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硬尾鴨 邢睿拍攝
■趙序茅
看到一幢幢建築拔地而起,白頭硬尾鴨不得不從美妙的夢境進入了殘酷的現實:或許不久,這裡會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水上樂園,或許會成為所謂的觀鳥勝地。
新疆烏魯木齊市的郊區有一個小的湖泊,當地人稱為白湖。有一種叫白頭硬尾鴨的鳥兒每年不遠萬裡來此繁殖。很多人對於白頭硬尾鴨感到陌生,但它另一個身份就廣為人知了——白頭硬尾鴨就是大名鼎鼎的唐老鴨的原型。這是距烏魯木齊市西南10千米左右,在雅瑪裡克山下的一個小小的湖泊。嚴格說來,它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湖泊,面積很小,也沒有外來的河流注入,不過,「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裡棲居著鼎鼎大名的白頭硬尾鴨,和其他150多種鳥類!
白頭硬尾鴨極為珍稀,全球數量僅有7000~13100隻。在世界範圍內,白頭硬尾鴨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俄羅斯、土耳其、伊朗、蒙古等國,起初中國境內並沒有其分布。對於中國而言,白頭硬尾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
最早,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湖北洪湖,以及新疆南部的克州和博斯騰湖附近以及北疆的天山、昌吉有人見到白頭硬尾鴨的蹤影,但是種群數量不詳,也沒有後續的觀察發現。這些出現一時的白頭硬尾鴨被當作遷徙途中偶爾路過的迷鳥。
到了2006年10~11 月,國外觀鳥者保羅·霍爾特(Paul Holt)在新疆的石河子地區和五家渠八一水庫發現10餘只白頭硬尾鴨。隨後2007年4月27日,馬鳴等在吉木薩爾縣境內記錄到2隻白頭硬尾鴨。最大的一次發現是2007年6月9日,張耀東和苟軍在距烏魯木齊附近的白湖發現白頭硬尾鴨28隻,其中成年雌性8隻,成年雄性11隻,亞成體雄性3隻,幼鳥6隻。
至此,白頭硬尾鴨在新疆境內建立穩定種群,並可繁衍後代,這預示著它們在中國境內移民成功。新疆是目前中國唯一記錄到白頭硬尾鴨的分布區和繁殖地(湖北洪湖、內蒙古鄂爾多斯見零星報導,屬於迷鳥),境內數量為83~104隻,十分稀少,幾乎瀕臨滅絕。
白頭硬尾鴨現在過得如何呢?不久前,我匆匆來到白湖一探究竟。
只見雨燕往來穿梭,幾隻黑水雞和一些綠頭鴨正在水面上遊弋。用望遠鏡觀察,還能看到一些幼鴨在葦叢中嬉鬧。一切都和往常一樣,禽鳥們也在享受它們最後的天堂。突然間,一隻矮胖型褐色鴨進入我的鏡筒中,背灰棕,頭部潔白帶暗頂,尾束直豎,善潛水,最突出的是蔚藍色的嘴部,像極了屏幕上經常出現的唐老鴨。
通過仔細對比野外鳥類手冊,我發現它就是我期待中的白頭硬尾鴨。繼續觀察,我發現白頭硬尾鴨多棲息於白湖東北部中小水域的葦叢中。雌鳥在觀察期內很少出現,我僅僅在下午初看到過一次。比起雄鳥,雌鳥要小得多、低調得多,全身褐色,頭部深灰。當時它正在潛水覓食,每次在水下待上20秒~30秒,大概30分鐘後,回到蘆葦叢中。雄鳥多數時間都在靠近葦叢邊的水域活動, 有時會將尾巴豎起來。群內頭部飾羽最白的雄鳥會對其他低等級的亞成體雄鳥進行驅逐, 不讓它們靠近雌鳥。它們很少鳴叫,遇到湖邊的幹擾時就遊入葦叢中。
一個小小的白湖,竟然能請到這麼一個「大腕」,我再次感嘆!雖然出身名門貴族,可是白頭硬尾鴨的生活依舊那麼樸實。和普通的鴨子一樣,它們主要的時間都用於覓食。其食物種類豐富,從植物嫩葉、藻類到水生昆蟲等都是它們的食物。由於白湖是鹹水湖,湖裡沒有魚類,但它們興致勃勃,似乎也沒什麼遺憾。白頭硬尾鴨是多配偶動物,在蘆葦地築巢,一次產卵4~9枚,孵化期為22~24天。8~9周後,雛鴨開始長出羽毛。雖然這次沒有見到它們的孩子,不過基本可以確定,雄鳥和雌鳥經常穿梭的湖東北部蘆葦叢,就是它們的巢區。今年已經錯過,明年一定仔細觀察。
白頭硬尾鴨棲息於溼地、河流、湖泊、沼澤等淡水流域中,比其他鴨子更依賴水,在陸地上顯得笨拙。遺憾的是,唐老鴨的棲居地,這片神聖的地方正在逐漸地消失!白湖的西側成了一片採石場,一輛輛卡車呼嘯而過,它們的隆隆聲震起了白湖不小的漣漪。湖面尚未平靜,東側又響起一陣陣嘹亮的號角,那是南側朝牛魔湖方向的武警部隊在進行拓展訓練。基地的西南兩側已經沒有出路,而東側還有石料加工廠在高速運轉,還有廢物處理廠在蓄勢待發。
看到一幢幢建築拔地而起,白頭硬尾鴨不得不從美妙的夢境進入了殘酷的現實:或許不久,這裡會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水上樂園,或許會成為所謂的觀鳥勝地。白湖還能存在多久?白湖的出路在何方?唐老鴨不會申辯,唯有離開。
據馬鳴老師調查,2007年白湖白頭硬尾鴨的種群數量為45隻,2014年不足10隻。
《中國科學報》 (2017-05-26 第4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