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通暢幸福來
——懷化市打通扶貧道路「最後一百米」見聞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軍 通訊員 楊玉捷 向桂芳
看著滿載冰糖橙的貨車沿著寬闊的山道遠去,周太江笑了,如冬日裡和煦的暖風。
「山路難行果難銷」曾經困擾著這位侗家漢子,種植的冰糖橙深藏芷江侗鄉無人問。
而今,水泥公路通到家門口,不僅讓他的「山果」出山,還遠銷俄羅斯,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
隆冬時節,記者深入懷化山區,探訪打通扶貧道路「最後一百米」取得的成效,體味出山區百姓出行不再難的歡欣,見證脫貧攻堅的新氣象。
「讓鄉裡人像城裡人一樣走好路」
——幹群同心 攻堅克難
懷化多山,抬頭是山,低頭是山,山區面積在全省最廣。
坡高嶺陡,公路不暢,山貨出不去,農用物資進不來,綠水青山沒能變成「金山銀山」,貧窮像一座大山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
「舉全市之力打通扶貧道路『最後一百米』,建好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路』,絕不讓任何一個地方因農村交通問題在小康路上掉隊。」這既是懷化市委、市政府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奮鬥目標,也是向全市廣大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
一條彎彎曲曲的進山公路蜿蜒而上。從山溝裡的漵浦縣沿溪鄉政府出發,記者驅車來到山頂朱家園村。
村民王文生哼著小曲,趕著一群羊迎面而來。他說:「我們住在山頂上,過去沒有通公路,出門半步難。賣頭豬得請4個人抬下山,除去各項費用,所賺無幾。搭幫縣委原書記蒙漢為我們修通了這條路,去年養殖收入達到15萬元。」
8年前的一個夜晚,時任漵浦縣委書記蒙漢打著手電,沿著山路,爬上朱家園村走訪,群眾行路難感同身受。
他對隨行的縣直部門負責人說:「要儘快修好這條路,錢不夠,一起湊!」當年國慶節前夕,這條7.5公裡的水泥路修通了,成為連接山上山下9個村共用的「黃金路」。
從沿溪鄉來到統溪河鎮,一條大道直通大山深處。行至盡頭,30多戶人家住在半山腰上。楓林村村民蘇琴說:「去年7月,政府投入100萬元,將公路修到家門口。我家不但脫了貧,還建了新房,買了小車。」
擲金百萬,只為幾十戶人家修一條「出山路」。可見為百姓脫貧毫不吝嗇。
「讓鄉裡人像城裡人一樣走好路。」2013年,蒙漢上任伊始,脫貧攻堅第一場硬仗,就是拉通全縣的「斷頭路」。至2016年,漵浦全縣共拉通「斷頭路」871公裡。去年7月,這位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路書記」的他,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既破「阻塞」,又疏「血管」。一條條嶄新的公路蜿蜒伸向廣闊的鄉村。
沅陵縣涼水井鎮小楓溪村天湖池組坐落在雲霧山臨頂處,一條長達2.9公裡的嶄新公路盤山迂迴至頂,雲霧繚繞時公路仿佛升入雲端。
「這條『天路』是扶貧工作隊帶著我們幹出來的。」村民冉明說,工程開工期間,劈石鑿巖,工程難度非常之大。
天湖池組的人心,從未這樣的凝聚。村民踴躍出工出勞,送茶送飯。幹群攜手戰勝了重重困難,不久,一條直達山頂的盤山公路修通,公路21道拐成為一道靚麗風景。
懷化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胡詩軍介紹,近年來,懷化累計投入資金50多億元,新改建公路1.8萬餘公裡,全市農村交通實現了「村村通」到「組組通」,從通路到通客班車,從人暢其行到貨暢其流的飛躍,讓山區群眾實現了多年來盼望「出門水泥路,抬腳就上車」的夢想。
「路通了,幹什麼都方便了」
——道路暢通,百業興旺
種玉米、土豆,畝均年收入500元。種紫色葡萄,畝年純收入5000元以上。想脫貧,種啥管用?
這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對新晃侗族自治縣米貝苗族鄉爛泥村的農民而言,卻是一個難解的大問題。
帳誰都會算,可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有想法,有膽量,就是沒路。
這個村曾地如其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該村的真實寫照。海拔700餘米,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從村到縣城需近4個小時。
如今爛泥村,公交車從山腳沿路而上,一直開到種植基地,曾經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脫貧攻堅的「聚寶盆」。爛泥村除擴大紫色葡萄種植面積外,還帶動貧困戶養殖香豬、種植金絲皇菊,大山深處的「山貨」銷往全國。
「路通了,幹什麼都方便了。我們正依託村裡千畝梯田、百米瀑布、千年古樹等自然景觀,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村支書蒲慶剛信心滿滿地說。
省政協委員、懷化「橙鄉合作社」發起人舒興華做了5年電商,人稱「橙子哥」。這段時間,他銷售柑橘忙個不停。
「這兩年,水泥路修到了村組,物流更通暢了。」舒興華介紹,懷化過去公路修到行政村,仍滿足不了「山貨出山」,許多橙子仍只能爛在樹上。
近兩年,隨著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和自然村通水泥路(瀝青路),懷化打開了大山通向世界的大門,許多電商也開始「駐村入戶」。冰糖橙不但沒有滯銷,賣價還在上漲,產業逐漸壯大,品牌越來越響。
「如今做媒容易多了」
——打通的是路,貼近的是心
這幾天,漵浦縣兩丫坪鎮提高村的「媒婆」戴月娥有點忙。忙啥?聯繫了好多外鄉的姑娘來相親。
在提高村,戴月娥的知名度很高。原因是她有副熱心腸,樂此不疲為村裡光棍漢當紅娘,成功率還蠻高。
「如今做媒容易多了。前些年,可不是這般光景。村裡的路沒有通,說破嘴皮也沒有幾個姑娘願意嫁過來。有的答應先看看地方,結果走到半路就開溜了。如今,村裡變了樣,做媒成功率高多了,這兩年撮合成功十幾對。」戴月娥自豪地說。
「山高路遠彎又多,有女莫嫁提高村。」村支書劉成福接過話茬說,提高村過去出山的路不好,本村姑娘留不住,村外的姑娘不願來,村裡大齡光棍就有70多個。
「這條通往縣城的水泥路,就是一條『聯姻』路、幸福路。」劉成福感慨地說,路通了,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2018年,整村脫貧出列。隨著提高村各項事業都在「提高」,兩年多來,有20多個「老光棍」討上了老婆。
「住新房,娶新娘,脫貧公路來幫忙。」在該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結婚不久的「老光棍」王修文念起了順口溜,引得大家開懷大笑。
生活因路而便,民心因路而聚。很多像王修文一樣長期被出行難困擾的貧困群眾,走上了平安、放心的硬化路,心暖了,勁足了,與黨和政府的距離更近了。
1月4日,在芷江侗族自治縣三道坑鎮金廠坪村招呼亭,去鎮上趕集的村民李明月在裝修一新的招呼亭裡候車。
「過去只能騎自行車、摩託車,又慢又危險。去年鎮上開通了公交,政府出錢補貼,安全又方便。打心眼裡感謝黨和政府。」李明月說。
鋪下的是路,樹起的是碑,連接的是心,通達的是富。
【來源:華聲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