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洞口巖山鎮精準扶貧點亮群眾幸福夢

2021-01-10 中國網

石人村的風景。(圖 劉正飛)

中國網1月17日訊 站在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小有名氣的石人景區山坡上,近處滿目青翠,山巒如黛,水流潺潺。儘管已經是深冬季節,但前來遊玩的人依然不少。登高遠望,一條條通村公路平坦蜿蜒,一幢幢農家小院錯落有致,讓人沉浸在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中,精準扶貧開展以來的喜人變化處處可見。

「巖山鎮地處洞口縣中西部,雪峰山東麓,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有著自己特有的區位優勢、人文優勢、旅遊優勢。我們正採取各種方式,努力拼搏,通過產業發展、易地搬遷、教育扶持、醫療救助、政策兜底等路徑,幫助這裡近3萬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2017年1月15日,洞口縣巖山鎮黨委書記林力博說。

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喻牛養殖合作社。(圖 劉正飛)

精準扶貧,編織一張「安全網」

巖山鎮下轄10個行政村,人口2.46萬,現有東田、金龍、巖山、陽家山4個省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15戶4497人。為了確保完成貧困人口脫貧和貧困村摘帽的任務,該鎮制定了「貧困村脫貧時間表」和「貧困戶脫貧路線圖」。 按圖施工,做到目標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措施明確,幹部沉下身子,深入調查走訪,號準窮脈,找準窮因,為全鎮精準扶貧戶研究制定一對一精準幫扶對策,切實將脫貧計劃細化到組到戶到人。

「結對幫扶認窮親,切實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鎮長彭傑對此頗有感觸。洞口縣有縣直部門公職人員幫扶貧困人口的模式,該鎮發動鎮域公職人員(包括村幹部)123人,和縣直8個單位的160名公職人員,按照「一幫五」扶貧,與全鎮1415戶貧困戶結對幫扶,實現幹部結對全覆蓋。

「一方山水養不活一方人」是巖山鎮的一些偏遠山村扶貧的「痛點」。該鎮幹部職工深入各村摸底,對這些貧困人口人進行異地搬遷,選擇合適的安置點。一期工程將搬遷貧困戶40戶190人,按年度有計劃完成744人的異地搬遷任務。同時,加大危房改造扶貧力度,2014-2015年危房改造150戶,其中貧困戶16戶58人。2016年危房改造共198戶,其中一般戶68戶、D級危房和無房戶130戶;D級危房和無房戶中有五保37戶、低保14戶,屬於貧困戶的有82戶263人。

「教育扶貧才能斬斷窮根」已經成了全鎮上下的共識。該鎮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的貧困戶子女實施助學金補助,2014-2015年已有24名學生享受補助、2016年有65名貧困學生享受補助(不含教育系統直接給予貧困學生的補助)。對接受職業教育的貧困戶子女實施「雨露計劃」, 2014-2015年已有317名學生享受補助、2016年已有38名貧困學子通過審核。

同時,該鎮還從醫療救助扶貧、勞務就業扶持、實用技術培訓、社會保障兜底等方面積極採取措施。東田村、巖山村、金龍村、陽家山村等貧困村衛生室建設已於2016年完成,實現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全覆蓋,改善了貧困居民看病就醫的條件。落實崗位補貼、技能培訓補貼、交通路費補貼、中介服務補貼、扶貧助學補貼等獎補扶貧政策,按照識別、對接、穩崗、服務4個工作環節,使貧困勞動力輸出實現從自發輸出向精準輸出轉變,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轉移就業。2016年實現兜底扶貧145戶303人。目前,全鎮享受五保政策160人,享受農村低保政策1238人、正辦理農村低保62人。

發展產業,拔出貧困人口的窮根

「建好這一個養牛場,我們這幾個村的老百姓就有希望了。」 2017年1月14日上午,巖山鎮巖山村村民付老伯高興地對記者說。年逾70歲的付老伯告訴記者,從鎮裡招商引資進來這家養牛場開始,他每天都會來這裡看看。

儘管已近隆冬,寒風凜冽,但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的卻是一派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養牛場所在地巖山鎮巖山村原園藝場山頭荒地已被推平,牛棚、草場正在緊張建設中。

「喻牛公司前期投資1000萬元,養牛1000條,計劃種草3000畝,可帶動周邊6個村8000餘人種草致富。」鎮長彭傑對這一項目充滿信心。

巖山鎮是一個農業鎮,全鎮幾乎沒有上規模的企業,該鎮黨委政府根據本地氣候宜人、荒地多、人力資源等優勢,多方考察論證,合力引進產業扶貧項目:喻牛養殖合作社。該合作社由投資方投入前期建設資金約1000萬元。投資方免費提供種牛、養牛技術、種草技術、割草機器,收購成牛、銷售牛肉,項目建成後以16%股份受益。其餘股東均等投入資金,控股合作社,確保合作社能正常運營。

據巖山村支書介紹,該村信用良好的貧困戶以本人名義向農商銀行貸款入股合作社,還款由合作社承擔,合作社盈利後支付每萬元1500元的利息給貧困戶作為分紅。養牛廠建成後,計劃養牛1000頭,需要大量牧草。合作社周邊種草土地遠遠不能滿足牛的供給,將發動周邊群眾利用荒地種植牧草,以300元每噸的價格購買,每畝草預計純收入為2000元。

除此之外,該鎮還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造東田村優質水稻產業基地、石仁村水蜜桃基地、雙龍村和陽家山村牛羊飼養基地、金龍村獼猴桃栽培基地、南景村大棚西瓜基地、菱角村生豬養殖基地、青橋村玖盛漁業基地、巖山村和月塘村油茶種植基地、龍塘湖果蔬基地等,不斷發展能帶動貧困戶勤勞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

突出優勢,旅遊扶貧再添新動力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對巖山鎮石人村的村民來說再貼切不過來。

巖山鎮黨委政府新一屆班子施政以來,對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這裡旅遊資源豐富,石仁的石人菩薩,飛流瀑布;青橋的陽橋峰;金龍雙龍的山區原始森林雙龍橋;南景龍塘水庫風情;特色農業風光等等這些風景,充滿山野情趣,是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立足本地旅遊資源,圍繞「鄉村旅遊富民興巖」目標,打造鄉村旅遊名片。該鎮將此設想付諸行動,並積極推進。由此帶給村民的好處也正在凸顯。

「現在這裡天天有人來來遊玩,我自己家裡辦了一個農家樂,生意還好,現在剛剛開發,以後肯定會更好。」石人村96歲的趙長生老人高興的告訴記者。原來趙老伯的兒子媳婦都在外打工,現在鎮裡正在開發旅遊景區,就讓兒子媳婦都回家了,在家裡開了這家農家樂。「生意也做,還照顧到家裡了。」

「我一個人在家開了這家農家樂,每個月有近千元錢的收入,比以前好多了,估計景區搞好後,生意會更好。有了這個景區,原來地裡的蔬菜都不值錢,現在都成了吃飯的人的搶手菜。」石人村生龍組的付女士告訴記者。「現在農家樂還不是收益最好的,開商店的比我們還好。」

從2016年開始,巖山鎮啟動石人景區的開發,鎮政府攜手平溪江旅遊開發公司,打造以石人菩薩,峽谷漂流為主的石人衝景觀,縣內外的遊客紛至沓來,石仁村的村民就成了最先受益的村民。

「現在我鎮東田村、金龍村(興龍)和陽家山(陡山)已成為國家12部委聯合重點推進的全縣25個鄉村旅遊扶貧村之一。接下來,將支持平溪江旅遊開發公司整合石人菩薩、東田萬畝良田、金龍天然楠竹、陽家山木雕藝術等自然資源,以旅遊助力經濟發展,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巖山鎮黨委書記林力博說。(劉正飛 通訊員林高湘 羅豔)

相關焦點

  • 衝鋒在前擔作為——洞口縣巖山鎮疫情防控工作紀實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通訊員 尹海瑞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後,洞口縣巖山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動員發動全鎮幹部群眾,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以高度的責任感,組織宣傳發動。
  • 湖南婁底「十八般武藝」精準扶貧 山鄉唱起「幸福歌」
    一同在漣源市白馬鎮扶貧車間內務工的四姐妹。 彭鵬 攝中新網婁底1月6日電 (傅煜 曾峰 謝暑光)「悟空,悟空,給我們跳個舞吧!」聽到指令,機器人「悟空」開始手舞足蹈,讓圍觀者大呼「萌翻了」。操控「悟空」動作的中樞神經「舵機」,產自位於湖南婁底漣源市白馬鎮的扶貧車間———湖南智晟智能科技白馬鎮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就業工廠,廠內工人都是從大山中搬遷出來的脫貧戶。
  • 精準扶貧幸福來
    羅洪俸在扶貧車間務工1月5日下午5點,在中益鄉鹽井村便民服務中心扶貧車間勞作了一天的貧困戶羅洪俸從扶貧車間裡走出來,回到居民點騎著三輪車駛往兩公裡之外的中益鄉小學,接回放學的兒子和女兒後,又拿起掃帚來到公用停車場打掃衛生
  • 幸福的炊煙丨洞口寶瑤村:一個窮鄉僻壤的蛻變
    編者按:十八洞村是全國精準扶貧村級樣板,為更好展示湖湘人民用雙手書寫追夢小康路上的印記,解讀更多的「十八洞村」現象,紅網派出多路記者,深入多個鄉村一線,蹲點採訪拍攝,記錄精準扶貧以來的鄉村劇變。
  • 清水:易地扶貧搬遷託起群眾幸福生活的「安居夢」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清水縣按照「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要求,將「搬遷安置」與「安居樂業」並舉,「挪窮窩」與「拔窮根」同步,通過集中安置、就近就業等措施,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他們幸福又託底,走上了小康路。
  • 「湖南笑臉」:扶貧中最美的U形弧線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在這場攻堅戰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扶貧故事和先進人物,湧現了許多接地氣、提精神的好榜樣好典型,尤其是帶有符號意義的「湖南笑臉」,充分體現了群眾的獲得感,印證了脫貧致富的整體效果。最溫暖的情感流露楊淑亭一張笑臉,讓湖南城步縣「最美扶貧人物」楊淑亭一夜之間收穫了近百萬點擊量。
  • 候選案例:「吉時雨」精準扶貧項目
    吉時雨」精準扶貧項目,項目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億元,通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農業扶貧、消費扶貧,精準幫扶全國10省20個地區的14000餘個建檔立卡家庭25000餘人次,其中教育幫扶超過10000人次,解決就業超4000人,在全國22縣開展農業產業項目27個,責任消費超過7700萬元。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讓貧困群眾聽見幸福的聲音
    受疫情防控影響,脫貧攻堅的速度有所放緩,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脫貧攻堅也需要按下「加速度」,以實實在在的脫貧成效,讓貧困群眾聽見幸福的聲音。  讓貧困群眾聽見惠民政策「好聲音」。扶貧扶貧,先要「扶上馬」。顯然,在脫貧攻堅中,首選就需要解決貧困群眾的燃眉之急,通過「輸血式」扶貧的方式,幫助貧困群眾渡過當前難關。
  • 【決戰脫貧攻堅】燈光點亮扶貧路!
    【決戰脫貧攻堅】燈光點亮扶貧路!說這句話的時候,老人家向正在入戶走訪的昌寧縣人民法院駐村扶貧工作隊豎起了大拇指,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的笑容。米河村位於保山市昌寧縣更戛鄉北15km處(距昌寧縣90km、保山市180km),東接昌寧縣勐統鎮刺竹山村,西與灣甸鄉相鄰,南與更戛田頭村接壤,北與更戛木瓜樹村相連。全村共有17個自然村民小組,總計623戶2482人,屬於高寒山區,地廣人稀,村民居住分散。
  • 寫出十八洞村之變,傳揚精準扶貧政策
    聞聽十八洞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家來了,新聞人來了,研究者來了,他們書寫的《人間正是豔陽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我的十八洞村》《探路:產業扶貧十八洞村思考》等圖書,讓遙遠的十八洞村在讀者手中變得「近在咫尺」。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精準扶貧對脫貧攻堅這一世界難題具有「點化」作用。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助我圓夢大學丨平塘縣牙舟鎮興陶村...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人民幸福的基礎和保障。梁啓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一書中寫道「國家昌盛則民族亦昌盛」。好在上帝是公平的,親戚朋友們都很關心我,但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再怎麼幫也離不開自己的辛勤奮鬥和努力,畢竟撫養一個小孩的生活開銷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啊……  2014年,國家實行精準扶貧政策,我家被納入貧困戶管理,同時被評定為低保戶,一個在風雨中飄搖、支離破碎的家庭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幸運的曙光瞬間照亮了我的心田,我的大學夢想也不再遙遠。
  • 鐵路扶貧給貧困戶暖暖的幸福
    9月2日至6日,國鐵集團宣傳部、扶貧辦組織了「鐵路扶貧一線見聞」採訪活動走進了陝西勉縣。社會各界、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民眾從新聞報導中感受到鐵路部門打出建設扶貧、運輸扶貧、消費扶貧、產業扶貧的「組合拳」,在「精準扶貧」中助力貧困地區走上小康路。收官之年,一鼓作氣不放棄,決戰決勝攻堡壘。
  • 湖南日報|幸福不忘來時路 小康路上再追夢
    >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熊小平 通訊員 曾黎明 蔣燁玲 婁底市堅持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開展感恩奮進教育專項活動,尤其是11月來,廣泛開展「知黨恩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主題活動,充分激發群眾對黨的知恩感恩之情,積極調動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堅定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決心
  • 畜禽特色養殖助推科技精準扶貧
    畜禽特色養殖與科技精準扶貧的關係 精準扶貧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戰略措施。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和實施鄉村振興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甘孜州丹巴縣最後通公路的貧困村:群眾開啟幸福新生活
    同時,該村幸福美麗新 村建設也同步完成,含括14.32公裡聯戶路建設,80戶房屋 五改三建,公廁及垃投處理池、路燈、 活動場地等,總投資457.5萬。      「政府搞精準扶貧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是順風又順水了 ,想都沒敢想,幾年時間,我們村裡變化這麼大!」足忙初激動地說。
  • 論精準扶貧的三個正確姿勢!
    正確姿勢之一:弄清精準扶貧對象 明代林希元《荒政叢言》提出「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錢,稍貧之民便轉貸」。精準扶貧的前提在於提前摸清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致貧原因等因素,進而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分類扶持,提高扶貧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古人的做法,今天仍值得參考與借鑑。
  • 精準扶貧愛心助學 這裡的貧困學子由「受助」到「自助」
    精準扶貧愛心助學 這裡的貧困學子由「受助」到「自助」 原標題:   以「幫助他人,提升自己」為宗旨,本著「專注於全程透明公開,專注於『點對點』長期助學,專注於嚴格推薦審核」的工作理念,積極為貧困學子與愛心人士搭建直接對接的平臺,為全市眾多優困生點亮「知識改變命運
  • 精準扶貧要念好「魚、漁、愚」三字訣
    「十二五」四川交出減貧1000萬人的脫貧成績單,眼下「十三五」已揚帆開局,為確保2020年全面脫貧,未來五年,精準,直接關係到脫貧攻堅的成敗。(1月17日 《四川日報》)精準扶貧是「滴灌」,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是脫貧攻堅的一大步,也是實事求是的重要體現。
  • 「湖南屋脊」送書人:知識改變山村,閱讀點亮心燈
    湖南有一座山就位於北緯30度,被譽為這條線上的「自然迷宮」和東半球的「諾亞方舟」。這座山就是「湖南屋脊」——常德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山下小陽春,山頂凍死人。」時值冬季,寒風呼嘯,壺瓶山之巔氣溫接近0℃。在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間、在人跡罕至的偏僻村落裡,有一群人仍在奔波忙碌著,或送書下鄉,或開展閱讀活動,他們來自常德石門縣新華書店,被喻為「湖南屋脊上的送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