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強卡洛
製作團隊揭秘舞臺設計及幕後故事———
繼剛剛完成了新製作的華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的成功演出之後,國家大劇院將在4月19日迎來經典歌劇《託斯卡》的又一輪演出,這也是國家大劇院歌劇節中的一臺經典製作,在去年歌劇節上,《託斯卡》的上演給北京觀眾一次強大的震撼,導演強卡洛和他的製作團隊用電影化的手段,將這部戲劇性極為強烈的歌劇製作得絲絲入扣,傾斜的教堂、巨大的米凱勒天使的雕像,都讓觀眾感受到歌劇的戲劇氛圍。強卡洛和他的團隊展現了國際最先進的製作理念,也展示了他們豐富的想像力。
■舞美設計:
用想像力展現託斯卡的悲劇氛圍
在看歌劇《託斯卡》時,很多情節都帶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其中包括全劇傾斜的房屋和那尊米凱勒天使巨型雕像。舞美設計威廉姆·奧蘭迪告訴記者:「作為舞美設計,很多情況下是遵循導演的意念。故事一開始就是教堂裡面的一個環境,整個都是從下往上看的視角,所有的牆壁、建築都是歪的、斜的,用這個與眾不同的視角,就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加戲劇衝突的效果,給人以非常強烈的衝擊感,在這一幕的戲劇性上起著很大的作用。」
當米凱勒天使雕像在音樂中從舞臺深處慢慢移到舞臺前區,由遠而近的視覺效果給觀眾造成內心的震撼。威廉姆·奧蘭迪說:「米凱勒天使的雕像是十八世紀中期的一個雕塑作品,就是在羅馬天使城堡上最上面的那個天使。但我們這一版舞臺上的這個天使,比真實原型的天使還要再大一點。它的出現也很有意思,當第二幕最後斯卡皮亞被刺死,整個舞臺移動了起來,宮殿慢慢沉下去,天使出現在舞臺深處。本來天使是在舞臺非常裡面的地方,然後慢慢移動到前臺來,就像電影中的『蒙太奇』一樣。這也是強卡洛導演一直所追求的視覺印象。在最後一場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大部分製作中,託斯卡通常是背對觀眾跳下城堡。而這一次,託斯卡是面對觀眾的,從天使肩頭縱身一躍,強卡洛導演的目的就是要讓觀眾直面託斯卡為愛殉情的悲劇。為了追求最真實、極致的悲劇效果,我們特別邀請了一位雜技演員來為託斯卡扮演者充當替身。『替身』在暗夜中,從5米高的天使肩膀處跳下,跳入舞臺上的一個小型井口,這個情節相當驚險,對於替身演員的動作準確性也有著極高的要求。」
■服裝設計:
服裝師歷史與戲劇的融合
服裝設計師海蘇斯·路易茲為這個戲設計了豪華的服裝,讓這部戲具有1800年前羅馬的景象。他告訴記者:「面對一部歌劇時,作為服裝設計一定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這部劇所在的歷史時期;二是這部劇的戲劇意義,因為每一套衣服都要傳達出這部劇、這個人物的戲劇性。首先強卡洛導演希望我體現出1800年前羅馬盛大、奢華的感覺,所以我運用了很多帶有宮廷意味的裝飾性材料。除了主演,連合唱、教堂神職人員等角色演員的服裝都極盡奢華之能,不僅以紅、金為主色調,並點綴了許多黑寶石。而且每套衣服的扣子都帶有洛可可風格的紋路,這在我以前的製作中是很少見的。其次就是通過每幕服裝整體顏色的對比,突出戲劇氣氛和人物的心情。如託斯卡在第一幕的黃色紗裙非常光鮮靚麗柔美,表現了她那時非常積極的狀態。第二幕中和斯卡皮亞共度一頓可怕的晚餐後,她的禮服就變為紅色,暗示了傲氣、激情、鮮血。最後一幕的衣服以黑色為主,預示了戲劇性、黯淡的尾聲。此外在製作剪裁上,《託斯卡》的服裝也嚴格遵循了19世紀拿破崙時期的風格和工藝:如男性上裝都是較高的立領,通稱為『拿破崙領』;褲子襠口分裡外兩層並且可以拆卸;褲子底部還有綁帶便於紮緊褲腳,製作十分複雜。我需要把那個年代服裝的質感原原本本地展現給中國觀眾,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託斯卡》。我在工作中也很注重細節,演員試服裝時甚至要求他們戴上相關的道具,以使服裝、配飾、道具的風格統一協調。」
■燈光設計:
燈光變化展現瘋狂愛慕和欲望
燈光設計師韋尼喬·凱利對記者說:「第一幕中,燈光的變化展現了斯卡皮亞對託斯卡瘋狂的愛慕和欲望。我以前製作過的《託斯卡》沒有用過投影的手段,因為對於《託斯卡》而言,用投影替代布景的確很難。因為前邊有雕塑,想方設法把雕塑讓開,不要讓天使的翅膀等陰影影響舞臺效果,所以必須把投影機升得很高,在高處投射到天幕上。投影想要表現的是,此時斯卡比亞為了託斯卡而瘋狂。那時候我們就看到聖安德裡亞·瓦勒教堂屋頂在旋轉。這些都是利用投影和燈光的手段造成的。」
看了國家大劇院的《託斯卡》,很多觀眾都說:「這樣的製作不僅是符合劇情的,還很有想像力,同時也很精緻,給人以震撼,這樣的製作思路將給中國歌劇製作的發展以借鑑。」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