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會診中心成立

2020-11-27 健康界

ET-GIST會診中心專家團隊。

多學科會診現場。
7月10日國內首家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會診中心(簡稱NET-GIST中心)的啟動儀式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成功舉行。6位腫瘤權威專家多學科聯合會診,為上述小病種患者帶來了福音。

在啟動儀式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蔡建強教授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類少見的惡性腫瘤,可發生於整個神經內分泌系統,最常見於胃、腸和胰腺等部位。「隨著近年來神經內分泌腫瘤檢出率不斷增加,它已不再是罕見病種。」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的依荷芭麗.遲醫生介紹,根據美國近年來的研究數據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是0.0125%,2015年臺灣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發病率低於歐美。她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初期發現和診斷有三大難點:一是病情進展較慢,不易引起患者重視。二是患者的症狀不典型,「可能表現為肺部不適、咳血等」,導致患者求診時分散在各科室,得不到系統性的治療。三是國內對這一病種的關注和研究較少,患者經常「求醫無門」。

為了對廣大患者進行更精準有效的個體化治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設立了NET-GIST會診中心。今日的首次會診,由腫瘤內科的依荷芭麗.遲教授、醫學影像診斷科的蔣力明教授、腹部外科的趙東兵教授、趙宏教授、病理科的石素勝教授、放射治療科的金晶教授共同進行。從業年限共計138年的6位醫學教授,共同面對每一個患者病例進行「6對1」的專業診斷。

石素勝醫生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過去往往誤診為平滑肌或神經來源腫瘤。實際上,這一腫瘤分低級別和高級別,低級別(被稱為NET)的排列方式多樣,可呈結節狀、菊形團狀,血竇豐富,腫瘤細胞較小,圓形,染色質細膩,無明顯核仁,核分裂像少見。高級別(即NEC)分為小細胞性和大細胞性,細胞異型明顯,惡性度高。在免疫組化上,表現為突出素、嗜鉻素A、CD56陽性。

趙東兵醫生指出,在全國範圍內,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開設的門診並不多,會診制度更是缺乏,但患者的需求較大,NET-GIST中心的設立正填補了這一空白。

趙宏醫生表示,近二三十年來,國外統計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已經增加了5倍左右。「它並不是單種病,而是一類病的總稱,具備較強的複雜性,所以需要多科室合作,指定高度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成立NET-GIST中心將對我國神經內分泌腫瘤診療、研究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

蔣力明醫生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神經內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癌兩種。75~80%的神經內分泌瘤表現為生長抑素受體,可以用核醫學的手段來製作示蹤劑(如奧曲肽顯像及鎵68標記的生長抑素受體PET-CT)檢查腫瘤。「這一同位素檢查方法在國內大部分地區、甚至北上廣都還未很好地開展,是滯後於臨床治療的。同時,神經內分泌腫瘤具備高血供腫瘤這一特點,常規影像學的檢查也能由此為醫生提供參考,初篩後再做活檢。成立NET-GIST中心將積累總結更多經驗,提升醫學界對影像學常規武器的認識,讓影像學在未來的精準化醫療中發揮新的作用。」

金晶醫生指出,國內醫學界對神經內分泌腫瘤有初步認識,但目前已發現了很多誤區。對神經內分泌腫瘤中期、中晚期病人而言,放療聯合外科手術、化療效果較好,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放射治療還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是惡性腫瘤領域國家標誌性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是亞洲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腫瘤防治研究中心之一,是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也是亞洲國家癌症中心聯盟總部辦公地。該院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品臨床試驗基地、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癌發生及預防分子機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臨床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及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依託單位。依託於該院的國家癌症中心已獲得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正式批准,目前正在進行組建工作。

蔡建強教授指出,成立國內NET-GIST會診中心在腫瘤醫學領域具有一定突破性。「很多醫生、患者對這兩個病種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逐漸深入需要一定的過程。這類腫瘤的臨床表現有顯著的個體差異,實際治療效果也可能好於大部分惡性腫瘤。會診中心就將結合患者個體情況、多學科的腫瘤專家通力合作,進行個體化的最佳診斷和治療。」
(原文標題:國內首家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會診中心成立)

 

相關焦點

  • 1 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腫瘤的診療進展(綜述)
    與NF1相關的腫瘤常見的包括:視覺通路的神經膠質瘤、膠質母細胞瘤、惡性周圍神經鞘瘤、胃腸道間質瘤、乳腺癌、白血病、嗜鉻細胞瘤、十二指腸類癌瘤和橫紋肌肉瘤(表)。表1.  胃腸道間質瘤胃腸道間質瘤源自間充質細胞,可見於胃腸道任何部位。
  •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靶向治療進展
    肽受體放射性核素療法(peptide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 PRRT)是一種腫瘤靶向療法,利用放射線通過與生長抑素肽類似物相連的發射β粒子的放射性核素誘導神經內分泌腫瘤(NET)的腫瘤細胞死亡。
  •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中的20個常見問題!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裡比例很高的一類,隨著這類疾病受到大家的關注以來,診斷率越來越高,在此,針對該病診治中常見的問題做一解答,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見嗎?
  • FDA批准Netspot用於罕見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檢測
    近日,FDA批准放射性診斷試劑Netspot 用於檢測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pot(美國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公司),是一種無菌的鎵68 dotatate靜脈注射的單劑量試劑盒,是一種用於PET成像的放射性診斷試劑,旨在將幫助定位生長抑素受體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成人及兒童患者的腫瘤部位。三項研究結果均表明NetSpot安全有效,基於此FDA批准了NetSpot的應用。
  • 科學網—新方法精準「擒拿」胰島素瘤
    ,發表了國際單中心最大宗胰島素瘤病例研究成果,創建的新方法使胰島素瘤定性檢出率、定位診斷率分別提升到96.3%、95%,並牽頭制定中國胰島素瘤診治指南,帶動了我國胰島素瘤診治水平的整體提升。 胰島素瘤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常引起反覆的低血糖發作,導致患者永久性的中樞神經損傷,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由於腫瘤隱匿、症狀複雜多變,胰島素瘤的定性和定位診斷比較困難,在臨床上極易誤診誤治。 鑑於此,協和醫院胰島素瘤項目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以經典Whipple三聯徵篩查基礎上的糖代謝相關定性檢驗,使胰島素瘤的定性檢出準確率提高至96.3%。
  • FDA批准診斷顯像劑Netspot診斷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Ga 68 dotatate的吸收水平反映了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中生長抑素受體的密度。這種吸收也可以在其他各類腫瘤或其他病例條件下觀察到,Ga 68 dotatate的吸收可能需要通過組織病理學或其他評估措施確定。
  • 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療(綜述)
    肺神經內分泌腫瘤(PNET)是一類相對少見的腫瘤,起源於肺的神經內分泌細胞(NEC,有分泌功能、可攝取脫羧酶及胺前體)。
  • ...神經內分泌腫瘤_多肽受體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療_Lutathera_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協和皮膚惡性腫瘤/黑色素瘤MDT正式啟動,進行首次多學科會診
    2020年8月21日下午,北京協和醫院皮膚惡性腫瘤/黑色素瘤多學科協作診療(MDT)召開啟動會暨首次多學科會診。皮膚惡性腫瘤/黑色素瘤MDT由皮膚科牽頭,聯合整形美容外科、基本外科、乳腺外科、骨科、口腔科、泌尿外科、婦產科、眼科、核醫學科、放射治療科、腫瘤內科等11個專科,共同搭建皮膚惡性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平臺,為病人提供一站式的高效、精準、更有溫度的醫療服務。至此,北京協和醫院門診MDT已達26個。▲皮膚科晉紅中主任介紹皮膚惡性腫瘤/黑色素瘤MDT的成立背景。
  • 垂體瘤是什麼 垂體瘤竟帶來這些危險
    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臨床上有明顯症狀者約佔顱內腫瘤的10%。男性略多於女性,垂體瘤通常發生於青壯年時期,常常會影響患者的生長發育、生育功能、學習和工作能力。臨床表現為激素分泌異常症群、腫瘤壓迫垂體周圍組織的症群、垂體卒中和其他垂體前葉功能減退表現。
  • 這家醫院用達文西機器人+超聲骨刀技術切除兩腫瘤
    1月21日,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骨腫瘤科聯合胃腸外科中心採用國際上先進的達文西機器人、超聲骨刀輔助技術,成功為其實施Ⅰ期前路骶骨腫物及小腸腫瘤切除,同時運用達文西機器人+超聲骨刀兩套體系在一臺手術中解決病患兩處病灶,在國內外尚屬首例。
  • 8月19日全國首家眼科體驗中心在廣州成立
    首家眼科體檢中心成立  「重症疑難眼病會診轉診」服務同時開啟  廣州日報訊(記者任珊珊通訊員邰夢雲)8月19日下午,全國首家眼科體檢中心落戶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特需醫療中心。全國首家重症疑難眼病會診轉診中心也同時在該院揭牌,該中心38位具有正高職稱的眼科亞專科專家將輪流出診,為疑難眼病患者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務。  掛牌儀式後,中山眼科中心的醫生立即與肇慶市高要區人民醫院、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雲南省紅十字會醫院進行了眼科疑難病遠程會診。
  • 國內首家血管淋巴外科中心在北京世紀壇醫院成立
    北京世紀壇醫院血管淋巴外科中心主任張福先教授致詞。阮前偉 攝北京世紀壇醫院院長封國生(右)與中華醫學會血管外科學組組長、復旦大學上海中山醫院院長王玉琦教授為國內首家血管淋巴外科中心成立揭牌。阮前偉 攝中國網北京7月3日訊 7月3日下午,國內首家血管淋巴外科中心在北京世紀壇醫院成立。該中心成立後,將重點開展大血管疾病、周圍血管疾病和淋巴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工作,填補國內該領域的空白。
  • 面目全非與身份證不符,竟是垂體腫瘤「作妖」!華山醫院金垂體多...
    這種罕見病是因體內分泌過量糖皮質激素,引起電解質紊亂以及蛋白質、糖、脂肪等代謝紊亂,由此導致一系列「面目全非」的症狀。  「元兇」小如黃豆藏在垂體  經當地醫生推薦,小石慕名來到上海,就診於著名垂體瘤臨床診療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金垂體」多學科融合診療中心。  內分泌科副主任葉紅英教授解釋:庫欣症候群屬於臨床疑難雜症,病因複雜,需通過嚴密內分泌評估、影像檢查明確病因所在,才能針對性治療。
  • 西京醫院成立西北首家肝膽胰脾加速康復外科中心
    在術前、術中及術後應用各種已被證實有效的圍手術期優化措施,肝癌切除術患者可以實現快速康復,運用日間手術理念,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當日入院手術,觀察病情穩定後,入院24小時內回家休養。3月30日下午,西北首家肝膽胰脾加速康復外科中心暨肝膽日間手術中心在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成立。
  • 8歲女孩患多發性神經纖維瘤 不手術可能癱瘓
    上周,8歲的諾諾因患上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剛剛做完第一次手術,雖然手術讓她暫時擺脫了癱瘓的危險,但長在她脊椎、胸椎、腰椎多處的纖維瘤,還需要繼續手術,高額的治療費用讓全家一籌莫展。  8歲女孩走路常摔跤  原是患上神經纖維瘤  王丹一家住在海城市牌樓鎮,女兒諾諾今年8歲,長長的睫毛、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十分漂亮,躺在病床上的她,因為病痛的折磨,眼裡始終噙著淚水。王丹說,「為了不讓我們擔心,手術至今,孩子從不吭一聲。但女兒越懂事,就讓我們越心疼。」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他的團隊: 生死時速間的「微觀...
    陳鴻光(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後又成立神經重症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複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為最大限度保功能,利用「術中喚醒」和患者互動,腫瘤神經外科在膠質瘤的診治方面已處國內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