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國家隊排名,歐洲紅魔比利時國家隊高居世界第一位。這支國家隊歷史上80年代是歐洲勁旅,但因為隊內的兩個民族弗拉芒人(主要居住在北部,說荷蘭語)和瓦隆人(說法語)的矛盾,始終與冠軍無緣。
如今的這支比利時國家隊,除了弗拉芒人(德布勞內、阿爾德韋雷爾德)和瓦隆人(阿扎爾、庫爾圖瓦)之外,還有大量移民球員。其中,以盧卡庫、本特克、奧裡吉、巴舒亞伊、蒂勒芒斯、孔帕尼來自非洲的一個國家——民主剛果。
此外,中超勁旅,外號御林軍的北京國安前鋒巴坎布就是民主剛果的主力前鋒和進攻核心。
翻看非洲地圖,我們發現除了民主剛果之外,非洲還有一個國家也叫剛果,即剛果共和國。
兩個國家不僅僅都以剛果命名,而且官方語言都是法語,且兩國的首都布拉柴維爾(剛果共和國首都)和金夏沙(民主剛果首都)僅僅隔著剛果河,幾乎零接壤。
相比於民主剛果,這個剛果國土面積就小的可憐(民主剛果面積234.4萬平方公裡,剛果共和國的面積34.2萬平方公裡),而且那些出產的球星主要來自民主剛果出,剛果共和國出產的球星則少之又少。那麼,非洲大陸為什麼會有兩個剛果呢?今天的足球地理學堂,我們一起走進兩個剛果。
剛果一詞來源於剛果河和剛果王國
剛果一詞,跟非洲大陸的剛果河以及非洲古代史上有名的剛果王國密不可分。
剛果河是非洲第二長的河流,僅次於尼羅河。然而,尼羅河主要經過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和熱帶沙漠氣候區,降水補給少。而剛果河所在的地區是熱帶雨林區,降水豐富,因此,剛果河的徑流量遠遠超過非洲第一長河尼羅河。
雖然河水徑流量大,但是剛果河的幹流以及支流地區的地形複雜,多激流、險灘、瀑布,因此,剛果河的通航能力不像長江、珠江、萊茵河、多瑙河那樣好。
剛果河的由來,跟剛果王國有著密切的關係。古代的剛果地區部落眾多,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但他們都是班圖語族的人。根據地理學家以及歷史學者的研究,班圖人於公元前10世紀就遷徙至剛果盆地。到了10世紀時期,這裡已經出現了農業部落。
大約在公元13世紀至14世紀時期,在原有農業部落的基礎上,形成了部落聯盟的性質的剛果王國。此時的剛果地區雖然形成了剛果王國,但因為剛果河通航能力不足,剛果王國和外界的交往有限,過著相對隔絕的生活。直到15世紀,葡萄牙航海者抵達剛果河流域的時候,剛果王國才被歐洲人所知。
當時的剛果王國雖然形成,但他們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關於剛果王國之前的歷史沒有當地的文字記述。人們對於剛果王國的了解主要是通過葡萄牙航海者根據當地居民口述史記載下來的航海日誌中。
法比瓜分——剛果分離的開始
葡萄牙人到達剛果河流域後,先是同他們建立起良好的貿易往來。後來,在葡萄牙的影響下,剛果王國皈依了天主教。後來,葡萄牙人利用剛果王國的衰落和自己的堅船利炮,大敗剛果王國,從此,剛果王國走向衰落。葡萄牙人在剛果河入海口建立殖民據點,通過挑起部落戰爭的方式獲取黑人奴隸販賣到美洲殖民地大發橫財。
16世紀,隨著葡萄牙的衰落,英法荷等列強也來到剛果河流域進行奴隸貿易的活動。但他們的活動範圍都局限於入海口地區,因為上遊地形條件複雜,歐陸列強沒有在剛果河盆地建立殖民政權。
這一局面直到18世紀初被法國打破。1776年,法國打開了剛果河入海口的缺口,利用發達的探險設備逆流而上,佔領了剛果河上遊的左岸地區,把這裡納入到了自己的勢力範圍。1880年,法國陸軍將領布拉柴徵服了這裡,強迫當地部落首領承認法國的殖民地位。法國控制了剛果河的左岸地區。
布拉柴維爾正是以這位布拉柴的名字命名,成為了法屬剛果的首府。
盯上剛果河流域的巨大財富的不僅有法國和葡萄牙,還有比利時。1830年才脫離荷蘭獨立的比利時。與法國、葡萄牙相比,比利時國土面積小,人口少,硬實力上弱於法國和葡萄牙。為此,利奧波德二世收買了美國探險家斯坦利,打著考察開發的旗號,在剛果河右岸建立殖民據點。
此後,比利時挑戰部落戰爭的方式各個擊破,鞏固了自己的殖民地,成為了剛果事實上的殖民地,即剛果自由邦。後來,比利時利用列強的矛盾縱橫捭闔,在柏林會議上換取了列強對比利時殖民地的確認。不過,柏林會議時期,剛果自由邦屬於比利時王室的私人領地,其首府利奧波德城就是比利時殖民色彩的體現。
臭名昭著的柏林會議
此後的幾十年裡,比利時王室用近乎野蠻的方式統治剛果地區。在比利時王室近乎野蠻政策的壓迫下,僅僅24年,剛果自由邦的人口銳減1000萬。
諷刺比利時王室利奧波德的漫畫
比利時王室近乎野蠻的政策遭到了國際上的一致譴責。為平息輿論壓力,也為了保證人口增長,為殖民地提供勞動力,1908年,比利時議會以國家的名義接管了這裡,史稱比屬剛果。
就這樣,在一戰前,剛果地區出現了法屬剛果和比屬剛果兩個地區。今天的比利時是荷蘭語和法語並立。然而,19世紀時期的比利時,法語人口地位高,因此,比利時的殖民地說法語而非荷蘭語。
法語非洲示意圖,因比利時殖民地說法語,因此,比利時殖民地也是法語國家
兩個剛果形成
二戰結束後,英法比意等傳統殖民帝國因為捲入二戰,實力被削弱,對於自己的殖民地控制已經有心無力。此時,非洲掀起了反對殖民統治的民族獨立浪潮。
在民族獨立浪潮的衝擊下,法國和比利時已經無力維持在剛果河流域的殖民統治。逐漸退出了剛果河地區。1960年6月,比屬剛果宣布脫離比利時獨立。同年8月,法屬剛果宣布脫離法國獨立。
兩個剛果獨立後,都以剛果的名字加入聯合國。為了方便區分,聯合國用剛果(利)和剛果(布)來區分兩個剛果。
兩個剛果獨立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其中,剛果(利)最初的國名就是剛果共和國。1964年,為了與另一個剛果區分,該國更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1965年,通過軍事政變上臺蒙博託總統為了清除比利時殖民痕跡,將首都名稱改名金夏沙,該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改了首都的名稱,1971年,國家的的名稱也被蒙博託改名為薩伊。然而,蒙博託上臺後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世界的譴責。蒙博託被稱為非洲三大暴君(另外兩位是中非博卡薩和烏幹達的阿明)。1997年,蒙博託被推翻,國家名稱重新恢復剛果民主共和國。
就這樣,1997年至今,非洲大陸出現了兩個剛果。為了方便記憶,我們一般都以剛果(布)和剛果(金)的名字稱呼對方。
歐洲的很多剛果裔球星,例如盧卡庫、萬比薩卡(英格蘭)、金彭貝(法)都來自剛果(金)。剛果(布)貢獻的則少之又少。當今國際足聯的國家隊排名中(截止到2020年12月25日),剛果(金)排名第60位,剛果(布)排名第91位。如果以中國隊排名(75)位參照物,剛果(金)排名在中國隊之前,剛果(布)在中國隊之後。
這兩個剛果,剛果(金)曾經參加過1974年世界盃,不過當時他們參加世界盃的名字不叫剛果,而叫薩伊。那屆世界盃,薩伊和蘇格蘭、南斯拉夫、巴西同組。第一輪,他們0-2不敵蘇格蘭。然而,因為足協官員欲私吞球員的出場費,薩伊球員用罷賽抗議。此後,經過多方溝通,薩伊才勉強參加第二輪同南斯拉夫的生死戰。
然而,這場生死戰,薩伊竟然0-9慘敗南斯拉夫,刷新了世界盃最懸殊比分(另一場薩爾瓦多1-10匈牙利,1982年世界盃)。最後一輪,他們0-3輸給巴西,以三戰全負丟14球的戰績結束了第一次世界盃之旅。
這是剛果(金)第一次參加世界盃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參加世界盃(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預選賽,民主剛果1分之差落後突尼西亞無緣世界盃),不是以剛果的名字,而是以薩伊的名義。
結語
今天的足球地理學堂,我們跟隨盧卡庫、巴舒亞伊、巴坎布等人的步伐,了解了他們的故鄉剛果(金)和它的雙胞胎兄弟剛果(布)。
下一期的足球地理學堂,我們即將跟隨另一群球星,了解那裡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下一期足球地理學堂,我們不見不散。
(Alexa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