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廈門最出名的街道,那一定是中山路了,全國唯一一條通往大海的步行街,老廈門的核心區域之一,也是遊客最愛的打卡地。
但其實在中山路不遠處,大概500米的距離,有一條小巷子,長不過百米,寬不足5米,可以說是廈門最短的一條街巷,它卻是老廈門人最愛的美食聚集地——大元路。這邊藏著幾家耳熟能詳的老字號:賴厝埕、阿吉仔、聰輝、芋包王等等。不過鴨鴨今天帶大家來的是大元路這邊一個往往被遊客忽略的地方,老廈門人才懂,它現在有個新名字——老劇場文化公園。
大元路是廈門最早的馬路之一,也是最短的馬路之一。歷史上的大元路,是人口稠密的地方,餐飲、娛樂、雜貨、服務等行業十分發達。哪怕是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挑擔的菜農、熱鬧的街機店、忙碌的紡織店、閩客隆、好清香,也能匯聚成一條繁忙老街的景色。老廈門人一定都有印象,這裡有一處始建於1942年的鷺江劇場,半個世紀的風雨過後,它不再熱鬧輝煌,漸漸成為危房,逃不脫被拆遷的命運。然而在這片寸土寸金的地方,很慶幸,在廈門市政府的重視和規劃下,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出來。
2014年,廈門市政府將這個已經變成危房的老劇場拆遷,在原址上建設了一個老劇場文化主題公園,成功留住了這個老劇場的根與魂。現在走進大元路,中段就能找到這個公園,遊客不會停留的地方,卻是周邊居民最愛的休閒之地。
老物件是你在這個公園看到最多的東西,破舊的門板,泛黃的路牌,褪色的木偶,一切切都在提醒你時間的流逝以及那些年代的存在感。
依託劇場的底蘊,這裡有座名為"放映電影的人"的主題雕塑以及外形如電影膠片似的的文化牆,就可以讓人感受到那個年代的電影文化娛樂和曾經走過的歲月,不少老廈門人回到這裡,還是能找到當年的感覺。
城市中不多見的舊書店,也藏在公園一隅,有時翻翻這些泛黃的書籍,心都會不自覺地靜下來。時代的印記不僅刻畫在建築上,在書本上也能展現。而在舊書店的一旁有著現代化的電子圖書館借閱機,一新一舊,恰好是時代變遷的最好展示。
擔水巷、打鐵街、南豬行巷等等這些老廈門才懂的街巷牌子,嵌在公園一角,滿滿的古早味。跟這些廢棄的木門,大紅「福」字,組成了「五福臨門」的一角。正如設計師的初衷:「這裡的每一塊路牌,可能就是一條路的歷史,然後這每一扇門,每一扇窗,都有它一家人的故事。」
現代人必不可少的咖啡,也融入了時代的印記,在公園的一角,一家名叫「老劇場咖啡館」的地方吸引了我的視線。如果在秋天的下午,在這裡喝上一杯咖啡,應該是很美的享受吧。
老劇場文化公園還是承載廈門歷史、展現市井生活的"街區博物館",看著眼前這些載滿回憶的物件,人們仿佛坐上了"時光機"。算盤、老式縫紉機、黑白電視、戲劇臉譜……時光仿佛一下倒退30年,也難怪有人說這裡留住了城市的「根」與「魂」。
廈門最短馬路上小眾打卡地:距離中山路500米,廢棄電影院變身文化公園,舊書店與咖啡館共存,留住城市的根與魂,留住老街市井味!
旅遊攻略信息
地址:廈門大元路(原鷺江影劇院)
門票: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