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石門縣新華書店用騾馬馱書,為壺瓶山鎮後山村農家書屋配送圖書。
神秘的北緯30度,是愛好旅遊、自然、探險的人嚮往的聖地,這條線也被稱為地球怪圈。湖南有一座山就位於北緯30度,被譽為這條線上的「自然迷宮」和東半球的「諾亞方舟」。這座山就是「湖南屋脊」——常德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
「山下小陽春,山頂凍死人。」時值冬季,寒風呼嘯,壺瓶山之巔氣溫接近0℃。在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間、在人跡罕至的偏僻村落裡,有一群人仍在奔波忙碌著,或送書下鄉,或開展閱讀活動,他們來自常德石門縣新華書店,被喻為「湖南屋脊上的送書人」。
多年來,石門縣新華書店堅持服務為民、文化惠民的根本宗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國有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以農家書屋為依託,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抓手,通過多種形式的「送書下鄉」,在鄉村開展多樣化全民閱讀活動,把黨的聲音傳播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切實滿足了廣大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觀潮君了解到,近日,中宣部等公布了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評選表彰名單,常德石門縣新華書店入選,成為本屆評選中榮膺「全國農家書屋和基層圖書發行單位先進集體」的湖南省唯一集體。
把書送到「湖南屋脊」上
悠悠萬事,脫貧為大。
石門縣地處武陵山片區,是著名的「柑橘之鄉」「茶葉之鄉」。脫貧攻堅打響後,石門縣因地制宜,堅持做強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柑橘種植、茶葉種植、土雞養殖、蜜蜂養殖、光伏發電等產業,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石門縣也是常德市的唯一山區縣,在3970平方公裡的大山深處,零星散落著247個農家書屋。
「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石門縣新華書店經理餘輔林認為,文化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既要「精準」,還要「創新」。
為此,石門縣新華書店在農家書屋的出版物選配、送書下鄉的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一方面注重調研,堅持每年深入基層實地走訪,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農民看書學習的真實需求,另一方面創新服務,利用網際網路、數字媒體等先進技術,豐富服務農村閱讀的方式和方法。
石門縣新華書店扶貧專幹杜亞莉,為貧困戶送去種植養殖圖書。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在石門縣發行2萬餘冊,把黨的方針政策送進了機關企業學校,送到了農民朋友的家門口,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柑橘優質豐產栽培300問》《茶葉採摘加工與貯藏技術》《蜂蜜養殖實用技術》《科學養豬300問》……一本本物美價廉的種植、養殖書籍走進農家書屋和田間地頭,指引當地村民們走上科學種植養殖致富之路。
精心選配適合青少年和農民朋友閱讀的讀物,包括政治讀物、法律、工具書、兒童讀物、農業科技以及養生類圖書,開展豐富多樣的送書下鄉和全民閱讀活動,豐富了當地農村讀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杜亞莉是石門縣新華書店的扶貧專幹,2014年以來,她先後在該縣白雲鄉望羊橋村、皂市鎮三望坡村、蒙泉鎮將軍山村、白雲鄉青龍橋村的29戶建檔立卡戶開展對口幫扶。針對皂市鎮三望坡村的貧困戶,石門縣新華書店送去關於生豬養殖、蜜蜂養殖、柑桔栽培等實用圖書,並在農忙時節適時送去化肥等生產資料,精準幫扶當地貧困戶。
為了有效緩解山區群眾「看書難、購書難」、推動全民閱讀進農村,石門縣新華書店通過汽車書店進村組、流動擺攤供應、農業圖書大聯展等方式,將門店「搬」到大山裡,把讀者服務送到了村民家門口。
石門縣新華書店通過汽車書店進村組、流動擺攤供應、農業圖書大聯展等方式送書下鄉。
與此同時,石門縣新華書店還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精心組織專家、作者走進鄉村、走進農家開展了一系列以「創新創業」「科技致富」「健康生活」等為主題的講座活動,為當地農民朋友送去了致富知識、精神食糧,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好評。
「知識從來不分貴賤。我們寧願自己挨凍、受累,也希望農民朋友能多讀書、讀好書。」餘輔林說,讓農民朋友得到真正的實惠,一直是石門新華人孜孜以求的目標。
讓高寒山區農家書屋不「高寒」
壺瓶山,湖南第一高峰,主峰海拔2098.7米。這裡是著名的旅遊景區,也是聞名世界的自然保護區,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但在石門縣新華書店發行人員眼中,山區交通不便、氣候多變,是送書下鄉的「攔路虎」。
2009年起,湖南各地開始創建「農家書屋」。湖南省新華書店從各個分店抽出人員,分成不同的小組,開始送書到各個鄉村。
2012年夏天,大地被烈日烤熟,石門縣新華書店的農家書屋配送工作就在這樣的天氣裡展開了。期間,颱風「海葵」來襲。負責羅坪鄉夾堤溝村的配送人員在進山的路口,遭遇大雨傾盆,雨水夾雜著泥沙衝刷著路面奔流而下,現場驚心動魄。配送人員既沒有退縮,也沒有貿然前行,而是配合司機將車停到安全地帶靜候「海葵」所帶來的雨水肆虐完畢,這一等就是五個小時。
「貨車+騾馬+人」的送書下鄉路,已退職的常德石門縣新華書店發行員嶽德初走了5年。
嶽德初曾經是石門縣新華書店的一名發行人員,如今已退職。很多人或許還記得,那些年,嶽德初送書的村子是壺瓶山深處的後山村,村裡當時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每次去那裡送書,嶽德初先要坐4個小時的貨車,到達壺瓶山鎮,然後借當地村民的騾馬馱書,走10裡山路,騾馬去不了的地方,嶽德初便肩扛手提。「貨車+騾馬+人」的送書下鄉路,嶽德初一走就是5年,託起了山區孩子的求知夢。嶽德初的故事也被搬上螢屏、見諸媒體,溫暖了無數人。
2018年底,隨著後山村退出貧困村序列,石門縣實現了全縣122個貧困村全部摘帽。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石門縣多個貧困村實行易地扶貧搬遷,許多農家書屋也跟著搬遷到了交通更為便利的地方。而脫貧摘帽後的後山村,進村的道路硬化了,騾馬馱書退出了歷史舞臺。
然而,「嶽德初們」的故事還在續寫,送書下村的任務依然艱巨。
石門縣地處湘西北偏遠山區,許多農家書屋位於山高路陡、道路狹窄、有眾多連續急彎的高寒山區。尤其進入冬季,壺瓶山頂氣溫常常降至0℃以下,山間林木結滿了冰掛,道路結冰車輪極易打滑,車輛只能緩慢行進,甚至有時要下車推車。儘管天寒地凍,到達目的地後,石門縣新華書店工作人員都毫不含糊,全員上陣,將圖書從車上搬運下來,從圖書拆包、分類、上架、整理、交接、拍照、記錄,整理完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家。
杜亞莉正在為石門縣蒙泉鎮保寧橋村農家書屋整理上架圖書。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石門新華人年復一年,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感動著眾多的農民朋友,以至於大山裡淳樸的山民能打著手電筒走二三十裡地迎接石門縣新華書店的配送人員。
「希望閱讀的習慣能像嚴家山的槐樹和跌打藥草,在高寒缺氧的溼冷環境裡,依然倔強地從冰凍的土壤裡汲取養分,獲得成長的力量,讓閱讀成為照亮山村的點點星光。」常年在石門山區奔波送書的杜亞莉說道。
為了山區孩子們的「課前到書」
讀書不易送書難,翻山越嶺只為你。為孩子們送教材,保障「課前到書,人手一冊」,是湖南省新華書店所有地方分公司每年的一項「政治任務」。
石門全縣75萬人口,三分之二的人口分布在山區。全縣共170所中小學,零星分散在各個鄉鎮。石門縣的教材配送,每年都是嚴峻而艱巨的挑戰和考驗。
觀潮君了解到,當地有些地方,相鄰兩山之間喊話能聽見,驅車前往卻需要一兩個小時,而且不乏盤山公路,還是寬僅3米的村道,兩車相會時不易錯車,比如嚴家山、觀峰山、安樂村等地。
「省內有的新華書店,只需半天就能將全縣的各聯校跑個遍。但在石門,僅跑一趟南北鎮中心完小,坐車就要半天,到了學校配合校方人員清點、下車、碼放,交接完畢後,早已日落西山,有時候還得在山裡過夜。」杜亞莉說,雖然辛苦,但一想到能將教材和書籍送到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手中,讓他們感到欣慰與自豪。
石門縣新華書店工作人員為山區孩子們送來了新書。
石門縣新華書店是湖南省新華書店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的一個縮影。自湖南省2009年建設「農家書屋」開始,湖南省新華書店11年間為全省農家書屋送書81140餘次,送達書籍近4537.88 萬冊。
如今在湖南,農家書屋已成為農民致富和農村精神文化的「加油站」。常德市新華書店總經理蔡立樂介紹,在石門縣,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們走進農家書屋,找尋適合自己的讀物。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農家書屋閱讀的情景,在石門縣蒙泉鎮保寧橋村、維新鎮觀峰山村已成為常態。
「時代在變,閱讀的載體和形式也在變,但新華書店宣傳真理、傳承文明、心繫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不會變,艱苦奮鬥、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精神和傳統不會變。」湖南省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亦翔表示,湖南省新華書店將繼續發揮我國圖書發行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主力軍作用,發揚新華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讀者服務,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新的貢獻。
【來源:觀潮的螃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