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去官氣」十不準不準在群眾面前背著手講話
針對部分幹部身上「官氣」,鼓勵公眾通過手機拍照、簡訊等方式舉報
領導車來了,幹部疾步過去,彎腰開車門,滿臉堆笑;
在田間,幹部叼著煙,一會雙手叉腰,一會用手指著老百姓,大呼小叫;
在餐館門口,幹部吃完飯,走出來,手捏牙籤,當街剔起了牙齒……
——群眾聲音
不久前的一天,彭山縣長梁磊去彭溪鎮調研,車到目的地,鎮黨委書記趙飛宇迎上來,準備幫梁磊開車門。未等趙飛宇手摸到車門,梁磊已經自己開門下車了。
這個變化,緣於今年2月底。2月25日,彭山下發「紅頭文件」,針對部分黨員幹部身上「官氣」問題,施行「去官氣」十不準。其中有一條,即「不準在出行中讓他人提包包、端茶杯、開關車門」。
昨日,彭山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羅焱回應說,新規施行一月有餘,已發現一起違紀案例,相關人員正在接受調查,擇日將公布。
民意調查群眾最反感「官氣」
「推行『去官氣』新規,緣起去年的民意調查。」彭山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王仲文說。
去年10月,該縣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先行先試活動啟動後,通過座談、調查、走訪等方式,進行了民意調查,收集問題和建議1700多條。其中,群眾反映最集中、最反感的,是一些幹部身上「官氣」較重。
王仲文至今還記得,一次座談會上,有群眾這樣「模仿」個別幹部:領導車來了,幹部疾步過去,彎腰開車門,滿臉堆笑;在田間,幹部叼著煙,一會雙手叉腰,一會用手指著老百姓,大呼小叫;在餐館門口,幹部吃完飯,走出來,手捏牙籤,當街剔起了牙齒……
「群眾模仿可能有誇張,不過,類似舉止確讓人大跌眼鏡。」王仲文說,這些「官氣」如不予以約束,群眾會越來越反感。
出臺細則十不準都是「乾貨」
今年2月25日,《彭山縣黨員幹部「去官氣」具體要求》(以下簡稱《要求》)出爐,並經縣委常委會審定,以紅頭文件形式下發給全縣。
依照《要求》,去官氣分為思想上和行為上。」王仲文說,其中,行為上「去官氣」,則從工作中、對待群眾和個人行為等方面,細節入手作了「十不準」規定。
工作中,不準當「原則領導」、「甩手掌柜」,不準以會議落實會議,要帶頭具體幹;不準讓他人代寫個人材料等。對待群眾,不準在群眾和服務對象面前背著手講話、用手指著群眾講話,爆粗口、說髒話;不準對基層和群眾反映的問題亂表態、放空炮,不準說「不曉得」、「別找我」等。個人行為,不準在出行中讓他人提包包、端茶杯、開關車門,不準往車窗外扔東西;不準在公眾場所叼煙、剔牙齒、衣冠不整;不準在居住小區耍霸道,拖欠物管費,亂停車等。
王仲文透露,《要求》歷經數次討論,多次修改,由最初的數十條縮減為十條,其中最能表現官氣的「不準在出行中讓他人提包包、端茶杯、開關車門,以及不準在公共場所叼煙、剔牙齒」等被寫入。
執行逗硬部門主動「請」監督:鼓勵公眾拍照舉報
4月8日,在彭山縣官方網站公告公示欄,《彭山縣黨員幹部「去官氣」監督舉報方式公示》格外顯眼。公示系表格形式,集納了彭山縣所有部門、鄉鎮以及園區。這些單位不僅公開了舉報電話,還公開了舉報郵箱。
彭山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羅焱說,為讓《要求》逗硬執行,縣紀委成立了以他為組長的明察暗訪組,定期不定期對全縣黨員幹部「去官氣」情況進行巡查;同時,鼓勵公眾通過手機拍照、簡訊和電話等靈活方式舉報,聘請社會監督員監督。「執行期間,每半年,我們還將組織服務對象、工作對象和群眾代表,對幹部『去官氣』情況進行一次測評。對存在『官氣』幹部及時教育糾正,對負面影響大、教育不改的進行組織調整和紀律處理。」
據羅焱透露,《要求》執行已有一個多月時間,其中公眾「零舉報」。不過,他們在暗訪中發現了一起,目前尚在調查核實處理中,擇日將予以公布。
「去官氣」故事
縣長下車拒人「開門」「包公」所長笑聲多了
在採訪中,有這樣幾則故事引人注意。
第一則:一天,縣長梁磊去彭溪鎮調研,剛到目的地,彭溪鎮黨委書記趙飛宇就準備上前幫忙開車門。梁磊迅速開門下車,笑著給趙飛宇「上了一課」:「你不用給我開車門。縣委要求『不準讓人提包包、端茶杯、開關車門』,我們要帶頭做好。」
第二則:「絕不公車私用,我帶頭,我們組工幹部都要帶頭。」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寧武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他每天堅持步行上下班。
第三則:牧馬派出所所長王東因面部表情嚴肅,被人們戲稱「包公」,不了解他的人,難免會對他敬而遠之,可他自己卻沒意識到。最近,有同事給他提建議,希望他能增加點親和力,不要老是把臉繃得緊緊的,讓群眾看了害怕。同事建議後,「王包公」臉上還真添了不少笑容,遇到老百姓主動打招呼,笑聲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