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墨爾本一位屋主正在遭受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近百隻澳洲白䴉拜訪了她家後院,而且看情況還打算長住下去。按說有很多野生鳥類不請自來,好像是件挺幸運的事,但現在這位屋主已經接近崩潰邊緣了:因為她家快要「淹沒在鳥糞的海洋之中」了。
01野鳥不請自來,屋主瀕臨崩潰
這位倒黴的屋主名叫黛西·奎因(Daisy Quinn),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東南部郊區一個叫林布魯克(Lynbrook)的地區居住。她擁有一間挺大的房子,還有個不小的院子。
當地電視臺去採訪這位屋主,拍攝到了如下的畫面,大概也能明白屋主想哭的原因了:
不管是屋頂,還是院子裡,到處都是鳥糞。
根據屋主的說法,有近百隻澳洲白䴉盤踞在她家房屋附近,每天出去覓食之後,準時在晚上5點多回到屋主家附近的一棵大樹上,不但吵鬧,而且四處排洩,搞得此地烏煙瘴氣。
這群白䴉原本並不住在這裡,它們不知道是從哪裡遷徙過來的,恰好屋主家附近的大樹很適合它們做窩居住,而且附近又有垃圾箱供這些鳥類覓食,於是這群傢伙就在這住了下來,也不管附近的居民是不是歡迎。
屋主頭疼的是,她正打算要對房屋進行翻新,這群傢伙來的太不是時候了。先不說滿地鳥糞又臭又腥又髒又難打掃,她家養的兩條小狗還因為這些鳥糞生了病。這群白䴉可能攜帶了某些致病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放任它們在這裡,只會製造更嚴重的衛生問題。今天是狗生病,明天如果附近的水源土壤被汙染了,可能就會導致人生病。
由於這些白䴉盤踞的大樹並非屋主家的私產,屋主也不能砍樹趕鳥,而讓她獨自對付近百隻白䴉更是不現實。屋主求助了當地相關部門,希望能夠儘快把這些鳥轉移到遠離他們房屋的地方去。
02長相優雅,卻被稱為「垃圾鳥」
澳洲白䴉,英文Australian white ibis。咱們國家一種珍稀鳥類朱䴉也叫ibis,只不過是Asian Crested Ibis,和澳洲白䴉是遠親,和它們關係較為接近的還有一種鳥,叫做非洲白䴉,也叫埃及聖䴉。順便一提,某法國知名連鎖酒店的名稱也來自這個單詞。
雖然在亞洲,朱䴉是非常珍稀的品種,但澳洲白䴉和非洲白䴉卻是令當地人頭疼的存在,甚至非洲白䴉還成了入侵物種。
澳洲白䴉在澳大利亞本地,現在被稱為「垃圾(桶)鳥」。它們原本是住在溼地的大型水鳥,但在上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乾旱,溼地越來越少,這些白䴉為了生活,只得被迫搬家。
它們倒是不挑食,垃圾桶裡的殘渣也吃得津津有味,於是一些鄰近水邊,有垃圾桶或垃圾堆,有大樹的場所,就成了它們的棲息地。澳洲白䴉喜歡群居,經常幾十隻上百隻地住在一起,這麼多大鳥集體翻垃圾桶,那場面別提有多壯觀了。
澳洲白䴉生存能力相當強,先不說群居可以有效提高它們抵禦外敵的能力,這些傢伙在吃飯上尤其不挑。和在水裡抓魚吃的那些水鳥不同,澳洲白䴉喜歡用自己的長嘴在泥巴裡翻找食物,它們愛吃的主要是小龍蝦和貽貝,但也不會放過動物的殘骸。從沼澤地搬到垃圾桶邊上,它們就改用長嘴在垃圾桶裡翻找食物,哪怕這些食物腐敗變質,對它們也沒什麼影響。
03白䴉泛濫,壓榨其他動物生存空間,有人歡喜有人憂
雖然澳洲白䴉沒有刻意寄生在城市垃圾箱附近,但它們確實造成了相當多的麻煩,在澳大利亞有人樂意和它們互動,有人則對它們頭疼不已。
和它們亞洲的遠親朱䴉相比,澳洲白䴉和非洲白䴉不但不是瀕危物種,它們的數量太多,甚至對它們所處的生態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澳洲白䴉數量眾多,體型又大,它們群居在任何一處水塘邊,都會壓榨此處其他水鳥的生存空間。
曾經有一大群澳洲白䴉集體搬到了澳大利亞希爾斯維爾野生動物保護區,結果害得保護區那些瀕臨滅絕的鳥差點就沒了活路。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不得不人工把這些澳洲白䴉搬到別處,然而沒隔多久,這些傢伙又自己飛了回來,繼續死皮賴臉地住在保護區裡。據說它們還會欺負小孩子,跳上他們肩膀,用長長的嘴啄他們的頭。
除了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澳洲白䴉也是澳大利亞機場頭疼的鳥類,它們一旦和飛機相撞,製造的麻煩可比麻雀鴿子大多了。
目前澳洲白䴉在澳大利亞的地位頗有些尷尬,它們究竟算是泛濫,還是應該受到保護,還沒有一個官方定論。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保護級別中,澳洲白䴉是無危,但這不意味著澳大利亞居民可以隨便傷害它們。就像文章開頭那位苦於鳥糞滿屋滿院的女士,她再氣憤再無奈,也不能對這些鳥動一個手指頭。也許當地政府出面,幫她把那棵可供澳洲白䴉棲息的大樹給砍了,才能徹底趕走這些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