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GIST會診中心專家團隊。
多學科會診現場。
7月10日國內首家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會診中心(簡稱NET-GIST中心)的啟動儀式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成功舉行。6位腫瘤權威專家多學科聯合會診,為上述小病種患者帶來了福音。
在啟動儀式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蔡建強教授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類少見的惡性腫瘤,可發生於整個神經內分泌系統,最常見於胃、腸和胰腺等部位。「隨著近年來神經內分泌腫瘤檢出率不斷增加,它已不再是罕見病種。」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的依荷芭麗.遲醫生介紹,根據美國近年來的研究數據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是0.0125%,2015年臺灣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發病率低於歐美。她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初期發現和診斷有三大難點:一是病情進展較慢,不易引起患者重視。二是患者的症狀不典型,「可能表現為肺部不適、咳血等」,導致患者求診時分散在各科室,得不到系統性的治療。三是國內對這一病種的關注和研究較少,患者經常「求醫無門」。
為了對廣大患者進行更精準有效的個體化治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設立了NET-GIST會診中心。今日的首次會診,由腫瘤內科的依荷芭麗.遲教授、醫學影像診斷科的蔣力明教授、腹部外科的趙東兵教授、趙宏教授、病理科的石素勝教授、放射治療科的金晶教授共同進行。從業年限共計138年的6位醫學教授,共同面對每一個患者病例進行「6對1」的專業診斷。
石素勝醫生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過去往往誤診為平滑肌或神經來源腫瘤。實際上,這一腫瘤分低級別和高級別,低級別(被稱為NET)的排列方式多樣,可呈結節狀、菊形團狀,血竇豐富,腫瘤細胞較小,圓形,染色質細膩,無明顯核仁,核分裂像少見。高級別(即NEC)分為小細胞性和大細胞性,細胞異型明顯,惡性度高。在免疫組化上,表現為突出素、嗜鉻素A、CD56陽性。
趙東兵醫生指出,在全國範圍內,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開設的門診並不多,會診制度更是缺乏,但患者的需求較大,NET-GIST中心的設立正填補了這一空白。
趙宏醫生表示,近二三十年來,國外統計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已經增加了5倍左右。「它並不是單種病,而是一類病的總稱,具備較強的複雜性,所以需要多科室合作,指定高度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成立NET-GIST中心將對我國神經內分泌腫瘤診療、研究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
蔣力明醫生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神經內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癌兩種。75~80%的神經內分泌瘤表現為生長抑素受體,可以用核醫學的手段來製作示蹤劑(如奧曲肽顯像及鎵68標記的生長抑素受體PET-CT)檢查腫瘤。「這一同位素檢查方法在國內大部分地區、甚至北上廣都還未很好地開展,是滯後於臨床治療的。同時,神經內分泌腫瘤具備高血供腫瘤這一特點,常規影像學的檢查也能由此為醫生提供參考,初篩後再做活檢。成立NET-GIST中心將積累總結更多經驗,提升醫學界對影像學常規武器的認識,讓影像學在未來的精準化醫療中發揮新的作用。」
金晶醫生指出,國內醫學界對神經內分泌腫瘤有初步認識,但目前已發現了很多誤區。對神經內分泌腫瘤中期、中晚期病人而言,放療聯合外科手術、化療效果較好,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放射治療還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是惡性腫瘤領域國家標誌性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是亞洲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腫瘤防治研究中心之一,是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也是亞洲國家癌症中心聯盟總部辦公地。該院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品臨床試驗基地、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癌發生及預防分子機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臨床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及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依託單位。依託於該院的國家癌症中心已獲得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正式批准,目前正在進行組建工作。
蔡建強教授指出,成立國內NET-GIST會診中心在腫瘤醫學領域具有一定突破性。「很多醫生、患者對這兩個病種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逐漸深入需要一定的過程。這類腫瘤的臨床表現有顯著的個體差異,實際治療效果也可能好於大部分惡性腫瘤。會診中心就將結合患者個體情況、多學科的腫瘤專家通力合作,進行個體化的最佳診斷和治療。」
(原文標題:國內首家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會診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