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沃夫到基什尼奧夫,蘇聯全面反攻,德軍一步步走向全面崩潰

2021-01-09 漠鷹茶館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了與前蘇聯定下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前蘇聯,正式開啟了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

蘇德之戰分為東線和西線,其區分是以德國來分界的。在柏林以東的戰線就是東線戰場,主要是用以對蘇聯,而柏林以西的西線主要是對抗英美盟軍的軍隊。

東線戰場是二戰時期最殘酷的戰場,戰後根據蘇聯的《偉大的衛國戰爭》的記載,德軍先後在東線投入了1300萬的軍隊,陣亡人數大約在400萬左右。

相比較同時期的東西線戰場,德軍在東線投入的兵力遠遠大於西線戰場,東西線的兵力之比達到了恐怖的9:1,由此可見德國對東線戰場的重視程度,和對拿下蘇聯的強大決心。

《東線:大崩潰》,是東線系列戰爭書籍中的一本,為國內著名的二戰軍事專家朱世巍先生的作品,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從1944年7月初,到1944年9月間,蘇聯對德國發動的反擊攻勢,將烏克蘭與羅馬尼亞的德軍絞殺,德軍在東線戰場上陷入全面崩潰的態勢。

朱世巍先生的書非常嚴謹,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力爭將二戰時期東線戰爭的全貌展現在讀者面前。關於蘇德雙方軍力的對比,雙方裝甲力量的對比,以及雙方內部政局變化對戰爭的影響等都描寫得極為詳盡。

最早的時候德軍在東線戰場所向披靡,而蘇軍節節敗退,讓德軍一度以為勝利就在眼前,誰知道形式千變萬化,從1943年7月到1944年9月,德軍經歷了從天上到地下的落差,在這整整一年的時間內,蘇聯戰場上的德軍不僅僅喪失了繼續攻擊蘇聯的能力,甚至在防禦戰中也吃盡了苦頭。雖然1944年春季的泥濘暫時阻止了蘇聯軍隊的反擊,但是當6月份來臨後,德軍發現形勢變得更加可怕,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蘇聯的軍隊將希特勒最龐大的中央集團軍擊潰,並順勢將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擊敗。

德國人絕望地發現,漫長的東線戰場已經難以守衛,蘇聯開始勢不可擋地向德國本土進軍。

在蘇聯反擊德軍北烏克蘭戰區的時候,利沃夫之戰是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

利沃夫作為烏克蘭西部的主要城市,見證了二戰時期動蕩與殘酷。就像是《東西街》的作者菲利普·桑茲所說的:「 在1914年9月到1944年7月間,城市的控制權易手了8次。這座城市從奧地利治下轉到俄羅斯手中,接著又回到奧地利,後來短暫地歸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所有,然後轉由波蘭控制,再到蘇聯,再到德國,然後回到蘇聯,最後到今天的烏克蘭管轄下。利韋夫的街道是整個歐洲動蕩的20世紀的縮影,是割裂了不同文化的血腥衝突的焦點。」

《東線:大崩潰》中講述的利沃夫戰役是從德國到蘇聯的一次歸屬權變遷。為防止蘇聯的進攻,德軍在利沃夫一共修築了三道防線,防禦縱深達到40~50公裡,擔任防禦的德軍有40個師又2個旅,除後勤部隊外有60萬人的兵力,配備火炮迫擊炮6300門,坦克自行火炮900輛,飛機700架。

而在蘇聯方面,則有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卡圖科夫上將的第3集團軍、第13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和巴拉諾夫中將指揮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共計軍隊120萬人,火炮13000門、坦克2200輛、飛機3000架。

交戰的結果也是殘酷的,蘇軍擊潰德軍23個師,全殲15個師。這場利沃夫戰役也被稱為十次史達林突擊的第六次突擊。

在《東線:大崩潰》中重點介紹的另外一場戰役是史達林第七次突擊,也就是基什尼奧夫-雅西戰役,從1944年8月20日一直延續到9月份。

希特勒對羅馬尼亞一向極為重視,

書中寫道:「希特勒曾對駐羅空軍指揮官說過:「我們把一切都賭上了。如果我們失去這個油田,就打不贏這場戰爭了!」」

正因為在羅馬尼亞有驅動德國裝甲車輛不可缺少的油田,德國對羅納尼亞地區和巴爾幹地區是一定要嚴防死守的。

德軍在該區域一共布置了50個師、90萬人,火炮迫擊炮7600門,坦克自行火炮400餘輛,810架飛機,組成強大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

可是他們守得住嗎?答案是顯然的。

蘇聯一共投入125萬人,火炮16000門、坦克1870輛、飛機2200架,僅僅在八天的時間內就殲滅德軍的20個師,擊斃俘虜德軍一共25.6萬人,德軍的全面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朱世巍先生在《東線:大崩潰》中還寫了兩個特別章,分別是1943年夏至1944年夏走向崩潰的東線德軍,和1943-1944年蘇聯與德國的戰時經濟,從各個不同的維度對這場戰鬥進行分析,許多觀點很新穎,也非常有趣,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中得到不同的啟發。

《東線:大崩潰》,一本關於二戰東線戰爭的書,很值得一讀。

相關焦點

  • 二戰蘇聯的組合拳,十次史達林突擊,殲滅德軍260萬人
    在如此有利形勢下,為把德軍全部趕出蘇聯領土,把戰爭推到境外,蘇軍最高統帥部制定了集中兵力連續實施大規模進攻的系列戰役計劃。武器裝備,蘇軍火炮超過德軍70%,飛機超過敵人170%。蘇軍擁有大量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物資源源不絕,預備隊強大,活躍在敵佔區有近百萬遊擊戰士與主力軍相配合。到1944年初,蘇軍已有足夠力量施大規模進攻。 史達林自德黑蘭會議結束返回莫斯科之後,就著手實施戰略大反攻。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敗給蘇聯,並不是因為天氣
    史達林與希特勒籤訂互不侵犯條件,就是為了贏得時間,對蘇軍全面換裝。 1939年9月—1941年6月,蘇聯研製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戰鬥機,伊爾-2強擊機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們剛剛部分下發到部隊,官兵還不及掌握它們,戰爭就爆發了!
  • 你可能會選錯:二戰中,哪個國家傷亡最大,中國,蘇聯還是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上世紀最慘烈的人間浩劫,從亞洲到歐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波及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軍民傷亡9000餘萬,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堪稱世界戰爭史之最。那麼,在眾多捲入二戰中的國家中,哪個國家傷亡最大呢?
  • 1943年7月29日,朱可夫被授予第二枚「蘇聯英雄金星獎章」
    安東諾夫支持朱可夫的意見,同時報告說,由於德軍抽調了大批部隊來堵塞蘇聯西部各方面軍打開的缺口,烏克蘭第1集團軍地段上的德軍兵力已大為減弱。接著他又報告了按最高統帥部計劃正在準備轉入進攻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左翼集中物資和兵力的情況。
  • 張樹華:蘇聯經濟是怎樣在戈巴契夫的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淵
    戈巴契夫先是提出經濟「加速戰略」,接著便在思想領域提出「公開性和多元化」,並以「民主化、多黨制」等為口號著手推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在對外政策中宣揚「新思維」,對西方世界單方面地妥協退讓,結果導致思想混亂、社會動蕩、民族分裂、蘇共喪失政權、統一的蘇聯國家分崩離析。
  • 帶你欣賞利沃夫景點
    利沃夫大學利沃夫 大學, 歐洲 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你一走進大學就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樓梯,就像哈利 波特裡 面看到的那種一樣,唯一的區別在於它們不會轉來轉去,且不通往宿舍,我去的時候這裡正在上課,學生也不是很多,很驚喜的是看到了亞裔學生的面孔,但是我不確定是不是 中國 人,在 利沃夫 看到 中國 人真的就宛如看到了親人一般。這張照片是在 利沃夫 大學對面的公園拍的,那個時候正在下雨,小朋友很可愛。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 德軍沿河修壁壘號稱難以逾越,蘇聯出動263萬人,無數小分隊強攻
    第聶伯河是蘇聯境內的一條較大的河流,它長達2258公裡,河寬為400-3500米,水深4 -12米。大本營還委派蘇聯元帥Г·К·朱可夫和А·М·華西列夫斯基協調諸方面軍的戰鬥行動,而參戰兵力達到263萬餘人,火炮和迫擊炮就有5.12萬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餘輛,另有作戰飛機2850架準備強渡第聶伯河,以徹底打破希特勒憑險抵抗的迷夢。
  • 純正的烏克蘭:在利沃夫感受最淳樸的文化氣息!
    蘇聯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原來佔人口主體的波蘭、德意志居民遭到驅逐,民族構成發生巨大變化。但長期以來,這裡分離傾向一直沒有泯滅,濃厚的親歐傾向,導致這裡每次成為反俄示威抗議的中心。與基輔等烏克蘭其他城市不同,利沃夫人只講烏克蘭語不說俄語。官方文件、出版物、報刊早已見不到俄語。
  • 二戰名帥,蘇聯英雄:朱可夫
    獲得過四次蘇聯英雄稱號,這在蘇聯歷史上僅有兩人。同時也是獲得兩次勝利勳章的三個人之一,榮譽武器1件,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這就是二戰史上具有濃重一筆的蘇聯元帥—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位於紅場邊的朱可夫雕像)他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二日生於盧加省斯特列爾科夫村一貧苦家庭。
  • 德軍在二戰中,拆卸並運走的蘇聯的琥珀屋,為何至今去向不明
    不過,這座歷時25年才完工的琥珀屋並非原版,而是從1979年開始,蘇聯撥專款重建的。在建造過程中,蘇聯聘請了30位頂級專家,用了十一年的時間,從僅存的老照片中尋找線索,研究技術,識別和對比了13種不同的琥珀。再用了14年的時間精心製作,才將這曠世珍寶重現於世。
  • 老頭成功預言蘇聯解體,今又分析美國在2020年經濟崩潰,會成真嗎
    ——《憶秦娥·婁山關》世界局勢永遠是在變化的,這句話放到如今,人們似乎更加深有體會,在這個世界的背後,仿佛有一雙無形的大手,在操縱著世界走向,而這一切似乎都沒有規律,人們似乎永遠不能預測世界下一步的發展。
  • 蘇聯也有小口徑子彈,在解體前就已全面列裝
    但在現實中,在上世紀70年代末,蘇聯就已經全面擯棄了採用7.62X39毫米子彈的AK,轉而全面使用了小口徑的AK74系列,以及後來俄羅斯的AK100系列。本文就帶大家聊聊,蘇聯後期的「小口徑革命」,改變大家的一些刻板印象。固然,7.62X39中間威力彈及其配套武器,如SKS、AK47、AKM、RPD輕機槍等武器,給蘇軍在冷戰前期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火力和輕武器上的優勢。
  • 巴甫洛夫保衛戰:23名蘇聯士兵堅守58天,為何德軍無法奪得控制權
    巴甫洛夫大樓原來只是一棟普通的無名小紅樓,它正處於史達林格勒市區中心地帶,在德軍炮火不斷轟炸下,周圍建築已經成為一片廢墟。離此不遠的地方是一個重要碼頭,蘇聯的物資轉運工作要通過這棟大樓進行轉接,而且因為這棟大樓孤零零立在那裡,成為觀察周圍敵情的唯一制高點。
  • 巴甫洛夫大樓保衛戰中,蘇聯士兵僅有23人,為何能抵擋德軍58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我國損失慘重之外,恐怕再就是前蘇聯了。當時德軍一路挺進,差一點就將莫斯科攻下來。所以,有關前蘇聯與德軍的對戰,那是相當血腥、慘烈的。為此,前蘇聯付出的血淚絕對罄竹難書。不過,在若干重大戰役之中,前蘇聯卻有一次戰事是極經典,被人稱為奇蹟的,那就是巴甫洛夫大樓保衛戰。
  • 二戰中,史達林解放了半個歐洲,但蘇聯卻被西方的思想徵服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史達林常常以歐洲解放者自居,的確蘇聯紅軍一直打到了柏林,解放了半個歐洲。然而,在蘇聯紅軍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一個問題卻深深的困擾著史達林,他的軍隊佔領了布拉格、維也納、華沙、柏林,然而歐洲的花花世界卻攻克了紅軍戰士們的心。
  • 二戰最慘烈突圍戰:德軍慘遭圍殲,有人試圖投降卻被砍斷雙手
    不過,當時蘇軍損失數量是觸目驚心的,從蘇德戰爭以來,蘇軍傷亡和失蹤人數已經超過780萬人,而德軍則只有約200萬人。不過,在蘇聯可怖的戰爭潛力瘋狂兌換的情況下,這樣的損失並沒有擊垮蘇聯。1944年,蘇德戰場的東南方出現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即切爾卡瑟。1944年,烏克蘭第一、第二方面軍逼近切爾卡瑟地區,對德軍形成合圍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