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銳
一塊屬於愛犬的墓碑圖片來源:CHRISTOPHER SHIRE/ISTOCK.COM
1896年,一位悲傷的女士出現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一位獸醫的辦公室,並提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要求,她想好好安葬剛剛死去的愛犬。
於是這位富有同情心的醫生在他位於城市北部的蘋果園裡提供了一個位置。
消息一經傳開,這位獸醫就被類似的要求包圍。
今天,他以前的鄉間度假地成為了美國首個寵物墓地——哈特斯戴爾寵物公墓,這裡是70000多隻貓、狗和其他動物的安息之地。
自此之後,人類與寵物的關係發生了巨大改變。
據《科學》報導,一項對1000多塊寵物墓碑的最新研究表明,許多寵物從人類單純的朋友變成了家庭的正式成員。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為紀念寵物會賦予它們家族姓氏,稱其為孩子,並給予安息之地和祝福。
2014年,在調查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一座19世紀中葉房屋的出土遺骸時,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動物考古學家Eric Tourigny發現主人在後院埋葬了一隻大狗,這讓他產生了分析寵物墓碑的想法,希望揭示貓狗在人類家庭中不斷變化的地位狀況。
Tourigny求助於英國4個最大的寵物墓地,其中包括英國最古老的海德公園,它可以追溯到1881年。
他收集並分析了1881~1991年共1169個墓碑上的文字和象徵意義等數據。
經過研究,Tourigny認為寵物墓地的激增本身標誌著人類與寵物關係的轉折。
「在此之前,許多人會把寵物屍體扔到河裡或垃圾堆裡,或是賣掉它們的皮肉。」
Tourigny說,也有一些主人像在多倫多發現的那樣把寵物埋在後院,但很少有人願意把寵物葬在專門的公墓裡。
早期的寵物墓碑很簡單,通常只有寵物的名字和日期,再加上一句「親愛的毛球」或者「老友,莫德」。
然而,Tourigny注意到了一些重大變化,二戰後,墓碑開始用「媽媽」或「爸爸」來表示主人。
1976年的一個墓碑上寫道:「這裡躺著我親愛的Pixie,媽媽的小天使。」
而「毛茸茸的」也變成了「毛茸茸的史密斯」,因為寵物也有了姓氏。
在1910年以前只有3塊墓碑將寵物稱為家庭成員,這一比例不足1%。
但二戰後,幾乎20%的主人在墓碑中將寵物描述為家人,11%的人賦予寵物姓氏。
隨著時間的推移,貓冢也變得多起來。
上述變化與寵物社會地位提高的時間相吻合。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英國和美國,狗和貓開始大量生活在室內。
家庭越來越富裕和家族人數的減少,給了人們更多時間去寵愛自己的動物同伴。
人們甚至期盼在死後仍可與自己的寵物夥伴相聚,因此,一些宗教也為寵物敞開了大門。
鑑於這項研究只涵蓋了英國的4個寵物墓地,Tourigny表示還不清楚這項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歐洲其他地方,更不用說世界的其他地方了。
在那裡,人們對寵物的態度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5184/aqy.2020.191
《中國科學報》 (2020-11-02 第2版 國際)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