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在漣源市白馬鎮扶貧車間內務工的四姐妹。 彭鵬 攝
中新網婁底1月6日電 (傅煜 曾峰 謝暑光)「悟空,悟空,給我們跳個舞吧!」聽到指令,機器人「悟空」開始手舞足蹈,讓圍觀者大呼「萌翻了」。操控「悟空」動作的中樞神經「舵機」,產自位於湖南婁底漣源市白馬鎮的扶貧車間———湖南智晟智能科技白馬鎮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就業工廠,廠內工人都是從大山中搬遷出來的脫貧戶。
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推動產業「上山下鄉」,讓扶貧車間在農村遍地開花,越來越多貧困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這是湖南婁底多措並舉全面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的一個生動寫照。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統領下,產業扶貧、電商扶貧、消費扶貧等一系列脫貧創新實踐在當地蓬勃開展,為穩定長效脫貧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婁底3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49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3.42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廖漢君與村民們一起吹嗩吶。 肖鵠 攝
民俗小鎮闖出特色振興路
「高高的天門山喲,彎彎的小河水呀,對面菜園的妹妹呀,笑得是果哩個甜……」隆冬時節,婁底市新化縣天門鄉土坪村,正在地頭挖土種菜的村民廖貽青,放下鋤頭,山歌張口就來。
天門鄉地處雪峰山脈深處,善溪江蜿蜒穿過,瑤漢兩族世代兩岸依水而居,是新化縣偏遠的高山貧困地區。廖貽青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說起曾經的苦日子,他記憶猶新,「全家老少就靠地裡的那點收成,根本不夠養活一家人,吃不飽,穿不暖」。
搭乘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春風,天門鄉深入挖掘傳統的苗瑤文化和梅山民俗,一手抓文化旅遊,一手抓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民俗小鎮的振興之路。土坪村也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挖掘當地民俗文化打造實景演出。演員全是當地村民,演出內容源自村民的日常生活,有著一副好嗓子的廖貽青被拉進了演出團。
「我們村有個舞臺,每周六演一場,有150元的工資。」廖貽青沒有想到,老來還能靠唱歌掙到錢,但讓他開嗓的,並不是150元一場的演出費,而是越過越好的生活。「我們這裡男女老少個個會唱山歌,但日子好了,才有唱的心情,以前沒吃沒穿的時候,哪有心思唱!」
演出團的負責人廖漢君吹得一手好嗩吶,曾是養豬大戶的他,積極響應環保號召,主動關閉了養豬場,將家中的房子改擴建為農家樂。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他家生意冷清,但下半年卻「一房難求」,有了20餘萬元的可觀收入。「黨的好政策讓窮山溝變成了『金窩窩』,生活越來越富足,幸福得能擰出蜜來!」
直播網紅「湘妹心寶」和她的團隊。 彭鵬 攝
幫農電商助土貨「實力出圈」
近年來,隨著各類直播與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直播帶貨」逐漸走進山區,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售貨渠道,生活在山村的「直播帶貨達人」越來越多,土坪村村民、有著16萬多名粉絲的短視頻博主廖斌輝就是這樣一位「新農人」。
變手機為「新農具」,讓直播成為「新農活」,將村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拓展成為「直播間」。廖斌輝先拍攝村裡的有趣事「吸粉」,再收購村民的農產品加工成網紅食品,通過直播賣農產品掙錢。幹筍片、紅薯幹、蘿蔔條……這些奶奶教他做的「土貨」,一經網上推出,幾分鐘就被「秒光」。2019年,僅直播賣貨這一項,廖斌輝就盈利10多萬元。
在新化縣,像廖斌輝這樣的「新農人」還有很多,網絡直播帶貨成為了廣大農民實現脫貧致富的「新風口」。手工腐乳是新化縣白溪鎮的傳統產業,受包裝成本高、運輸困難等因素影響,線下銷售一直不溫不火。2020年5月,網紅「湘妹心寶」為當地一家腐乳廠進行了一場直播,通過「雲體驗、雲選擇、雲購買」,短短兩個小時竟賣出該廠三個月的銷量。
擁有400多萬粉絲的「湘妹心寶」也是土生土長的新化妹子,一身粗布衫,兩條麻花辮,一張純淨的笑臉,這位淳樸的農村姑娘在抖音平臺圈粉無數。農忙時,心寶活躍在鄉間地頭,向人們展示犁田、種菜、耙田、插秧等傳統農活;農閒時,她走進農村集市、向東街、北塔、紫鵲界、大熊山、奉家桃花源等地,帶領大家領略新化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及自然風光;有時,她又化身「帶貨主播」,將新化的農特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訂單式幫扶助力精準脫貧
2020年,在廣西經商的孫輝軍回到家鄉婁底雙峰縣,投資800萬元成立了婁底市首家扶貧產品「大超市」———雙峰縣消費扶貧服務中心,率先成立湖南省消費扶貧公共服務平臺雙峰縣運營中心,接入中國社會扶貧網。
自運營以來,該中心通過「訂單式」扶貧,與100多家具有帶貧減貧機制的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籤訂扶貧產品採購協議,與貧困戶籤訂「扶貧農副產品優先採購意向書」,已累計銷售扶貧產品2000多萬元,幫扶2803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雙峰縣印塘鄉龍泉村村民彭偉良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老小的生活,全指靠著家門前的兩口魚塘。這些年來,不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彭偉良總是開著小三輪到處趕集,靠著勤勞苦幹順利脫貧。脫貧後,彭偉良擴大了養殖規模,承包了7個池塘1個水庫,每年可出產50多噸鮮魚。
消費扶貧服務中心的成立解決了彭偉良的心頭之憂。現在,他再也不要東奔西跑趕集賣魚了,每天天亮前都會準時將一車魚送到該中心。省去了奔波叫賣之苦,還能抽出時間養豬養鵝,拓寬收入渠道,彭偉良一家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昔日雁南飛,今日鳳歸巢。退役軍人回鄉擔任村支書、領辦合作社,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回鄉再創業……如今在婁底,像孫輝軍這樣返鄉創業的「歸雁」越來越多,帶領百姓共同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