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鐵橋 實習生 陳杰 袁夢晨
通訊運營商搭著涼棚大肆招攬客戶,小販們兜售著各類生活用品,自行車店新進的車子太多,不得不從門口一直擺到路邊,隨處可見的橫幅上寫著「熱烈歡迎新同學」。在北京大學開學這幾天,校園裡到處可見這樣熱鬧繁忙的景象。
但被歡迎的新同學並非都在為進了名校而興奮,有人在為學費發愁。
8月23日,一篇名為《親愛的我的北大,我是否該賣身交你的天價學費?》的帖子,出現在天涯論壇上。雖然帖子被批有明顯的「標題黨」傾向,但其中反映的問題卻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該網友稱,自己即將進入北京大學攻讀法律碩士,但每年2.2萬元(3年共6.6萬元)的「天價學費」,讓自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學費負擔。
這個網友質問,這種收費是否符合教育部文件規定,是否已經淪落成了學校的創收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自2007年以來,隨著部分高校公費、自費的取消及獎助學金制度的變軌,研究生培養機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次「天價學費」事件的出現,研究生學費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據了解,高校有一部分專業出現了「天價學費」。這種收費是怎麼產生的,是否合理?對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學費是否天價?各方觀點不一
記者調查了解到,該發帖人為女生。當記者試圖通過其朋友與她取得聯繫時,她朋友說,該女生不願意再談,「再討論下去對她在北大讀書或多或少有影響」。
在帖子中,這名女生這樣描述了自己的家庭境況:「母親臥病十幾年,家徒四壁,父親也已年過花甲。」「我家全年純收入不過五六千元。本科期間家裡只是負責我每年3000多元的學費,剩下的生活費我自己解決。」
她說自己對「天價學費」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雖然每年2.2萬元的學費是自己在報名時便知道的,但考研時看到學校的總招生簡章上寫著普通獎學金額度比學費還高,認為只要自己努力拿到了獎學金,學費就不是什麼問題了,「自己只需要解決第一年的學費就可以了」。
但讓她失望的是,原本期望的獎學金和助學貸款變得「猶如水月鏡花」,因為「所有獎學金政策都是法律碩士除外,只有極少數單項獎學金才可以申請,而且獎勵額度都不高,獎勵名額都不多」。
她這樣計算3年的開銷:學費6.6萬元、住宿費4500元、餐費9000元,其他生活日用品開銷按每月50元計算,3年共計1500元,如此加起來,讀完這3年至少8.1萬元。
「沉甸甸的壓力」讓她質疑:「北大,你的學費為什麼是天價?」
但記者了解到,事實上,並非只有北大的學費這麼高,其他高校的法律碩士收費也不低,比如清華大學2009級法律碩士3年的學費也達到了4.6萬元。
相比較而言,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的學費相對要低些。今年剛考上該校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張侖(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雖然每年學費是1.6萬元,但只要不掛科,就會有3000元的獎學金」。但也有新生在網上表示「太貴,準備放棄」。
當記者聯繫到這名「準備放棄」的新疆籍學生時,他最終還是決定去學院報到。他說,1.6萬元的學費是「啃老」啃來的,由於家在農村,父母出這筆錢很吃力,「但第一年,就這樣了,剩下的靠自己。」
還有比法律碩士學費更高的專業。據了解,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招收的國際法律碩士的學費達到每年5萬元。而復旦大學今年新設的金融學(基金管理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費,也達到了3年10萬元。
記者還了解到,同聲傳譯、工商管理、軟體工程、集成電路工程等專業碩士的學費也非常可觀。《北京大學2009年工商管理碩士(MBA)招生簡章》顯示,國際班學費10.8萬元,全日制班、在職班學費9.8萬元。國際班、全日制班分兩年繳納,在職班分3年繳納。北京大學2009年軟體工程碩士研究生部分方向的學費,兩年共計6萬元。
這樣的高收費讓一些人深感震驚,「天價學費」帖子後面的跟帖,就有不少人感嘆上學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好學校上不起。
但也有不少人為這種高學費作辯護,抨擊作者是在炒作。有人認為這種投資完全值得,高投入,畢業後參加工作收入也高;還有人認為高學費來自高成本。
對於法律碩士而言,這樣的收費到底算不算高?
專業碩士的學費為什麼更高
北大法學院法律碩士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這涉及到碩士的不同類型問題。
「帖子中提到的法律碩士是專業碩士研究生,和一般意義上的法學研究生不同,作為自籌經費的研究生,原則上不享受國家資助。」
據了解,按照類型劃分,法學碩士屬於國家資助的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因此享受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和補助,除了學費較低外,還可享受國家資助的各類獎助學金、生活補貼等。而法律碩士作為非全日制或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不享受法學碩士相關的政策支持和補助,學費要靠自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張千帆教授認為,這是基於培養方向上作出的劃分,「法律碩士偏向於職業應用多一些,而法學碩士偏向於理論研究多一些」。
「法律碩士每年要繳納2.2萬元的學費。而平時所說的法學研究生則是法學碩士,之前一直都是公費的,現在也只需要繳納每年1.35萬元的學費,而且一般能享受到國家在經費方面的資助」。上述北大法學院的工作人員說,「專業碩士學費偏高是一個普遍的事實」。
此外,由於培養方式不同,專業碩士的招生簡章都是單獨出的,如《北京大學2009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明確規定:「學費為3年6.6萬元」。在獎助學金項目中,該簡章註明:法律碩士只可申請一些專項獎學金。
法學碩士就完全不同了,招生簡章規定,獎學金的平均覆蓋面一般不低於90%,3個等級的獎學金中,最低額的三等獎學金額度每年1.35萬元,實際上與學費同額,可以做到完全衝抵。
北大法學院不少學生正是基於這一點指責發帖人在炒作,因為招生簡章事先有明確規定,作者不應不了解。
但發帖人卻在帖子中提到了教育部發於今年3月11日的一個文件,這個名為《教育部關於做好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收費有關工作的通知》(教財〔2009〕5號)的文件規定:「各校在研究提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費收費標準時,按不高於本校現行普通專業學術型自籌經費研究生收費標準確定。」
發帖人據此認為,北大的全日製法律碩士學費不能高於本校三年制普通學位研究生學費1.2萬元的標準,「而它現在的收費卻是2.2萬元,整整超出了1萬元。」
她還表示,並非只有她提出了異議,據說北大上幾屆部分法律碩士曾專門為高學費找過學院領導。今年6月24日,該校部分法律碩士與學院進行交涉,要求學校就天價學費、生活補助、師資配備等一系列問題予以合理解釋。她的這一說法記者尚未得到校方證實。
部分北大法碩學生表示能接受高學費
到底該如何理解這個文件的精神呢?
據《廣州日報》報導,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國際法學院有教師回應,教育部的文件,限定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收費標準,但該文件只適用於研究型學科的法學碩士專業,不適用於實務型法律碩士專業。
記者致電主管法律碩士工作的北大法學院副院長龔文東,他表示,研究生收費主要是學校的研究生院負責,學院主要是承擔教學任務。學院無權過問收費方面的制度等問題。
但他說,北大的法律碩士研究生從來沒有一個人因學費而失學,北大的法律碩士生都能順利畢業,「我們也很注意維護法律碩士生的利益。」
北大法學院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法律碩士生本沒有補助。但之前,法律碩士生都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培養。那時,深圳市政府和深圳研究生院共同出資給予研究生每月1000元補助,因此在深圳的兩屆法律碩士生一直都享受了補助,且招生簡章上有承諾,但在本部的法律碩士生就沒有。
她說,從2008年起,法律碩士全部由本部培養,因此取消了補助,也不享受國家獎學金,但可以申請一些單項獎學金。雖然有助學貸款,但名額比較少,每年二三十個左右,是學院向學校努力爭取到的。「學院也在積極為法律碩士生爭取更多的獎勵和補助。」
記者隨後與北大研招辦取得聯繫,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這事兒我沒怎麼關注……研究生院也沒辦法給更多的解釋。」
記者注意到,上述帖子還被轉載到了北大未名BBS上的「法學院」版塊,不少師生參與了討論,但同樣是看法不一。
一些學生認為,帖子說出了法律碩士生的心聲,「權利要自己爭取,不合理的收費就應該杜絕,北大身為中國頂級大學,在這方面也要做表率,不能把自己的百年牌子當成賺錢的招牌」。
有的學生則發帖直陳對作者的這一做法「極為反感」,不能光看到貴,還要看到以後的收益,「學校收費無可厚非」。
北大法學院一名今年剛畢業的法律碩士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雖然學費貴,但出來找的工作收入較高,得考慮這一點。
北京大學今年新入學的法律碩士研究生楊蓓馨(化名)告訴記者,的確有一些同學的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太好,需要通過借錢或申請助學貸款來交學費。她認為,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給人提供的平臺和機遇是和別的大學不一樣的,因此,每年2.2萬元的學費在她看來是可以接受的。
北大2008級法律碩士生孫若冰表示,這取決自己當初的選擇,「既然入學前就已知道北大的學費貴,就應該事先仔細考慮好,考上了又嫌貴,這就是個人問題了」。
孫若冰認為,2.2萬元的學費還是有道理的,雖然北大的學費貴,但因為北大的名氣大,學生能享受的教學資源也多,不能只看著現在學費貴,得看到以後的收益。北大的MBA學費更貴,但畢業以後,一個月或者一年的工資就把這筆錢賺回來了。
高收費仍然持續
雖然網上對名校專業碩士研究生高收費爭議不斷,但各個高校新一年的專業碩士招生高收費依然在持續。
9月11日,記者致電清華大學法學院研招辦,對方告知2010年法律碩士的招生與2009年相比只有兩點變化,其中一點是學費由3年4.6萬元變為3年6.5萬元。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的法律碩士學費也維持在3年4.8萬元。該校法律碩士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年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具體的調整情況還要等教育部的具體文件,估計要到今年9月下旬才能出來。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已向外公布了2010年研究生招生簡章,其中國際法律碩士專業研究生學費仍然是每年5萬元。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教育系主任勞凱聲教授認為,這麼高的收費有點「莫名其妙」。據其了解,文科研究生的教學成本達不到這個水平。「以前沒聽說北大、清華對碩士研究生的收費這麼高,如果這是真的,我覺得是沒有根據的。」
他認為,對於研究生教育,應該遵循這樣一個原則:研究生只應承擔學費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應由國家承擔。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對國家也有利,研究生學費收得過高是不合理的。
但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烽在接受採訪時說,目前雖然我們從未在任何文件中提及差別性和選擇性教育,但實際上選擇性教育已經客觀存在,好學校的專業研究生學費就是貴。
知名高等教育研究者熊丙奇表示:「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現在相當於一個市場教育產品,不是公共教育事業,公共教育事業可以得到政府的補貼,嚴格限價,像專業碩士就不可以。」他認為,研究生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學生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學生本人已經了解到專業碩士研究生收費較高,自己沒辦法支付高昂的學費,也覺得即便自己讀完了也找不到很好的工作,僅僅是因為就業難而選擇這樣的項目,那學生自己本身就是很不理性的。」熊丙奇說。
學費改革影響到底有多大
「學校實行的是獎學金制度,學費名義上是1萬元,但實際上不但不用交,還能拿到部分獎學金和補助金。」9月9日,剛剛進入北京大學攻讀信息科學技術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趙永生(化名)告訴記者。
「在我看來,研究生培養制度改革只是變了個說法而已,對我們沒有多大改變。」他說。 物理學專業的劉華(化名)是從蘭州大學保送到北大的,他的學費是前兩年各1萬元,最後一年1.5萬元,但他獲得了獎學金。「我現在其實是不用交學費的,因為獎學金就可衝抵學費。」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獎學金是半年發一次,導師一個月也會給400多元,1萬元的學費並不算貴。 據了解,北京大學自2007年起參照國際上比較通行的研究生獎學金設置辦法,提高了獎學金的數量,以充抵學生的培養經費和部分生活費。 根據2007年發布的《清華大學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施辦法(試行)》第八條規定,清華大學的碩士生學費標準暫定為每人每年8000元。但事實上,清華大學的大多數碩士研究生都能申請到「三助」(教學助理、管理助理和研究助理)崗位,研究生未獲得「三助」崗位的,可向學校提出減免學費申請。當出現「掛科」(某一門課程不及格——記者注)時,碩士研究生需繳納「掛科」當學期的學費4000元。 但並非所有高校的研究生收費改革都能像清華和北大那樣。
2006年和2007年,湖南省物價局參考國家關於在部分高等院校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的做法,對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和部分省屬高等院校試行計劃內研究生收費並核定了計劃內研究生學費標準。湖南大學對計劃內研究生每年收取3000元學費,但每個學生一年10個月每月有220元補助。 2008年9月,湖南大學對外宣布,該校實行研究生培養和管理模式、研究生招生制度、新型的研究生獎學助學制度等多項重大改革,實行按學分繳納學費。該校2008級研究生申煥洋(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去年入學時拿到了二等獎學金4000元,僅相當於學費的一半。他有一個患尿毒症的父親,經濟壓力相當大。
儘管一些高校的收費制度改革讓一部分研究生受益,但改革範圍並不包括那些專業學位研究生。 《北京大學201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在獎學金一項中規定: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獲得獎學金的平均覆蓋面一般不低於90%。但專業學位研究生、人事檔案不轉入我校的研究生、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外國留學研究生除外。此外,北大的法律碩士研究生只能申請部分單項獎學金。 記者注意到,儘管有關高校強調,學術型研究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招生對象、培養模式、就業去向等方面有不同之處。但從實際情況看,很多方面日益趨同。去年12月初,教育部和國家發改委共同提出,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大學生就業的影響,2009年研究生將適度擴招,將增加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5萬名,主要用於招收參加今年研究生考試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在這擴招的5萬名碩士研究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專業學位研究生。
「專業碩士研究生其本身就是針對那些在職的人員來進修深造的,讓本科生來報考專業研究生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使得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有些錯位。」高等教育研究者熊丙奇說。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勞凱聲教授認為,如果教育主管部門缺乏對專業碩士研究生收費的嚴格管理,有關政策就可能會為一些學校和個人藉此賺錢開了口子。 「據我了解,文科方向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教育成本上沒有太大差別,因此有些學校把專業碩士的學費定得過高是不應該的。」他說。(實習生 陳杰 袁夢晨 本報記者 來揚)
碩士生學費是以何標準計算的
近些年來,隨著大學收費制度的改革,每一項新政策的出臺,都要牽動敏感的社會神經,從而引來許多關切的目光。
大學學費提高後,上大學難一度成為顯著的社會問題。現在,碩士研究生的學費又改革了,一些專業的收費,在一部分人眼中已然是「天價」,對於習慣了免費卻也明白免費不可持續的人來說,這樣的收費是否合理?碩士研究生的學費到底收多少才合適?對於公立大學而言,是否可以借碩士研究生培養營利?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教育系主任勞凱聲教授介紹,在以前,中國的大學教育都是全部免費的,不僅學費全免,住宿費也不用學生出,此外國家還會提供一部分獎助學金,這樣有些學生的吃飯問題也解決了,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開始逐步擴大,這樣如果還完全依賴政府撥款,那規模肯定受制於財政規模,於是就開始逐步實行收費,一開始是本科生,到了前幾年研究生也開始收費了。
「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國家都存在,像中國這樣高等教育從免費到收費的國家也有不少,很多歐洲國家,如德國以前的高等教育都是全部免費的,因為提倡高福利。不過最近兩年,德國也開始收費了。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收費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勞凱聲說。
勞凱聲認為,高等教育實行免費制確實不公平,何況對於碩士生。「這等於用全體公民的錢去供部分人讀書。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本身就會獲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地位,所以自己是受益方,因此應該承擔部分費用。」
但究竟應該收多少,是否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定?學術界卻形成了不同的意見。
勞凱聲不贊成多收,「培養出了高水平的人才,對國家也有利,研究生學費收得過高是不合理的。」
他認為,應考慮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公立性質。「學校不是商業機構,不能根據學生未來會賺多少錢來確定收多少學費,要根據教育成本來計算,學生以後賺得多學費就收得多,那學校不是害了紅眼病嗎?」
高等教育研究者熊丙奇雖然也認同「即便是面向市場收費,也應該以教學為本,不能以賺錢為目的」,但他認為,學校可以根據市場的教學需求來制定收費標準,如果一個學校報考的人數多,這個學校的學費自然要貴一些。
不過,他也提出了一個「費用支付原則」。他介紹,在國外,基本上有兩個原則:一是受教育者支付整個教育成本20%的費用;二是受教育者的支付額度佔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但目前中國突破了這兩個原則,碩士研究生支付教育成本的費用佔30%到40%,遠遠高於國外。現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成本支出佔農村國民人均收入的160%左右。因此在中國,個人高等教育的支出遠遠高於理論上應該佔有的比例。
專門研究過碩士研究生學費問題的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盧曉東在一篇論文中認為,本科高等教育屬於準公共產品,具有很多私人產品屬性。研究生教育公共產品的屬性更少,私人產品屬性更多。因此,可以將研究生教育視為私人產品,這是研究生上學應當繳納學費的理由。
盧曉東認為,研究生的生均成本很難準確計算,特別矛盾的是,估計生均成本較高的理工類學科,報名人數卻很少。比如,北京大學二級學科粒子物理與原子物理,連續幾年碩士報名錄取比例平均為2:1,生源已成為學科發展的大問題。然而,估計生均成本很低的社科類學科,如民商法連續幾年碩士報名錄取比平均為17.5:1,學費超過成本後仍有許多學生報考。
他還提出一個「校內財政轉移支付」的概念(《復旦教育論壇》2003年第6期),就是學校利用學費再分配的權力,採取財政補貼的方式對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不利學科——學術型學科進行資助,以保持學科間的平衡發展。
他舉例,目前MBA報名錄取比相當高,因此學費存在增加餘地。增加學費後報名比例只應逐步減少,以保證生源的質量平穩。由於辦學可產生經費結餘,該專業招生數可適量增加。
他分析,當學費為每年4.5萬元時,年招生規模保持260人不變,學校可增加收入707萬元。結餘經費如全部用於校內轉移支付,按物理學博士生資助方案設計,可資助約700名博士生;或在全校增加助教崗位880個。如採用固定比例上交分配模式,如上交學費的45%,當學費為每年4.5萬元時,學校可收入1053萬元。
盧曉東認為,我國研究生教育收費順序可安排如下:第一步,職業型學位教育中部分學科先行收費;第二步,全部職業型學科收費,國家監督實行市場定價,同時開始調整撥款機制;最後,學術型學位教育收費,同時調整撥款和資助政策。(本報記者 葉鐵橋 實習生 袁夢晨 陳杰)
研究生收費改革歷程
1985年以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實行單一的國家財政模式。
1985年始,國家對研究生收費採取雙軌制,即國家計劃內招生由國家按招生指標下撥培養費,計劃外委託培養生由委培單位出資(也有一些由個人出資),計劃外自籌經費生由個人出資或導師出資。
2005年起,國家開始探討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方案,作為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一步,研究生收費機制改革問題備受矚目。
200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3所高等學校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
2007年,全國17所高校首批試點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這些高校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西安交大、中科大、中國農大、大連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培養經費改革只是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中的一項內容。改革後的研究生將不再區分公費和自費,而是採取獎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學費和生活費。沒有參加試點的高校仍按計劃內和計劃外招生。
2008年,56所研究生院招生不再分公費和自費,而是採取發放獎學金和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
2009年,國務院學位辦公室表示要將改革推廣到全部中央部委屬院校,同時鼓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省屬高等學校開展改革試點工作。(實習生陳杰 袁夢晨整理)
名詞解釋:專業碩士
專業碩士學位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BA)、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PA)、工程碩士(ME)、法律碩士(J.M)、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MPH)、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獸醫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等。今年年初,又新增了藝術碩士、體育碩士、風景園林碩士3個專業學位。
專業碩士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一種形式。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定位,專業學位為具有職業背景的學位,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
專業碩士教育的學習方式比較靈活,大致可分為在職攻讀和全日制學習兩類。比較簡單的區分辦法是:招收在職人員、以業餘時間學習為主的專業學位考試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進行,名為「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簡稱「聯考」;招收全日制學生的專業學位考試與每年年初舉行的「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簡稱「統考」)一起舉行。
專業碩士與普通碩士有什麼不同
培養方向不同
根據我國的有關規定,普通碩士教育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授予學位的類型主要是學術型學位;而專業碩士是具有職業背景的碩士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
招生條件不同
專業碩士要求報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而普通碩士則不需要。絕大多數專業碩士還要求在職人員報考需經所在單位或相應管理部門的同意,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單位推薦等。
招生考試不同
對學生來說,普通碩士的招生考試只有年初的「統考」,而統考以外的專業考試則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閱卷。專業碩士的招生考試有10月份的「聯考」和年初的「統考」兩次機會,考生可以自行選擇,而這兩大國家級別的考試的專業考試,也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閱卷。
文憑頒發不同
與普通碩士不同,大多數專業碩士只授予學位證書,沒有學歷證書。但也有例外,例如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建築學碩士等,就同時頒發學位和學歷證書。大體來看,「統考」生拿「雙證」,「聯考」生拿「單證」。
強勢項目
這些專業碩士學位教育項目推出時間較早,已形成很高的知名度,並具有一定的市場,是專業碩士教育領域的「大牛股」。特別是MBA、EMBA等,由於具有「管理精英搖籃」的美譽,而人氣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