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付業興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來自同輩群體的影響。同輩群體因在年齡、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影響力甚至可能超過父母和教師。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8%的受訪者覺得同輩人對自己的影響大。在受訪者看來,同輩群體帶給自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三觀塑造和社會認知上。青少年時期被認為是同輩影響最大的人生階段。57.6%受訪者認為同輩人間的適度差距可以激發個人內在動力。更好地發揮同輩人的積極作用,62.5%的受訪者建議家長為孩子選擇更好的群體環境,60.3%的受訪者認為社會需要為有益的同輩群體交往創造條件。
受訪者中,00後佔0.9%,90後佔28.7%,80後佔53.6%,70後佔13.0%,60後佔3.2%。
青少年時期被認為是同輩人影響最大的人生階段
蔡斌現在在上海工作,老家在河北。高中時,由於性格較為內向,蔡斌和同學、朋友沒有太多社交。上大學後,經過老鄉介紹,蔡斌加入了學校的舞蹈社團,認識了許多同齡人。「我們每周在固定的時間一起練習舞蹈,我因此交到了幾個非常談得來的朋友。」蔡斌說,他大學期間受到身邊同輩人的影響很大,性格也開朗了很多。
90後青年張鵬(化名)對記者說,他的一些觀念、想法明顯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填報志願、選專業的時候,我對工科專業了解不多,但身邊很多學長學姐都選擇了工科專業,他們當中還有人順利申請了出國讀書,我也受他們影響選擇了工科專業。」張鵬認為,同輩人對自己有比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學和大學階段。
調查顯示,76.8%的受訪者覺得同輩人對自己的影響大,其中18.9%的受訪者覺得非常大。青少年時期(47.5%)被認為是同輩人影響最大的人生階段,然後是童年時期(25.7%),接下來依次是青年時期(16.7%)、幼年時期(5.4%)和中年時期(4.1%)。
在某事業單位工作的袁彤(化名)是家中的獨生女,袁彤覺得同輩人對自己的學業和就業選擇影響比較大。「我剛上大學時參加了很多社團,不知道怎麼平衡好課外活動和學習的關係。後來我認識了一個大四的學長,他把學生工作做得特別好,成績也很棒,後來保研了。他給了我很多建議和指導,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
袁彤還回憶說,她讀研時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就業迷茫期,後來在實習中認識了一個比自己大5歲的姐姐,得到很多職業選擇方面的建議。「我們本科和碩士都讀了不同的專業。我一直擔心自己專業基礎不紮實。她告訴我要在專業的基礎上注意多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
調查顯示,同輩群體帶給自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56.6%)、三觀塑造(47.3%)和社會認知(42.8%)上,其他還有:情感交流(38.7%)、興趣愛好(30.0%)、脾氣秉性(29.6%)、人生規劃(23.8%)和道德規範(15.2%)等。
袁彤坦言,隨著自己慢慢長大,很多事情不便和父母交流,同齡人成為她尋求支持和幫助的主要群體,「現在在工作上、感情上遇到困惑,我會首先找朋友傾訴」。
張鵬則表示,由於父母是老師,他能夠得到比較好的家庭教育,受到來自家庭和同輩人的影響是差不多的。
調查中,36.2%的受訪者覺得同輩人對自己的影響超過了父母和老師,40.3%的受訪者覺得沒有超過,23.6%的受訪者表示說不好。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韋慶旺告訴記者,小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一個教師影響、同輩群體影響逐漸上升甚至超過父母影響的過程。「到青年時期,同輩群體影響已經很大了,因為他們更多地以同輩群體為參照,跟同輩群體交流,很多事情已經不跟父母和老師說了。這種影響是必然的,如果一個青年主要還是受父母和老師的影響,反而不一定是好事」。
韋慶旺認為,同輩群體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個體自尊、自信的影響。「沒有同輩的認可,甚至跟同輩群體不一樣,可能都會給個人自尊和自信帶來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