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更喜歡去書店,而不是網購。
我更喜歡廣播電臺或豆瓣fm,而不是買張專輯或者下載。
我更喜歡去風塵氣和煙火氣十足的小小串串店,而不是在酒店二樓自助餐或者下單點一份外賣。
我們擁有了龐雜選項,快捷系統,同時也在失去擴展經驗世界的偶然和超越購物層面的體驗。
你發現一本自己從來沒有想像過的書,居然被出版出來的欣喜;一首從記憶深處打撈出來的歌曲,似乎忘了,但旋律響起,當下的你被垂直拉回到過去;你取笑著串串竹籤上的一點點食材,卻不小心一個人就吃了兩三百塊錢。
據說不再好奇和冒險,是中年油膩的開端。
不再逛書店,不再看書,就是。
兩月前,出差酒店旁邊,有家言幾又。試營業期的前一天晚上,牆上大白未乾。
進門迎面陳列的居然是名著,不是排行榜和新書推薦。亨利米勒,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取悅,不流俗,敢不同。
買了三本書,馬爾克斯的活著為了講述,阿姜查,森林裡的一棵樹,陪孩子度過美好的自己,敘事治療。
之前結帳的一個姑娘,買了一本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恍然間,這書20多年前看過。
作者可以死,文字不會失去,故事永流傳。
生活不是活過的日子,而是記住的日子,為了講述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
心靈不會幹涸,書店不會死。
中國美術館東側的三聯書店,二樓洗手間男女混用的兩間,僅容錯肩而行的過道邊。
我右轉邁進,一個正排隊的姑娘對我笑笑,我排隊。不到一分鐘,身後排了兩個人,安靜的像樹上的蟬蛻。
譁啦譁啦衝水,出來一個姑娘,經過我,笑笑。我出來,後面的姑娘對我笑笑,咣鐺一聲關上門。
溫文爾雅的排隊,肆無忌憚的衝水,不窘迫,好自然。
家附近有家 言YAN-BOOKS 我是會員,位置安寧,在小區底商一個不起眼的位置,經營國內外的雜誌,藝術設計,美食為主的書店。
店主是出版人和設計人,我偷偷聽到的。
書店裡80%是臺版、日版和英文的原版書,整面牆日本雜誌,會員卡1500元起辦一張。
貴,定位小眾,高冷的藝術範,店主和服務人員,卻都和藹可親,一副童叟無欺,溫婉嫻靜,歲月安好的樣子。
牆上有藝術家寄賣畫,標價1700元到2500元不等。
希望就這樣安靜的好下去,每月都過去買幾本書。轉一圈,像是我的書庫,心裡也安定踏實。
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怎麼能算得上是一個好社區呢?
去過東京代官山、大阪、奈良的多家蔦屋書店,最喜歡的還是京都。
步行過一座又一座的寺廟,星巴克的LOGO旁邊,靦腆的書店招牌。
一層星巴克和書店,二層餐廳,三層是藝術書籍和特展。書店所在的建築群是京都現代美術館,對面是京都博物館。
一層公共閱覽區,十七八個座位。三層圖書館陳列方式,能坐四十多人,公共閱讀和學習空間。三層當時的特展是小澤徵爾音樂歷程展。演員服裝、照片資料、親手標註的樂譜。
買了手工匠人染制的藍靛色圍巾,出門恰逢碎金滿天。
幾年前出差深圳,中午抽空溜達西貝門店旁邊的誠品,看到楊照的現代詩完全手冊,可惜架上兩本都塑封。
找來店員,幫我開封。
隨手翻,精讀艾略特荒原的開頭。
4月是最殘酷的月份。就這麼一句開頭敢斬釘截鐵的,毫不留任何商量餘地的,推翻了一切關於春天的童話和神話,春天應該是溫暖的充滿生機的,帶來種種新希望的春天,如果有個性的話,應該是最慈愛的像母愛一樣。
然而,還好有詩,提醒我們提防在所有教育體系中的陳詞濫調,提防以愛之名的種種控制、扼殺和禁錮,把冷酷無情端上童話的筵席。
決定買。
我找到店員說,這本書我決定買了,不是因為拆了包裝,我就有買的義務,而是因為我喜歡。
我知道你為什麼特意跑來告訴我。可以讓我未來拆塑封更有信心。
因為愛書的人,都會給下一個人創造接近它的機會。我每個月都能碰到專門來告訴我的顧客。
其實,以上文字是我從微博 @楚學友 和大眾點評帳號 @楚學友 中,用「書店」作關鍵字檢索出來的。
發現,曾經凌晨三點打卡過的臺北敦南誠品店已經歇業關閉。
-
這麼多的書店故事,都是昨天看徐智明先生的《開家書店,順便賺錢》流淌出來的。
他是龍之媒廣告文化書店、快書包一小時的創辦人。策劃出版廣告專業圖書100多種。著名的《廣告的藝術》也是他翻譯的。
花了半天時間讀完,推薦。
為什麼準備出書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易讀性和讀完率,五星。
這本書脫胎於書店經營的音頻課,所以好讀。沒有生僻字和晦澀理論,娓娓道來又精煉。不賣弄,不繞圈,3頁一小節,短小精悍。
資深專業人士寫作,按捺自我表達深度和廣度的騷動,做到平實淺白,需要克制心魔。
很多書晦澀難懂,慘不忍讀,是專業八段的作者,想顯示九段的水平,塞給五六段的讀者,結果是一段都讀不下去。
八段選手,表達四段內容,寫給二三段位,才是大家小書,高段位表達。
「我」在其中,五星。
大多數書,見知識不見人。這本書,我、我太太、我兒子的消費體驗和生命故事隨處可見,宜家、海底撈、耐克、天貓的消費場景比比皆是。親切感和人情味十足,鄰家大叔娓娓道來,內容卻是行業最佳實踐經驗。
框架結構,五星。
八章+後記,共90小節,每節3-5頁。每節的結構設計:一個核心概念+擴展案例+書店應用。
比如生活方式品牌這一節,核心概念是生活方式品牌,副標題是問題導向的擴展句:把書店加上咖啡、文創,就是生活方式品牌了嗎?
正文四部分:什麼是生活方式?什麼是生活方式品牌?為什麼生活方式品牌成為品牌策略的新潮流?實體書店與生活方式品牌。
為什麼服務、零售、實體門店和文化出版等行業的人,應該看這本書?
書裡的很多觀點我都認同。截取幾點。
滿意的顧客為什麼還不一定是忠誠顧客?
滿意的顧客並不一定是忠誠顧客,能從你這裡持續獲得他真正需要的價值的顧客,才會成為忠誠顧客。所以滿意只是開始,忠誠才是追求。
為什麼要根據每一個顧客情境設計交付價值?
不同的顧客,到店有不同的情境和特定需求。類似餐飲門店情境,工作日的同事午餐、周末家庭外出聚餐、快速吃一口的一人食、約會……這麼多情境,是否都有相應的價值提供和滿足?
我曾經聽西貝一位優秀服務員介紹,凡是帶孩子的家庭,一定會有1-2道菜是等孩子吃飽後再上的,或者在就餐時段的後三分之一才上菜,為什麼?
因為協助或者餵飯的那個家人,要孩子吃飽後,才能動筷子。這就是特定情境下提供的顧客價值。
顧客對消費過程有掌控感的目的是什麼?
讓顧客快樂的完美服務五項原則中,提到讓顧客感覺到他可以掌控某件事情。失控就會抓狂,這特別體現在等候中。
在喜茶、麥當勞檔口排隊時,看到顯示屏提示,目前製作中的編號、製作完成可以取餐的編號,或者您前面還有3杯正在製作。
這就是顧客不抓狂的掌控感。餐飲業還有多少改進的空間呢?
如何友好而有分寸感的打招呼?
友好專業的員工中提到,對距離3米之內的每一位顧客微笑。遠了看不見,近了就突破身體的安全距離。想起不少企業培訓應該笑的露幾顆牙齒,就不如這類表達來的走心入情。
為什麼品牌既要線下忠誠顧客,也要線上社交媒體上的鐵粉?
忠誠顧客貢獻終身價值,強關係鐵粉為你傳播口碑。
來,投個票,做道題,答案在書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