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時的中國已過去,雄雞逐漸在東方抬起頭顱,並會一直強盛下去

2021-01-08 一位書生

「知命不懼,日日自新。每一天都更新自己,每一天都愛自己,每一天都別放棄。縱使四面的環境且苦,且靜,且大,且空虛,但青年本色,當日日自新。」

魯迅在1920年時這樣寫道,時日至今已過去百年之久了,時代與時代之間是個循環。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先生作為那個年代少數清醒的人,在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內吶喊。並希望這般「寂寞」儘可能少的人承受,希望年輕人是朝氣的,是有信心有希望的,即便承受了這般,也要能有繼續期待「明天」的堅定信念。青年本色,當日日自新。

魯迅是一位拿筆指揮的戰士,是舊中國轉型的一面旗幟。魯迅扛著旌旗跟在陳獨秀、胡適身後反封建、反吃人的禮教,因其揮舞大旗身姿最英勇最雄偉,成了「五四」的方向。先生的筆鋒犀利猶如針頭,扎得人頭腦清醒。

「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作為那個時代清醒的人,魯迅註定是孤獨的,看到「愚昧腐朽」的國民,發出時代的吶喊,終究也無人懂得。

《吶喊》寫著一個個悲慘的故事,認為別人想吃自己的《狂人日記》;善良迂腐、儒雅可憐的《孔乙己》自不必說;《藥》,帶血的饅頭,愚昧至此;《明天》,單四嫂子,那時的生存環境如此惡劣,讓人唏噓不已;《風波》,講了很多當時人的生活。

《頭髮的故事》,「辮子」是那個時代痛苦的回憶;《故鄉》,講的就是閏土,閏土最終怎麼樣了,無非是生活的重壓下變得世故了,「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阿Q正傳》,阿Q得精神勝利法,只是自我安慰。外人的厭棄、抬舉、嬉笑怒罵,對於他來說都是無動於衷,這種封建流毒的鎖鏈牢不可破,殘酷至極。《白光》,祖母對陳士成觀念的影響,童年的記憶對人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深深的烙印在行為觀念裡。

《端午節》,前面都是看迅哥兒筆下的底層人民,普通小老百姓,這篇寫的是上層人士。方玄綽,表面進步,骨子裡落後,時代的巨輪下有幾人能做到進步,大多還是隨波逐流。

《社戲》,迅哥兒乘船回家,水光明麗,微波蕩漾,天色已烏黑了。船上小朋友不覺地肚子泛起陣陣呼嚕,桂生提議偷豆子煮著吃。

在阿發和六一公公豆田的選擇上,阿發提議偷自己家的豆,阿發家的豆不如六一公公的大,他們又提議偷六一公公的,採摘、煮熟,小朋友們吃的很開心。

下一日,六一公公找上門來問豆,非氣呼呼地問是否為他們所偷,而是問豆可中吃,聽到好吃後很自豪。大概《社戲》是魯迅先生作品中為數不多的溫情了。

除此之外,在諸多文章中,有幾個詞語總是在刺痛我的雙眼——「看客」、「身份」與「反抗」。

各種環境,便能產生各種看客,有些看客是因為沒有知識而起鬨,非要參與不可,否則容易感到沒有認同感,而覺得生活不下去,他們消費面子,也愛好面子。

有些看客是因為有利而圖而起鬨,也有些看客沒有表情,他們更在乎自身的當下,一旦與自己無關,便可冷眼旁觀,甚至不以為意,他們也許或有其他感情,但他們更看重實在。

「身份」,每一個人都很難逾越自己身份的界限,新的禮教處於被建立而未被普及的狀態,包括今天也一樣,可以理解為村落文化。

新的東西總是容易被懷疑或者直接被抨擊,畏畏縮縮的人隨處可見,他們想要試探,但總需要代表,而他們也只渴望別人來做代表,他們則選擇平庸,換言之選擇安穩,而選出來的代表,不一定能替他們辦事,但一定能很好替他們掩飾。

如果沒有一個認真的人,那一切都會很美好而正常,一旦有了一個認真的人,便會使他們恐懼,而群起攻之,他們信奉傳統,並堅守傳統,他們甚至不會懷疑,他們的眼裡有很多的理所應當,即使理所應當也以為無害或是少害,所以便不值得革新,因為革新的代價昂貴,收效也甚微。

「反抗」,很多人都有過反抗,有些反抗並不得善終,命途多舛,有些是反抗反被同化,算是被「挽救」,有些的反抗是無力也而虛榮的,有些的反抗是有力也而光榮,但後者只是少數,所以讀他們的反抗都有些悲戚,因為同道者寥寥。

《吶喊》粗略的結束了,可其中的人物仍在現實中存在著,存在著無數個阿Q,無數個孔乙己,無數個祥林嫂,以及無數個看客……他們有著新時代的痛苦,也有著新時代的快樂。

我從他們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魯迅說,願他的文章早日作古,但直到現在,也不過時。唯有不斷自新,保持清醒和理智,永遠不忘自救才能自強,人只活一世,醉生夢死蹉跎一生真的太可惜了。

魯迅所處的中國已經過去,雄雞逐漸在東方抬起頭顱,並會一直強盛下去。

相關焦點

  • 魯迅《鑄劍》:復仇的表面下,是對悲劇的反思
    2.具有文化特異性的表現手法:三個斷頭顱的鍋中激戰有了「性格決定命運」的真理,因而眉間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話,主動砍下了頭顱,有了「人本身是復仇」的設想,黑色人才有了替眉間尺報仇的緣由。但一個好的故事並不只是揭示人性、思考命運,情節的高潮起伏以及新鮮感的體現也很重要。因而魯迅在三頭相爭的場景中加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幻色彩。
  • 魯迅:「漢字不死,中國不興」,魯迅為啥要廢漢字,原因在這裡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但也是愛國文人爭雄的時代。當國家走向滅亡時,文人學者也在用自己的能力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魯迅作為近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民主鬥士,為中國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1936年(他逝世的那一年),當《救亡情報》的記者採訪他時,魯迅公開地說:「漢字不朽,中國必死」,儘管他在平時備受尊敬,但人們還是站出來反駁他,社會上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
  • 美國國鳥是鷹,法國國鳥是雄雞,中國國鳥是啥?
    法國的古名叫做「高盧」,國鳥是雄雞,所以也叫高盧雄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法國足球開始崛起,所以會把雄雞和足球聯繫在一起 會不會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國鳥是丹頂鶴,但是丹頂鶴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點,他的英文翻譯和阿拉丁翻譯都是日本鳥
  • 美國國鳥是白頭海雕,法國國鳥是高盧雄雞,中國國鳥是什麼?
    法國的國鳥則是高盧雄雞,熱愛足球的朋友都知道,法國隊隊標就是一隻高盧雄雞,為什麼會選雞當國鳥呢?這是因為羅馬帝國把今天法國這個地方叫高盧,而高盧人叫Gallus,Gallus在拉丁語中又是雄雞的意思,法國人就逐漸接受了雄雞這一代表形象的動物。那麼中國的國鳥你知道是什麼嗎?
  • 文化:百年過去,時間留下痕跡,但魯迅文章的影響還留在世人心中
    從小學到高中,每本語文課本裡都會出現魯迅的文章亦或是關於魯迅的文章。大大小小積累起來也對魯迅有了較全面的認識與了解。我們在各種文章或文字裡穿梭過了魯迅不長不短的人生。《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幼時的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從幼小到少年的過度,《藤野先生》是魯迅去日本學醫的經歷。在魯迅先生的作品裡面有他親身的經歷,有文學的嚴謹,有人情的溫暖與殘酷,更有對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如此豐富有價值的文章,怎能沒有再讀的意義?魯迅是偉大的。他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偉大的文學家。毛澤東曾經說過:「魯迅文學的方向就是中國文學的方向。」
  • 「東方雄獅」已成為強者,為何仍一直隱藏鋒芒,俄羅斯說出真實原因
    「東方雄獅」已徹底覺醒 美國的軍事力量在這幾十年來一直都是強大的存在而反過來看我國,我們中國一直都被外界稱為「東方雄獅」,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和新聞報導裡也都感受到了中國的強大國力,其實說實話,「東方雄獅」已徹底覺醒了。
  • 法國的國鳥是雄雞,日本的是綠雉,中國的是什麼?答案不是丹頂鶴
    現如今,人們對動物仍然有著特別的感情,會拿動物的形象當吉祥物,比如「招財貓」,此外國鳥與國旗、國旗的意義類似,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徵之一,不過國鳥的歷史還只有兩百多年。
  •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三個王朝
    說到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我們就不得不來說說秦朝、唐朝和漢朝這三個朝代了,首先是秦朝,秦朝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人們對秦朝的第一印象也是強大來形容的,秦朝幾乎完全是憑藉著自己的武力橫掃了六國,將分裂了幾百年的中華大地統一,秦朝的軍隊不僅滅了六國,還北上驅逐匈奴、南滅百越,可以說在當時秦軍就是打遍海內無敵手的存在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世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啊?哦,那個差等生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藤野先生一直都是魯迅心中的好老師。魯迅在自己的文章中,對藤野先生的描述也是帶著極為深厚的情感的。藤野先生當時的魯迅在日本留學學醫時的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在魯迅的印象當中,這位藤野先生給了他相當多的鼓勵,也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積極性影響。
  • 沫若先生用4字罵魯迅,魯迅先生5字回敬,世人笑稱:這就是老郭了
    文/紀布魯迅先生一生罵人無數,其中,要說罵誰最狠?首當其衝的必然是郭沫若,一語雙關「才子加流氓」。老郭被罵實屬活該,誰讓他沒事兒去惹魯迅先生,污衊魯迅先生為資本主義前的封建餘孽。矛盾激化兩人就各自暗中較勁兒,之後的7、8年裡二人未曾見面,但針鋒相對一直也沒停息過。大家仔細來看二人的作品,就能看出二人的恩恩怨怨。
  • 中國坐姿最特別的觀音,被贊東方美神,你知道是哪裡嗎?
    最近「佛系」這一詞很流行,旅者時不時在朋友圈會看到各種佛系感嘆,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之意,但作為佛系的小夥伴們,你對佛學文化了解多少呢?最近旅者寫的幾篇文章都關於佛教的,如不了解趕緊來看看這些文章哈,這幾天旅者寫了佛教中的南海觀音景象,有朋友留言說讓寫其他省份的觀音,想去看看,那今天旅者就寫寫中國坐姿最特別,也是最美的觀音吧!
  • 魯迅的二弟周作人,若沒事偽,也會是一代文學大師嗎?
    我是讀魯迅的時候,知道周作人的。他的《苦雨》、《烏篷船》、《初戀》等幾篇小品文,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了解到他是文化漢奸,便沒有深入閱讀下去。周作人,是魯迅(周樹人)的二弟,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
  • 當我們討論威士忌的東方風味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在威士忌世界裡,對於威士忌的喜好與推崇似乎有著一種和時尚行業極其類似的趨勢,譬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消費者會跟隨流行而追逐單一麥芽威士忌,似乎飲用這種威士忌能從某種意義上得到一種地位認同,在過去幾年裡,日本威士忌也一度成為威士忌市場上的大熱門,人們追逐著這種帶有禪意的口感,卻好像並不在乎自己是否真正喜歡。如今,又一個詞彙在威士忌世界裡開始逐漸引起關注——東方風味。
  • 美國的國鳥是鷹,法國是雄雞,你認為中國的國鳥是什麼?
    法國的國鳥則是雄雞,我國唐代詩人李賀曾寫有詩句「雄雞一聲天下白」,它是屬於生物鐘家禽,不過法國將其選為國鳥,是因為雄雞那英勇、頑強、好鬥的性格,那麼中國的國鳥是什麼呢?我國有關丹頂鶴的傳說及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殷商時期的墓葬雕塑中便刻有鶴的形象,春秋戰國時的青銅器鍾,就已出現有鶴體造型的禮器,在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漆器上,也清晰的繪製有丹頂鶴的圖案。
  • 中國:我們像雄雞!日本:我們像龍!中:開玩笑?
    中國:我們像雄雞!日本:我們像龍!中:開玩笑?每個人肯定熟悉地圖,因為我們很小就已經接觸過地圖,我們外出時需要看地圖,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地圖形狀是不同的,那麼各國的地圖有哪些?我們來看看中國的地圖,我們從一位年輕的老師那裡灌輸了這些知識,我們的中國地圖形象是一隻站在世界東方的公雞!
  • 魯迅筆下彷徨的孤獨者 妥協 苟活 然後死去|再讀魯迅《彷徨》
    記得最早讀魯迅的《彷徨》還是在初二,當時買了一本印刷極其劣質的盜版書《魯迅選集》,是《彷徨》《吶喊》《故事新編》的合集。那是2006年,我一個月生活費是100元,買這本書花了5元。之後,大概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一直在翻看這本書。
  • 美國的國鳥是鷹,法國的是雄雞,那中國的國鳥是什麼?你知道嗎?
    法國的國鳥則是雄雞,我國唐代詩人李賀曾寫有詩句「雄雞一聲天下白」,它是屬於生物鐘家禽,不過法國將其選為國鳥,是因為雄雞那英勇、頑強、好鬥的性格,那麼中國的國鳥是什麼?
  • 美國的國鳥是鷹,法國是雄雞,那你知道中國的國鳥是什麼嗎?
    那麼法國的國鳥則是雄雞,因為雄雞是好鬥、不服輸的個性更符合法國人民,所以法國也有高盧雄雞一稱,雄雞就作為了法國的國鳥。那麼在我們中國看來,我們的國鳥就是丹頂鶴,丹頂鶴是一種鶴類,它的外形體長120到160釐米左右。我們所見到的丹頂鶴它們的頸和腳都是的,丹頂鶴身上大多白色為主,只有它們的頭頂是鮮紅色的和它們的腳是黑色的。
  • 雄雞一唱天下白——閒話詠雞詩
    詩句從樸實無華到升華,猶如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雄雞報曉的花鳥畫。而長期隱居山野、享有「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之稱的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他的《歸田園居詩五首》中發出了「狗吠深巷中,雞鳴可謂深有體會。在他的眼裡,雞鳴犬吠是鄉村生活的最具活力的部分,而」雞鳴桑樹顛「的詩句,則是對公雞司晨報曉的田園生活的詮釋。」雞鳴天漢曉,鶯語禁林春「,這是唐時曾出任東川節度使的王涯,形象地描述雞鳴天曉的情景。
  • 法國國鳥是雄雞,美國國鳥是鷹,中國的國鳥是啥?很多人都沒答對
    法國的國鳥是雄雞,法國的古名是「高盧」,所以現在一般也稱為「高盧雄雞」。作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國旗上的標誌,高盧雄雞的高昂氣勢一直是法國人引以為豪的象徵。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法國足球開始崛起,於是有人把足球和雄雞聯繫在了一起,高盧雞也就成為了法國足球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