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村的風景。(圖 劉正飛)
中國網1月17日訊 站在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小有名氣的石人景區山坡上,近處滿目青翠,山巒如黛,水流潺潺。儘管已經是深冬季節,但前來遊玩的人依然不少。登高遠望,一條條通村公路平坦蜿蜒,一幢幢農家小院錯落有致,讓人沉浸在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中,精準扶貧開展以來的喜人變化處處可見。
「巖山鎮地處洞口縣中西部,雪峰山東麓,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有著自己特有的區位優勢、人文優勢、旅遊優勢。我們正採取各種方式,努力拼搏,通過產業發展、易地搬遷、教育扶持、醫療救助、政策兜底等路徑,幫助這裡近3萬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2017年1月15日,洞口縣巖山鎮黨委書記林力博說。
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喻牛養殖合作社。(圖 劉正飛)
精準扶貧,編織一張「安全網」
巖山鎮下轄10個行政村,人口2.46萬,現有東田、金龍、巖山、陽家山4個省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15戶4497人。為了確保完成貧困人口脫貧和貧困村摘帽的任務,該鎮制定了「貧困村脫貧時間表」和「貧困戶脫貧路線圖」。 按圖施工,做到目標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措施明確,幹部沉下身子,深入調查走訪,號準窮脈,找準窮因,為全鎮精準扶貧戶研究制定一對一精準幫扶對策,切實將脫貧計劃細化到組到戶到人。
「結對幫扶認窮親,切實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鎮長彭傑對此頗有感觸。洞口縣有縣直部門公職人員幫扶貧困人口的模式,該鎮發動鎮域公職人員(包括村幹部)123人,和縣直8個單位的160名公職人員,按照「一幫五」扶貧,與全鎮1415戶貧困戶結對幫扶,實現幹部結對全覆蓋。
「一方山水養不活一方人」是巖山鎮的一些偏遠山村扶貧的「痛點」。該鎮幹部職工深入各村摸底,對這些貧困人口人進行異地搬遷,選擇合適的安置點。一期工程將搬遷貧困戶40戶190人,按年度有計劃完成744人的異地搬遷任務。同時,加大危房改造扶貧力度,2014-2015年危房改造150戶,其中貧困戶16戶58人。2016年危房改造共198戶,其中一般戶68戶、D級危房和無房戶130戶;D級危房和無房戶中有五保37戶、低保14戶,屬於貧困戶的有82戶263人。
「教育扶貧才能斬斷窮根」已經成了全鎮上下的共識。該鎮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的貧困戶子女實施助學金補助,2014-2015年已有24名學生享受補助、2016年有65名貧困學生享受補助(不含教育系統直接給予貧困學生的補助)。對接受職業教育的貧困戶子女實施「雨露計劃」, 2014-2015年已有317名學生享受補助、2016年已有38名貧困學子通過審核。
同時,該鎮還從醫療救助扶貧、勞務就業扶持、實用技術培訓、社會保障兜底等方面積極採取措施。東田村、巖山村、金龍村、陽家山村等貧困村衛生室建設已於2016年完成,實現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全覆蓋,改善了貧困居民看病就醫的條件。落實崗位補貼、技能培訓補貼、交通路費補貼、中介服務補貼、扶貧助學補貼等獎補扶貧政策,按照識別、對接、穩崗、服務4個工作環節,使貧困勞動力輸出實現從自發輸出向精準輸出轉變,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轉移就業。2016年實現兜底扶貧145戶303人。目前,全鎮享受五保政策160人,享受農村低保政策1238人、正辦理農村低保62人。
發展產業,拔出貧困人口的窮根
「建好這一個養牛場,我們這幾個村的老百姓就有希望了。」 2017年1月14日上午,巖山鎮巖山村村民付老伯高興地對記者說。年逾70歲的付老伯告訴記者,從鎮裡招商引資進來這家養牛場開始,他每天都會來這裡看看。
儘管已近隆冬,寒風凜冽,但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的卻是一派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養牛場所在地巖山鎮巖山村原園藝場山頭荒地已被推平,牛棚、草場正在緊張建設中。
「喻牛公司前期投資1000萬元,養牛1000條,計劃種草3000畝,可帶動周邊6個村8000餘人種草致富。」鎮長彭傑對這一項目充滿信心。
巖山鎮是一個農業鎮,全鎮幾乎沒有上規模的企業,該鎮黨委政府根據本地氣候宜人、荒地多、人力資源等優勢,多方考察論證,合力引進產業扶貧項目:喻牛養殖合作社。該合作社由投資方投入前期建設資金約1000萬元。投資方免費提供種牛、養牛技術、種草技術、割草機器,收購成牛、銷售牛肉,項目建成後以16%股份受益。其餘股東均等投入資金,控股合作社,確保合作社能正常運營。
據巖山村支書介紹,該村信用良好的貧困戶以本人名義向農商銀行貸款入股合作社,還款由合作社承擔,合作社盈利後支付每萬元1500元的利息給貧困戶作為分紅。養牛廠建成後,計劃養牛1000頭,需要大量牧草。合作社周邊種草土地遠遠不能滿足牛的供給,將發動周邊群眾利用荒地種植牧草,以300元每噸的價格購買,每畝草預計純收入為2000元。
除此之外,該鎮還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造東田村優質水稻產業基地、石仁村水蜜桃基地、雙龍村和陽家山村牛羊飼養基地、金龍村獼猴桃栽培基地、南景村大棚西瓜基地、菱角村生豬養殖基地、青橋村玖盛漁業基地、巖山村和月塘村油茶種植基地、龍塘湖果蔬基地等,不斷發展能帶動貧困戶勤勞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
突出優勢,旅遊扶貧再添新動力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對巖山鎮石人村的村民來說再貼切不過來。
巖山鎮黨委政府新一屆班子施政以來,對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這裡旅遊資源豐富,石仁的石人菩薩,飛流瀑布;青橋的陽橋峰;金龍雙龍的山區原始森林雙龍橋;南景龍塘水庫風情;特色農業風光等等這些風景,充滿山野情趣,是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立足本地旅遊資源,圍繞「鄉村旅遊富民興巖」目標,打造鄉村旅遊名片。該鎮將此設想付諸行動,並積極推進。由此帶給村民的好處也正在凸顯。
「現在這裡天天有人來來遊玩,我自己家裡辦了一個農家樂,生意還好,現在剛剛開發,以後肯定會更好。」石人村96歲的趙長生老人高興的告訴記者。原來趙老伯的兒子媳婦都在外打工,現在鎮裡正在開發旅遊景區,就讓兒子媳婦都回家了,在家裡開了這家農家樂。「生意也做,還照顧到家裡了。」
「我一個人在家開了這家農家樂,每個月有近千元錢的收入,比以前好多了,估計景區搞好後,生意會更好。有了這個景區,原來地裡的蔬菜都不值錢,現在都成了吃飯的人的搶手菜。」石人村生龍組的付女士告訴記者。「現在農家樂還不是收益最好的,開商店的比我們還好。」
從2016年開始,巖山鎮啟動石人景區的開發,鎮政府攜手平溪江旅遊開發公司,打造以石人菩薩,峽谷漂流為主的石人衝景觀,縣內外的遊客紛至沓來,石仁村的村民就成了最先受益的村民。
「現在我鎮東田村、金龍村(興龍)和陽家山(陡山)已成為國家12部委聯合重點推進的全縣25個鄉村旅遊扶貧村之一。接下來,將支持平溪江旅遊開發公司整合石人菩薩、東田萬畝良田、金龍天然楠竹、陽家山木雕藝術等自然資源,以旅遊助力經濟發展,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巖山鎮黨委書記林力博說。(劉正飛 通訊員林高湘 羅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