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大多數研究關於大腦功能和認知智能的研究都是在人類、或已知與人類最相似的動物上進行的,例如猴子、猿猴和其他哺乳動物。
但是,某些鳥類,包括鸚鵡和鴉科,也具有複雜而令人驚訝的認知能力,有時可與哺乳動物的大腦媲美。鴉科,學名:Corvids,是鳥綱雀形目中的一個科。共23屬117種,包括烏鴉、渡鴉、禿鼻烏鴉、穴烏、喜鵲、樹鵲、灰鳥等鳥類。
劍橋大學和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科學家系統地研究了鳥類認知及其進化,著眼於鳥類可能與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共享的複雜認知系統。該系統包括多個過程,例如因果推理、行為靈活性、產生關於可能的未來情景的心理表示預測、想像力等。
研究人員說:「我們審查了在此系統中測試複雜的認知過程的實驗研究。」 「然後,我們提供了有關認知系統表達中元認知技能潛在參與的實驗示例。」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多數鳥類行為具有本能、原始的大腦,因此只能執行最基本的心理過程。結果,過去的神經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所觀察到的認知方面。
在1900年代中期,英國動物學家威廉·索普(William Thorpe)的研究指出,鳥類可能具有比最初預期的更為複雜的認知能力。索普發現,經過訓練的燕雀可以逐漸學會如何唱歌。
索普的工作導致了一系列新研究,調查鳥類如何學會唱歌,最終揭示了一些鳥類的歌唱能力與鸚鵡如何學會重複人類所說的句子之間的相似之處。動物心理學家艾琳·佩珀伯格(Irene Pepperberg)的工作是鳥類認知研究的又一個裡程碑,她是最早探索鳥類具有「超常學習」的高級認知能力的人之一。
研究人員總結了索普和佩珀伯格的研究在鳥類大腦研究中的發展,並討論了鸚鵡和鴉科家族成員能夠進行複雜的認知過程的可能性。這種特定的複雜的認知過程心理過程已在各種不同的鳥類和哺乳動物中觀察到。
研究人員提出,在鳥類中觀察到的高級心理能力涉及到所謂的元認知。元認知是理解和監視內部狀態(例如思維過程)的能力。研究人員認為某些鳥類具有高級認知能力的事實可能表明它們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
研究人員進一步擴大了對鳥類物種認知和元認知能力的探索,對這些認知和元認知能力過程予以綜合評估,以儘可能闡明過去研究中爭議最大的話題之一,即「對動物的自我意識」。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種稱為標記測試的實驗,在該實驗中,將標記放置在其身體上之後在鏡子前觀察動物,以查看它們是否在反射中識別出自己並開始觸摸與調查標記。迄今為止,對鳥類的標記測試結果令人失望,這可能表明這些動物的自我意識很少或沒有。但是,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該測試可能不適用於測試與人類有顯著差異的動物的自我意識,因為它不能解釋其身體結構和感覺系統的可能差異。
研究人員解釋說:「確實有可能被測試的鳥類根本無法識別自己的反射圖像。」 「但是,很少有研究在不使用標記測試的情況下研究鸚鵡和鴉科鏡中的實驗,證明了其以複雜的方式使用鏡子和反射信息的能力。由於某些形態或行為上的特殊性(例如,沒有手臂),或者僅通過標記測試不足以足夠準確地檢測鳥類中自我意識的存在,因此適合與禽類對象一起使用。」
該研究對過去的研究結果,並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強調了鳥類具有複雜的認知能力的可能性。同時強調,需要更精確和針對特定物種的測試才能更有效地評估鳥類和其他動物的自我意識。
這項工作可能成為希望研究鳥類認知過程的有用指南和靈感來源。該研究團隊對標記測試的有效性和通用性的觀點,可能會為測試與人類最不相同的動物物種的自我意識的新技術或程序的發展提供信息。
科學家們還一直在探索:為什麼有的鳥類具有人類所不具有的複雜而令人驚訝的量子磁場導航的認知能力?
參考:Convergent evolution of complex cognition: Insights from the field of avian cognition into the study of self-awareness, Learning & Behavior (2020). DOI: 10.3758/s13420-020-0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