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俸在扶貧車間務工
1月5日下午5點,在中益鄉鹽井村便民服務中心扶貧車間勞作了一天的貧困戶羅洪俸從扶貧車間裡走出來,回到居民點騎著三輪車駛往兩公裡之外的中益鄉小學,接回放學的兒子和女兒後,又拿起掃帚來到公用停車場打掃衛生。
「現在我們一家三口住上了新房,享受著低保待遇,同時我在扶貧車間上班,村裡還給我安排了公益性崗位,一年下來總收入約4萬元。」羅洪俸向記者談起現在的幸福生活時,清瘦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精準施策
確保「兩不愁三保障」
「我這條命都可以說是黨和政府救回來的,感謝黨的好政策,不然哪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啊!」回想起曾經的家庭情況,現年48歲的羅洪俸充滿了感慨。
羅洪俸兒時患上了氣管炎,因家庭貧窮沒有進行很好的治療,成年後病情漸漸轉換成慢性肺氣腫。那時由於還要照顧年邁的父母,羅洪俸便在家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在兩位老人去世後,已過而立之年的羅洪俸於2007年前往廣東湛江打工,並在那裡娶妻生子。
2015年,羅洪俸的病情日益嚴重,失去勞動能力的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回到了鹽井村紅巖組。然而家裡的房屋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已無法居住。無奈之下,羅洪俸只能帶著一家人,借住在哥哥家的老舊木屋中。
看到羅洪俸老家的貧窮狀況,妻子選擇了拋下他和兩個孩子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信。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後,羅洪俸看到了擺脫貧困的曙光,苦巴巴的日子終於迎來了轉機。鄉村幹部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幹部根據當時羅洪俸家庭的實際情況,把他家識別為貧困戶,納入了低保,解決了他看病吃藥和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問題。
2018年,鹽井村在打造易地扶貧搬遷居民點時,通過舊房復墾、貧困戶補助和社會愛心人士資助,幫助羅洪俸建起了佔地60平方米的新房。
「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住進通自來水、通寬帶、通公路的新房……」2019年4月,羅洪俸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房。
自強不息
堅信生活越來越好
「被評為貧困戶後,看病難的問題解決了。病情得到緩解後,我也不能坐等『救濟』,能做的事、能幹的活儘量幹……」成為建卡貧困戶後,羅洪俸覺得日子更有奔頭了,心懷感恩的他,下定決心要早日脫貧。
2018年,鹽井村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把發展特色產業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走「造血式」扶貧路子。身體有所好轉後,羅洪俸的精氣神更足了,在發展特色產業時,他主動種植了兩畝前胡。
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他在夏秋季節管理前胡時,避開高溫時段,利用早晚涼爽的時候除草施肥。
因患肺氣腫,幹起活來很費勁,只能幹一會休息一會。羅洪俸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迎來了一個收穫的季節。
那年深秋收穫時,羅洪俸種植的前胡售賣了4000多元。他飽經滄桑的臉上終於見到了笑容。
感恩奮進
務工鞏固脫貧成效
2019年冬,鹽井村紅巖組村民將土地統一入股到合作社,發展起了黃精產業。身體欠佳的羅洪俸不能到合作社務工。為了幫助羅洪俸增加收入,鞏固脫貧成效,鹽井村駐村第一書記餘建與羅洪俸的幫扶責任人何亞峰一道,勸說他到村裡的旗美人旗袍非遺扶貧車間做手工活,加工旗袍的耳環等裝飾品。
由於扶貧車間招收的是當地的婦女,作為一個男人,羅洪俸很不願意去。經過餘建和何亞峰的多次勸說,羅洪俸才鼓起勇氣,走進了扶貧車間的大門。
鑲、嵌、滾、盤、釘……加工出一個成品耳環飾品需要多個工序,剛學做耳環飾品的羅洪俸,由於手腳慢,做好一個成品就要花半個小時。在車間同事的耐心幫助下,他現在只需三五分鐘就可做好一個成品。
「雖然一個成品耳環飾品的加工費很低,但羅洪俸有恆心,堅持天天上班,每個月的務工工資在1500元左右。」何亞峰說。
對於家庭、學校、扶貧車間、保潔場所「四點一線」的生活,羅洪俸感到很滿足。他說,近幾年來,家庭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會一直銘記著所有幫助他的人,更會一輩子感恩黨和政府。(記者 隆太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