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去實體書店,不再看書,是中年油膩的開端.

2021-01-15 楚學友



-


我更喜歡去書店,而不是網購。

我更喜歡廣播電臺或豆瓣fm,而不是買張專輯或者下載。

我更喜歡去風塵氣和煙火氣十足的小小串串店,而不是在酒店二樓自助餐或者下單點一份外賣。

我們擁有了龐雜選項,快捷系統,同時也在失去擴展經驗世界的偶然和超越購物層面的體驗。

你發現一本自己從來沒有想像過的書,居然被出版出來的欣喜;一首從記憶深處打撈出來的歌曲,似乎忘了,但旋律響起,當下的你被垂直拉回到過去;你取笑著串串竹籤上的一點點食材,卻不小心一個人就吃了兩三百塊錢。

據說不再好奇和冒險,是中年油膩的開端。


不再逛書店,不再看書,就是。




兩月前,出差酒店旁邊,有家言幾又。試營業期的前一天晚上,牆上大白未乾。


進門迎面陳列的居然是名著,不是排行榜和新書推薦。亨利米勒,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取悅,不流俗,敢不同。

買了三本書,馬爾克斯的活著為了講述,阿姜查,森林裡的一棵樹,陪孩子度過美好的自己,敘事治療。

之前結帳的一個姑娘,買了一本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恍然間,這書20多年前看過。

作者可以死,文字不會失去,故事永流傳。

生活不是活過的日子,而是記住的日子,為了講述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

心靈不會幹涸,書店不會死。




中國美術館東側的三聯書店,二樓洗手間男女混用的兩間,僅容錯肩而行的過道邊。


我右轉邁進,一個正排隊的姑娘對我笑笑,我排隊。不到一分鐘,身後排了兩個人,安靜的像樹上的蟬蛻。

譁啦譁啦衝水,出來一個姑娘,經過我,笑笑。我出來,後面的姑娘對我笑笑,咣鐺一聲關上門。

溫文爾雅的排隊,肆無忌憚的衝水,不窘迫,好自然。




家附近有家 言YAN-BOOKS 我是會員,位置安寧,在小區底商一個不起眼的位置,經營國內外的雜誌,藝術設計,美食為主的書店。


店主是出版人和設計人,我偷偷聽到的。


書店裡80%是臺版、日版和英文的原版書,整面牆日本雜誌,會員卡1500元起辦一張。


貴,定位小眾,高冷的藝術範,店主和服務人員,卻都和藹可親,一副童叟無欺,溫婉嫻靜,歲月安好的樣子。


牆上有藝術家寄賣畫,標價1700元到2500元不等。


希望就這樣安靜的好下去,每月都過去買幾本書。轉一圈,像是我的書庫,心裡也安定踏實。


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怎麼能算得上是一個好社區呢?




去過東京代官山、大阪、奈良的多家蔦屋書店,最喜歡的還是京都。


步行過一座又一座的寺廟,星巴克的LOGO旁邊,靦腆的書店招牌。


一層星巴克和書店,二層餐廳,三層是藝術書籍和特展。書店所在的建築群是京都現代美術館,對面是京都博物館。


一層公共閱覽區,十七八個座位。三層圖書館陳列方式,能坐四十多人,公共閱讀和學習空間。三層當時的特展是小澤徵爾音樂歷程展。演員服裝、照片資料、親手標註的樂譜。


買了手工匠人染制的藍靛色圍巾,出門恰逢碎金滿天。




幾年前出差深圳,中午抽空溜達西貝門店旁邊的誠品,看到楊照的現代詩完全手冊,可惜架上兩本都塑封。


找來店員,幫我開封。


隨手翻,精讀艾略特荒原的開頭。


4月是最殘酷的月份。就這麼一句開頭敢斬釘截鐵的,毫不留任何商量餘地的,推翻了一切關於春天的童話和神話,春天應該是溫暖的充滿生機的,帶來種種新希望的春天,如果有個性的話,應該是最慈愛的像母愛一樣。


然而,還好有詩,提醒我們提防在所有教育體系中的陳詞濫調,提防以愛之名的種種控制、扼殺和禁錮,把冷酷無情端上童話的筵席。



決定買。


我找到店員說,這本書我決定買了,不是因為拆了包裝,我就有買的義務,而是因為我喜歡。


我知道你為什麼特意跑來告訴我。可以讓我未來拆塑封更有信心。


因為愛書的人,都會給下一個人創造接近它的機會。我每個月都能碰到專門來告訴我的顧客。


其實,以上文字是我從微博 @楚學友 和大眾點評帳號 @楚學友 中,用「書店」作關鍵字檢索出來的。


發現,曾經凌晨三點打卡過的臺北敦南誠品店已經歇業關閉。



-



這麼多的書店故事,都是昨天看徐智明先生的《開家書店,順便賺錢》流淌出來的。


他是龍之媒廣告文化書店、快書包一小時的創辦人。策劃出版廣告專業圖書100多種。著名的《廣告的藝術》也是他翻譯的。


花了半天時間讀完,推薦。


為什麼準備出書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易讀性和讀完率,五星。


這本書脫胎於書店經營的音頻課,所以好讀。沒有生僻字和晦澀理論,娓娓道來又精煉。不賣弄,不繞圈,3頁一小節,短小精悍。


資深專業人士寫作,按捺自我表達深度和廣度的騷動,做到平實淺白,需要克制心魔。


很多書晦澀難懂,慘不忍讀,是專業八段的作者,想顯示九段的水平,塞給五六段的讀者,結果是一段都讀不下去。


八段選手,表達四段內容,寫給二三段位,才是大家小書,高段位表達。


「我」在其中,五星。


大多數書,見知識不見人。這本書,我、我太太、我兒子的消費體驗和生命故事隨處可見,宜家、海底撈、耐克、天貓的消費場景比比皆是。親切感和人情味十足,鄰家大叔娓娓道來,內容卻是行業最佳實踐經驗。


框架結構,五星。


八章+後記,共90小節,每節3-5頁。每節的結構設計:一個核心概念+擴展案例+書店應用。


比如生活方式品牌這一節,核心概念是生活方式品牌,副標題是問題導向的擴展句:把書店加上咖啡、文創,就是生活方式品牌了嗎?


正文四部分:什麼是生活方式?什麼是生活方式品牌?為什麼生活方式品牌成為品牌策略的新潮流?實體書店與生活方式品牌。


為什麼服務、零售、實體門店和文化出版等行業的人,應該看這本書?


書裡的很多觀點我都認同。截取幾點。


滿意的顧客為什麼還不一定是忠誠顧客?


滿意的顧客並不一定是忠誠顧客,能從你這裡持續獲得他真正需要的價值的顧客,才會成為忠誠顧客。所以滿意只是開始,忠誠才是追求。


為什麼要根據每一個顧客情境設計交付價值?


不同的顧客,到店有不同的情境和特定需求。類似餐飲門店情境,工作日的同事午餐、周末家庭外出聚餐、快速吃一口的一人食、約會……這麼多情境,是否都有相應的價值提供和滿足?


我曾經聽西貝一位優秀服務員介紹,凡是帶孩子的家庭,一定會有1-2道菜是等孩子吃飽後再上的,或者在就餐時段的後三分之一才上菜,為什麼?


因為協助或者餵飯的那個家人,要孩子吃飽後,才能動筷子。這就是特定情境下提供的顧客價值。


顧客對消費過程有掌控感的目的是什麼?


讓顧客快樂的完美服務五項原則中,提到讓顧客感覺到他可以掌控某件事情。失控就會抓狂,這特別體現在等候中。


在喜茶、麥當勞檔口排隊時,看到顯示屏提示,目前製作中的編號、製作完成可以取餐的編號,或者您前面還有3杯正在製作。


這就是顧客不抓狂的掌控感。餐飲業還有多少改進的空間呢?


如何友好而有分寸感的打招呼?


友好專業的員工中提到,對距離3米之內的每一位顧客微笑。遠了看不見,近了就突破身體的安全距離。想起不少企業培訓應該笑的露幾顆牙齒,就不如這類表達來的走心入情。


為什麼品牌既要線下忠誠顧客,也要線上社交媒體上的鐵粉?


忠誠顧客貢獻終身價值,強關係鐵粉為你傳播口碑。


來,投個票,做道題,答案在書中。




-完-



相關焦點

  • 合肥:民營實體書店加入公共圖書館聯盟
    近年來,因為經營上的調整和合肥市書籍借閱政策的發展,我們就停止了書籍售賣服務,改為了免費借閱,成為了一家不賣書、能聽歌、共享書籍的書店。」保羅的口袋書店圖書總監史靖瀾介紹說。  在這裡,每一本書都有圖書館的標籤編碼,每天都播放不同的背景音樂。讀者看到喜歡的圖書不再需要花錢購買,而是可以選擇在這裡靜靜閱讀。
  • 網絡書店火爆 實體書店該如何活下去?答案在這裡
    (網絡配圖)6月16日,全國實體書店發展推進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商務部等十一個部委共同發起的《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到文明城市的考核範圍,納入到地方政府城市規劃的範圍,含金量很高。」參加了會議的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王忠義,深受鼓舞,認為這份指導意見操作性很強, 「比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達到一定建設標準的校園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鼓勵在中小學校及周邊開辦實體書店。」王忠義說,針對新華書店,《指導意見》對大書城、小連鎖、鄉鎮書店以後的發展建設,都有說明。
  • 「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新商業模式逐漸形成 實體書店換了新...
    近日,北京高二學生林凌參加由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舉辦的主題活動。「書店的裝修很精緻,還有咖啡店和自習區,在這裡看書覺得非常舒服。」林凌說。  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
  • 陳志朋瘦了20斤,終於不再油膩,他的經歷給所有中年人樹立了標杆
    看到陳志朋最新的照片,網友紛紛誇讚:哥哥終於不再油膩了,現在這個狀態真好。  在之後的舞臺上,他也展示出了不一樣的魅力,雖然沒有恢復曾經的實力,但較之於初舞臺,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短短幾個周,他真的「去油」成功,令人佩服。  從「中年油膩」到如今讓觀眾們一點點改觀,陳志朋的變化,源於減肥,卻不僅僅是這麼簡單。
  • 疫情下的實體書店突圍
    近日,我省實體書店陸續恢復營業,儘管客流量還較少,但讓人欣喜地看到了逐漸回暖的活力。危機亦是契機,喚醒了「書店人」在艱難中的獨立思考。當理性的力量被重新喚起,實體書店一直以來的轉型探索也許就有了突破口。
  • 記者探訪圖書大廈等實體書店 借圖書外賣轉型自救
    疫情「突襲」讓實體書店一度手足無措,北京圖書大廈等4家大型書城和近50家在京新華書店的營業額驟降至疫情前的15%至20%,網紅書店言幾又北京8家門店的營業額損失了9成左右,自在博物書店2家在京門店疫情中全部停業……而上線電商平臺又難敵京東、噹噹這些巨頭,實體書店轉型新業態迫在眉睫。
  • 杭州四大趣味書店,治癒你一看書就困的嗜睡症
    杭州4大趣味書店,治癒你一看書就困的嗜睡症在人文氣息濃厚的杭州,少不了的,當然是書店。它不再只是一個閱讀的空間,人們交流思想見解的場所,也在默默傳遞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宜居、舒適、人性化,都只是這座城市最顯而易見的一類標籤而已。這裡還有更多的內涵,等你來感受。
  • 實體書店亟待來一場「行業大分工」
    原標題:實體書店亟待來一場「行業大分工」 近年來,實體書店的發展受到各方關注。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通過積極轉型,有很多實體書店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和文化集散地。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實體書店所面臨的問題。在網際網路時代,實體書店如何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值得業界探討。
  • 生完孩子就變中年「油膩大媽」?4條指標,已婚寶媽才懂
    中年。大媽。油膩。這三個詞,一個詞我都不希望落到我身上。況且是三個詞一起!氣人的是,只要生完孩子,這三個詞就像著魔了,一起來到你身後,讓當初玲瓏可愛的少女,變成自己都不想照鏡子的樣子。皮膚鬆弛。生完孩子就變中年"油膩大媽"?中年"油膩大媽"標準出爐。人到中年,懷裡奶著娃,笑話著"油膩大叔"的時候,不小心自己也變成了"油膩大媽"。讓人感慨。而這一切,回憶起來應該就是從孩子出生那天開始的。生娃之前,精緻的呵護幾乎每一個毛孔,仙女的仙氣從頭到腳,譁啦啦地流淌。
  • 「不務正業」的實體書店拿什麼來「續命」?
    有人說,2020年將殘存的書店拖入了絕望的深淵。杭州著名的獨立書店「烏託邦」,在疫情後發布結業通告。大眾書局也於3月19日關閉全港16間分店,全線結業。在蕪湖,經營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噹噹實體書店「噹噹閱界」,於5月18日閉店。作為誠品書店的第一家店,在5月31日正式謝幕。
  • 中年「油膩女」公布標準,女性40歲後,若沒有,該偷著樂
    上了年紀,就不得不服老,而到了這個時候,最不願意聽到詞就是「油膩」,但現實往往很骨感,不知不覺就開始向油膩靠近了。而正常「油膩」這個詞一般用來調侃男性的比較多,比如鬍子拉碴、大肚腩、不修邊幅等等,但中年「油膩女」也公布了標準,女性40歲之後,若沒有的話,應該偷著樂了。
  • 雲講座圖書預售 實體書店探索發展新模式
    謝重澄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開直播、辦網絡籤售、提供知識服務……抗疫期間,各地實體書店奮力前行;減免房租、提供扶持資金……各地政府及時伸出援手,採取多種措施為實體書店解決燃眉之急。  多樣化嘗試加速著實體書店的轉變,也推動實體書店探索更新生存模式,不斷升級發展。  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標。
  • 我們最愛去的書店,她們都還好嗎,她們都去哪兒了?
    長江網11月29日訊(首席記者萬旭明)書店撐不過今年夏天,武漢並非孤例。早在2月5日,中國實體書店聯盟公布了一項調查報告:「基本可以判定自2013年以來的實體書店回暖復甦期將宣告結束,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出現大範圍的中小實體書店應急調整甚至閉店現象。」
  • 守護城市「燈塔」:疫情下中國實體書店積極自救
    受訪對象供圖新華社合肥2月28日電(記者 汪海月)從年三十到現在,合肥書店保羅的口袋已經停業一個多月了。其旗下的四家書店,在這場疫情之下,都被迫關閉店門。「這次疫情對實體書店有很大的衝擊,即使復工,上半年的營收也會大幅度銳減,支付不起人員薪資和房租等開銷的話,就會面臨倒閉。」保羅的口袋創始人之一朱莎說,疫情進一步放大了實體書店的經營問題。
  • 實體書店變直播間 「雲打卡」後下一步怎麼走
    從一開始300多的觀看人數,到直播結束後漲至近8800人、評論過萬條,而她坦言「四個小時直播下來,差點累到腦缺氧」……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侵襲,原本在2019年熱鬧復甦的實體書店被迫放緩了步伐。2020年春節以來,滬上多家書店暫停營業,但書店人並沒閒著。
  • 重拾閱讀體驗 實體書店在天津市場如何實現路人轉粉?
    電子商務的興起,被視為實體書店銷售業績迅速下滑的開始。2008年之後,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銷售的圖書,年均增幅達100%。傳統書店經營模式無法存活,購物中心尋求差異化,代表著一種文化氣質和生活方式的「書籍+N」的商業模式實現了兩者的共贏;這種體驗豐富的複合書店已然成為商業文化休閒業態的新標配。
  • 都在說「油膩的中年人」,「油膩」如何用英語表達?
    前段時間,馮唐的文章《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在朋友圈刷屏,使「油膩」一詞成為了描述中國廣大中年人的群體性標籤。很多「步入中年」的人懼怕衰老,雖然他們竭力從外表上進行掩蓋,但還是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一些「油膩」的特質。自從一份「油膩男(女)」的標誌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很多人聲淚俱下,紛紛表示中槍。
  • WA丨好書推薦丨「後疫情時代」的書店革命丨《複合書店新浪潮》
    受到網購大潮的衝擊,單一的實體書店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實體書店乃至更多其他類型的實體店,都頻頻面臨倒閉風險。 實體店鋪若想繼續發展,就必須要改革,並以新的形式和面貌重回大眾視野,博得人們的關注。
  • 這些實體書店不愧是書展「顏值擔當」
    上海書展上的實體書店陣營,他們各自擁有鮮明的個性與定位,常常成為書展的「顏值擔當」。實體書店圍繞「人」的文化、生活、價值等需求,為人與空間建立起深度的情感連接,今年書展上的實體書店,又有了更精準的目標、更清晰的面貌。
  • 北京這家藏在商場裡的書店,打造了一個繁華都市裡的靜謐書香角落
    北京這家藏在商場裡的書店,打造了一個繁華都市裡的靜謐書香角落自從電子書出現並普及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舉著手機或者捧著電子書閱讀器看書,畢竟非常方便而且適應了碎片化閱讀的需求,於是實體書店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在現在的特殊時期,逛實體書店的人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