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士忌世界裡,對於威士忌的喜好與推崇似乎有著一種和時尚行業極其類似的趨勢,譬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消費者會跟隨流行而追逐單一麥芽威士忌,似乎飲用這種威士忌能從某種意義上得到一種地位認同,在過去幾年裡,日本威士忌也一度成為威士忌市場上的大熱門,人們追逐著這種帶有禪意的口感,卻好像並不在乎自己是否真正喜歡。如今,又一個詞彙在威士忌世界裡開始逐漸引起關注——東方風味。在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之時,「東方風味」的崛起,到底是真正意義上的口味不同,還是商家為了贏得消費者而創造出來的營銷新概念?作為一個理智的威士忌消費者,你似乎應該對此有一些思考。
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熱衷於知識儲備升級與口味鑽研
威士忌的全球化在最近幾十年裡似乎達到了一個新高潮,不僅消費者本身的購買熱情在持續高漲,就連酒商們的製造熱情也同樣如此。在蘇格蘭,麥卡倫的第二間蒸餾廠正式投產,而在中國的峨眉山,保樂力加集團也投建了一間全新的麥芽威士忌酒廠,試圖在這裡釀造出帶有「中國味道」的威士忌,並藉助集團的行銷渠道,將其帶到世界各地。
良好的外部環境下,消費者的表現也和以往有了極大的區別。30年前,威士忌在中國消費者的世界裡可能尚未有成型的概念,而到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調和型威士忌開始出現在各大酒吧或者KTV,消費者開始習慣了這種喝上去有點兒衝的外國烈酒,並且發明出了一系列「兌綠茶」、「兌可樂」的喝法,等再過了10年,整個中國市場的威士忌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者開始知道威士忌是什麼、怎麼釀造的,甚至還開始興起了單一麥芽威士忌熱潮、島嶼威士忌熱潮、日本威士忌熱潮、單桶熱潮等各種不同的潮流,這種變化速度,讓不少威士忌從業者亦感到驚嘆。
2007年,作為中國市場主要銷售的調和型威士忌品牌之一,Dewar’s帝王威士忌把自己酒廠的首席釀酒師Stephanie Macleod帶來了中國,試圖讓其與中國消費者就威士忌相關的知識進行探討,然而效果似乎並不盡如人意,大眾對於威士忌的了解仍舊處於相對空白的階段,2019年,這位女士再度來到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卻已經截然不同,「消費者完全不一樣了,他們的知識儲備非常豐富,對於威士忌的了解也相當深入,而且我可以感覺到,很多人在鑽研威士忌,他們在相關知識方面走得非常遠,有很強的鑽研精神,」Stephanie驚訝地說,「中國消費者和其他地方的消費者完全不同。」類似的評價在其他蘇格蘭釀酒大師、蒸餾大師的反饋中也常常出現,甚至有些人因為自己準備的內容過於簡單而曾經遇冷。
Dewar’s帝王威士忌首席釀酒師Stephanie Macleod
如今的消費者早已經不是那些隨便就能被糊弄的小白了,他們不僅可以細分出不同橡木桶之間的風味區別、知道產區與產區之間微氣候的不同,同時還了解每間威士忌酒廠蒸餾器的構造差異,甚至還可以給你認真地寫出一長篇專業的品鑑筆記——換句話說,對於口味的鑽研,中國消費者還真的相當專業。
為了興趣的學習可能會更有動力,在不少威士忌愛好者的日程中,考證、實地探訪都是讓自己擴大知識面的方法。
「東方風味」的理解可能會有東西差異
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烈酒消費是一個長期而有歷史的存在——使用糧食蒸餾而成的白酒在中國烈酒消費市場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即使在洋酒消費數據逐漸上漲的今天,其對於中國白酒行業的挑戰也仿佛是蚍蜉撼樹一般。但也正因此,中國消費者在對于洋酒口感的評判上,會不自覺地帶入中國白酒的影子,「入口柔、入喉順」這些常常在白酒品評上看到的詞彙,也會更多地出現在對於威士忌的評價上。
雖然經歷過橡木桶的陳釀來柔化酒體,但對於很多中國消費者來說,第一次接觸烈酒的體驗其實更多還是跟「刺激」有關,你甚至會在開瓶的時候就明確感受到部分威士忌酒液自帶的強烈酒精味道。賓三得利洋酒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黃捷飛說,中國消費者對於烈酒的要求比國外消費者更為嚴格,「很多人質疑『東方風味』,但實際上,『東方風味』的確是存在的,只不過這種風味表現出來的形式是極為細膩的,放在酒液的口感上來說的話,那就是酒精的揮發性很低,你感覺不到酒精的刺激,而酒液在口腔裡的表現更加柔順和圓潤,但與此同時,酒體所蘊含的香氣也要非常豐富。」
蒸餾器的造型不同,對於酒款的風味影響也非常大。許多資深的威士忌愛好者只要看一眼蒸餾器的形狀,就能把該酒廠的酒款風味估個八九不離十。
Stephanie MacLeod曾經為中國消費者特別打造過一款帶有「東方風味」的調和型威士忌,帝王15年。這款威士忌相比起同品牌旗下的其他酒款來說,甜味的表現力要來得更強一些,在很多消費者眼裡,這款酒的「柔順度」表現得十分明顯,滑入喉嚨時候的感覺也相當順暢,「就連第一次接觸威士忌的消費者也可以非常輕鬆地喝下去的一款酒」是不少人對其的評價。
除了口感之外,對於「東方風味」的理解有時候也跟所使用的工具有關。最經典的莫過於使用了水楢木桶的日本威士忌,這種原本的替代品無心插柳,讓產自於當地的部分威士忌帶上了迷人的類似寺廟檀香的香氣,對陌生於此種香氣的歐美人士來說,這一香氣的發現自然會被冠以「東方風味」之名,畢竟其對於這一香氣的第一次認識,很可能都是在東南亞的寺廟裡。
這種狀如鬥笠的盤香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在很多歐美人心裡,是關於「東方風味」的經典解釋。
當中國市場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一市場中的消費者的喜好自然會被各大廠家放大了進行觀察。對於「東方風味」的爭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肯定會繼續下去,而為了更好地在情感上和消費者產生聯繫,越來越多的威士忌廠家開始通過與中國白酒釀造商進行合作、自建酒廠等行為來拉近距離。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這樣的行為到底是否能夠讓消費者買單尚不好說,但至少能夠預判的是,通過這一模式打造出來的酒款,或許很可能會被打上「東方風味」的標籤,在市場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