會不斷加強,這個時候再想依靠這種僵化的語言來約束和控制孩子,以便達到「聽話」的目的,是毫無意義的。趙勇軍認為,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需求,例如一個9歲孩子的心理發展和6歲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父母應該跟孩子同步成長,在互動模式上也不能落後。
趙勇軍建議廣大家長,不妨考慮採取其他引導的方式。例如藉助廣泛流傳的、約定俗成的故事,或者是民俗類的善惡觀,來引導孩子明白做了壞事會怎樣、做了好事會怎樣;或者通過一定的文化傳說如西遊記裡的角色,來區分善與惡。也可以利用網絡電視等資源,去了解現有的法律,有意識地讓孩子接觸一些是非分明的法律判決事件,一起分析和了解,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吸收法律知識。在孩子還未形成價值觀之前,可以劃分出一個「警戒區」,將是非準則、善惡好壞以及自身行為約束等作出具體的規定,慢慢去提升孩子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這樣比簡單依靠語言嚇唬來約束孩子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