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展示婁底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幸福者說》——婁底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媒體主題報導,由婁底市新聞中心、婁底日報社、婁底市廣播電視臺全程策劃執行,分《蝶變》《新局》《家園》《小康》《和諧》《幸福》六個篇章,通過全媒聯動、多屏共振、跨界融合等方式,形象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實惠,生動體現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幸福是什麼?本期讓我們一起來聽《幸福者說》第四篇章《小康》……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小康,一頭連著國的「大夢想」,一頭連著家的「小日子」。
小康路上的艱難跋涉、一往無前,貧困地區群眾撥掉「窮根」、改變命運的堅韌與果敢,為過上好日子而努力拼搏與奉獻的每一個「你」「我」「她」,都是全面小康群像中值得濃墨重彩的主題。
新化天門美景
廖貽青亮開嗓門唱山歌
土坪村民族文化廣場演出現場
夜幕下的土坪村
亮開嗓門唱山歌 幸福生活撲面來
「高高的天門山喲,彎彎的小河水呀,對面菜園的妹妹呀,笑得是果哩個甜……」隆冬時節,新化縣天門鄉土坪村,正在地頭挖土種菜的村民廖貽青,放下鋤頭,山歌張口就來。
天門鄉地處雪峰山脈深處,善溪江蜿蜒穿過,瑤漢兩族世代依水而居,是新化縣偏遠的高山貧困地區。廖貽青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說起曾經的苦日子,廖貽青記憶猶新:「全家老小就靠地裡的那點收成,根本不夠養活一家人,吃不飽,穿不暖。」
搭乘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文化旅遊的春風,天門鄉深入挖掘傳統的苗瑤文化和梅山民俗,一手抓文化旅遊,一手抓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民俗小鎮的振興之路。土坪村也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挖掘當地民俗文化打造實景演出。演員全是當地村民,演出內容源自村民的日常生活,有著一副好嗓子的廖貽青被拉進了演出團。
「我們村有個舞臺,每周六演一場,有150元的工資。」廖貽青沒有想到,老來還能靠唱歌掙到錢。但讓他開嗓的,並不是150元一場的演出費,而是越過越好的生活。「山歌我們這裡男女老少個個會唱,但日子好了,才有唱的心情,以前沒吃沒穿的時候,哪有心思唱山歌!」
演出團的負責人廖漢君吹得一手好嗩吶,曾是養豬大戶的他,積極響應環保號召,主動關閉了養豬場,將家中的房子改擴建為農家樂。上半年受疫情的影響,生意冷清,但下半年,他家「一房難求」,有了20餘萬元的可觀收入。現在,演出團成員在一起排練山歌時,他都會感嘆:「搭幫黨的好政策,我們這窮山溝變成了『金窩窩』,生活越來越富足,幸福能擰出蜜來!」
如今,漫步在天坪村內遊道,仿古路燈依次佇立,瑤族特色院落整齊排列;善溪河畔楊柳依依,古風雨橋點綴其間;村民想唱就唱,唱老天門山歌,也唱如今的新生活。
廖斌輝祖孫三人「曬」紅薯幹
網紅「湘妹心寶」將新化農特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農特產品通過直播平臺「飛」向全國各地
直播帶貨「雲」幫農 電商跑出「加速度」
廖漢君的嗩吶、廖貽青的山歌,在村民廖斌輝的抖音帳號上,都是吸引網友圍觀的事兒。廖斌輝是一個有著16萬多粉絲的短視頻博主,網名叫「農夫寨主」。
近年來,隨著各類直播與短視頻平臺的快速發展,「直播帶貨」逐漸走進山區,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售貨渠道,生活在山村的「直播帶貨達人」越來越多,廖斌輝也是這樣一個「新農人」。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村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拓展成為他的「直播間」。他通過拍攝村裡的有趣事「吸粉」,收購村民的農產品加工成網紅食品,再通過直播賣農產品掙錢。幹筍片、紅薯幹、蘿蔔條……這些奶奶教他做的「土貨」,一經網上推出,幾分鐘就被「秒光」。2019年,僅直播賣貨這一項,廖斌輝就盈利10多萬元。
在新化,像廖斌輝這樣的「新農人」還有很多,網絡直播帶貨成為了廣大農民實現脫貧致富的「新風口」。
手工腐乳是新化縣白溪鎮的傳統產業,受包裝成本高、運輸困難等因素影響,線下銷售一直不慍不火。今年5月,網紅「湘妹心寶」為當地一家腐乳廠做了一場直播,賣力地吆喝,介紹產品……「雲體驗、雲選擇、雲購買」,兩個小時的直播竟賣出了該廠三個月的銷量。深受鼓舞的新化縣白溪豆腐協會常務副會長吳雄建笑得合不攏嘴:「真是不錯,值得推崇!」
擁有400多萬粉絲的「湘妹心寶」也是土生土長的新化妹子,一身粗布衫,兩條麻花辮,一張純淨的笑臉,這位淳樸的農村姑娘在抖音平臺圈粉無數。農忙時,心寶活躍在鄉間地頭,向人們展示犁田、種菜、耙田、插秧等傳統農活;農閒時,她走進農村集市、向東街、北塔、紫鵲界、大熊山、奉家桃花源等地,帶領大家領略新化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及自然風光;有時,她又化身「帶貨主播」,將新化的農特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現在,「湘妹心寶」與表哥楊博成立了湖南村野發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招募了一支專業團隊,打造「一鄉一網紅」的創業計劃,通過「網紅經濟」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我想做些有益社會的事情,通過拍攝視頻向全國觀眾宣傳新化的自然風光及農家特產,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帶動家鄉的經濟發展。」這是心寶成為「網紅」的初心。
通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積極探索「線上+消費扶貧」發展模式,實現了大流量平臺、帶貨達人與農產品的產銷對接,通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的形式,變流量為銷量,讓養在「深閨」的山貨逐步「出山」,電商平臺成為推動婁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漣源市古塘鄉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
漣源市古塘鄉湘鼎鞋業扶貧車間裡,員工正在生產
漣源白馬鎮扶貧車間,闕氏四姐妹在「家門口」走上致富路
扶貧車間夫妻檔——謝四明夫婦
「歸雁」返航變「頭雁」 家門口奔致富路
昔日雁南飛,今日鳳歸巢。雙峰縣家鄉寶農產品配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輝軍便是「歸雁」的一員。
2020年,在廣西經商的孫輝軍回到家鄉,投資800萬元成立了婁底首家扶貧產品「大超市」——雙峰縣消費扶貧服務中心,率先成立湖南省消費扶貧公共服務平臺雙峰縣運營中心,接入中國社會扶貧網。自運營以來,該中心通過「訂單式」扶貧,與100多家具有帶貧減貧機制的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籤訂扶貧產品採購協議,與貧困戶籤訂「扶貧農副產品優先採購意向書」,已累計銷售扶貧產品2000多萬元,幫扶2803名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如今在婁底,像孫輝軍這樣返鄉創業的「歸雁」越來越多,有退役軍人回鄉擔任村支書、領辦合作社,也有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回鄉再創業,帶領百姓共同致富……「歸雁」返航變「頭雁」領航。
印塘鄉龍泉村村民彭偉良就是「歸雁經濟」的受益者之一。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彭偉良,一家老小的生活,全指靠著家門前的2口魚塘。魚兒豐收的時候,也是彭偉良一家最高興也最發愁的時候,「既怕沒得魚也擔心魚多了不好賣!」這些年來,不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彭偉良總是開著小三輪到處趕集,「冒辦法呀,只有趕集的時候人多一點,魚才能賣得出去。」靠著勤勞苦幹,彭偉良家順利脫貧。脫貧後,他擴大了養殖規模,承包了7口池塘1座水庫,每年可出產50多噸鮮魚。
消費扶貧服務中心的成立解決了彭偉良的心頭之憂。現在,彭偉良再也不要東奔西跑趕集賣魚了,每天天亮前,他都會準時將一車魚送到消費扶貧中心,省去了奔波叫賣之苦,還可以抽出時間養豬養鵝,拓寬收入渠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悟空,悟空,給我們跳個舞吧?」「 好呢!」聽完指令,「悟空」果然開始跳起舞來,讓不少觀眾大呼「萌翻了」。能歌善舞的機器人「悟空」,操控它動作的中樞神經——舵機,出自扶貧車間——湖南智晟智能科技白馬鎮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就業工廠,而製造舵機的,是從大山中搬遷出來的脫貧戶。
近年來,婁底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推動產業「上山下鄉」,讓扶貧車間在農村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的貧困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曾在外地打工的闕特輝,也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找到了工作,走上了致富路。闕特輝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在廣東一家電子廠打工,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但苦點累點不算什麼,對家人的思念才是最難受的,特別是逢年過節,自己總在外面飄著,買票也困難。
情況發生改變歸功於扶貧車間的成立。在總廠培訓一個月後,闕特輝搖身一變當上了車間的品質主管。這樣一來,不僅能在「家門口」就業,每月可以拿4000元工資,還能照顧父母孩子,這筆帳怎麼算都划算。為此,闕特輝把自己的三個妹妹也介紹來扶貧車間上班。
扶貧車間不僅有姐妹花,還有夫妻檔,計件工謝四明夫婦的工資加起來近9000元,頗受工友們羨慕。「扶貧車間讓我像工人一樣在『家門口』有了穩定工資,更重要的是,一家人每天在一起,生活質量越來越好。」謝四明說。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統領下,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一系列脫貧創新實踐蓬勃開展,眾人拾柴匯聚起澎湃的「巨能量」。截至目前,婁底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9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3.42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次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市。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全面小康,近在眼前,百年圓夢,曙光已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