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帶和寒帶地區,冬天意味著低溫、積雪、嚴寒和食物減少,因此多數動物都不會喜歡冬天,這又視不同動物的生理、生態和行為而異。
變溫動物
變溫動物不能維持體溫恆定,環境溫度不適宜是很致命的,因此不難理解溫度能直接對變溫動物起限制作用,而溫度作為限制動物因子,不是全年平均氣溫,更重要的是極端氣溫。在較高緯度地區,變溫動物往往要以蟄伏的方式越冬,如蛇、蜥蜴和青蛙等都有冬眠習性。
熱帶地區是沒有冬天的,昆蟲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還有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這些變溫的脊椎動物,只要是變溫動物在熱帶地區的種類和數量就要比溫帶和寒帶地區多得多。
到一定緯度,很多變溫動物就無法生存了,究其原因是不適宜其生存的寒冷日子過多。如我國著名的害蟲蘋果蚜,其分布北限就是1月等溫線3-4℃,再往北冬天就全凍死了。全球鱷魚分布最靠北是我國長江的揚子鱷和美國密西西比河的短吻鱷,北限不過北緯30多度。從全球蛇類的分布來看,寒帶地區沒有任何蛇類。
鳥 類
恆溫動物可調節體溫在最適範圍內,因此環境溫度通常不會對其造成直接影響。但冬季的低溫、寒風與降雪都會影響到食物的豐富度,進而影響到恆溫動物。如北方的鳥類有候鳥和留鳥之分,蟲食性的燕子到冬天找不到吃的,必須飛往南方,因而是候鳥。北方的留鳥都有在雪地裡獲取食物的本事,如松雞、黑琴雞和榛雞夏天以種子、昆蟲為食,冬季轉而吃樹木的針葉和芽;啄木鳥也是蟲食性的,但它能啄開樹皮,取食樹皮下藏身的蟲子。
哺乳動物
高緯度地區哺乳動物對冬天的態度,取決於其對雪地生活的適應能力。雪被不僅妨礙動物行走,還妨礙它們從地面上獲取食物,但同時雪被也是良好隔熱層,能保護雪下植物、昆蟲和土壤動物安全越冬。前蘇聯動物學家把動物分為喜雪動物和嫌雪動物,前者營雪下生活,後者營雪上生活。
喜雪動物營雪下生活,它們在雪下的地面有四通八達的跑道,巢穴在雪下,取食也在雪下。雪下一些植物能保持綠色,為喜雪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喜雪動物主要是一些嚙齒類,包括田鼠、林姬鼠、旅鼠和草原兔尾鼠等。這些動物是不討厭冬天的,尤其是多雪的冬天它們存活率反而更高。
這些齧齒動物轉營雪下生物,對以它們為食的小型食肉動物和猛禽很不利。赤狐食物中田鼠所佔比例隨雪層加厚而減少,雪鴞和毛腿在積雪深厚的冬天被迫遷往少雪的南方。只有最小的食肉動物伶鼬和白鼬不怕深雪,它們能在雪層下打洞穿行,捕食那些藏在雪下的「隱身者」。
野兔、松鼠、小家鼠以及所有的有蹄動物、食肉動物都是營雪上生活的,它們靠增加四足落地的支撐面積而在雪地上奔馳。如加拿大猞猁腳掌比南方的近親短尾貓大得多,就是為了增加在雪地上的支撐面積。駝鹿靠長有彈性的毛使其蹄子邊緣向外擴展,成為杯狀。松貂和白鼬也靠密生的粗毛擴大腳底面積,在雪地上行走自如。
冬季對北方有蹄動物是很不利的,體型大而四肢長的還好一些。如綿羊和家羊只能在積雪為10-15釐米時放牧,再深就沒法覓食了,而家牛能撥開深達20-30釐米的雪。深厚的積雪加上大風暴常導致有蹄動物大批死亡,北方的有蹄動物在冬季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常成為其種群增長的瓶頸。在俄羅斯遠東南部的錫霍特阿林山脈,每年冬季大量有蹄類從高海拔遷往低海拔,從西坡遷往東坡,就是為了躲避嚴寒和深雪。
大型食肉類也不喜歡冬天,但深雪給它們的不全是不利影響,因為它們的主食有蹄動物處在更不利的境地。雪深有時能創造食肉類的獵殺奇蹟,在雪能支撐起歐亞猞猁體重支撐不起馬鹿的時候,猞猁甚至能殺死成年雄馬鹿;狼獾獵捕駝鹿、馴鹿也需要一定的積雪厚度,在無雪季節只能做清道夫。凍餓而死的有蹄類是食肉動物的食物來源的重要補充,如在落基山地區短尾貓只要捱過初冬就能安全越冬,到隆冬雪深之際黑尾鹿變得容易捕獲,一些鹿屍也能為短尾貓提供食物來源。遇上過於嚴酷的冬天,食肉類也捱不過去了,在一些積雪過厚的年份,老虎、猞猁和短尾貓都會大量死亡。
蝙蝠、刺蝟等蟲食性獸類,以及雜食性的食肉動物棕熊,選擇在冬天休眠,以度過這段食物拮据期。
冬天對動物的影響就簡單給大家講到這裡了,總體來說是不利的,但個別動物能憑藉其特殊的本領在冬天吃到甜頭。
了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