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38載,窮山村變「金窩窩」
——記臨武縣南強鎮兩廣村黨支部書記歐愛國
歐愛國 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羅徽
12月22日一大早,臨武縣南強鎮兩廣村,62歲的鄺啞巴像往常一樣來到村集體的菜地,看著一株株新長出的芥菜苗會心一笑,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往地裡澆水、施肥,一天幹滿8小時就能拿到80元。
在60歲之前,鄺啞巴沒想過能這麼輕鬆地掙著錢。他一出生就不能說話,家裡人給他取了這個不太好聽的名字。也因為不能說話,學習有了障礙,又缺少一技之長,在外面找不到工作,他成了貧困戶。
鄺啞巴有口不能言,心裡卻清楚,現在能每天領工資,年底拿分紅,一年有2萬多元的收入,全靠村黨支部書記歐愛國幫忙。
近些年,歐愛國組織全村發展種養產業,把村裡的老人、殘疾人請來打工,讓他們有穩定收入。
提起歐愛國,全村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以前,村裡「天晴三天一把刀,下雨三天一團糟」;如今,村裡60%的人家有了小汽車。歐愛國從1982年起,先後擔任村會計、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修路、引電、引水、引產業,硬是將「花錢靠借、吃米靠賒」的貧困山村,變成了「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的幸福家園。
兩廣村因四面群山環繞,地勢如「鍋」,村裡各個地方曾經旱的旱、澇的澇。加上「山路窄得山羊都不願意走」,村民種的東西運不出。全村373戶1348人中,有貧困戶47戶169人,曾被列為省級貧困村。
「要致富,先修路。」1982年,剛擔任村幹部的歐愛國就萌生了這個想法。
「山上全是石頭,歐愛國帶我們用炸藥炸,用鋼釺撬,用鋤頭挖,手掌磨破了繞上紗布繼續幹。」55歲的村民歐龍光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歐愛國帶領鄉親們,陸續修通了20多公裡通村公路,解決了大家出行難。
東江、西江自然村地處「鍋底」,十年九澇。而擔幹嶺自然村又居於山頭,十年九旱,人畜飲水都成問題。
2004年,歐愛國和鄉親們一同尋找水源,鋪設輸水管道,解決了擔幹嶺人畜飲水困難。同時,引資打通洩洪道,修築防洪渠,解決了東江、西江水澇問題。
「你看這條高1米、寬0.4米的輸水管道,是歐書記帶領我們一鍬一鍬挖出來的。」村民王團心說道。
現在,兩廣村還接通了高壓電,修建了5000多米灌溉水渠,電信寬帶也裝起來了。光伏電站、小水電站先後投入使用,村集體收入大幅增加。
兩廣村與廣東省連州市大路邊鎮相鄰。歐愛國鼓勵村民走出山窩窩,到廣東去打拼一番。
「要不是歐書記鼓勵我們大膽闖,哪裡會有今天的好日子?」村民歐國今年35歲,2008年歐愛國鼓勵他去廣東闖蕩。歐國憑藉自身努力,一步步從打工仔變成小老闆,目前年收入達50萬元。
現在村裡80%的勞動力在外務工,其中貧困群眾48人,人均年工資達3萬多元。
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裡閒置的土地怎麼辦?2015年,歐愛國與駐村幫扶工作隊一起發展規模種養業。
一邊整理土地,一邊引回經濟能人流轉土地,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優質水稻、高山雲耳、芥菜,養殖牛、黑山羊、雞等。貧困戶以土地等入股,併到合作社務工,既解決了就近就業問題,年終還有分紅。
「集中耕種後,村裡產生了近10戶種糧大戶,每年在家都有4萬元至8萬元的收入。」歐愛國說。
如今的兩廣村,村集體年收入由零發展到10萬元以上,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000元提高到去年1.3萬餘元。2018年,兩廣村脫貧出列;今年,全村47戶貧困戶169人全部脫貧。
歐愛國矢志不渝紮根山村38年,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將窮山村建設成一片綠水青山的「金窩窩」。今年4月,他獲評「湖南好人」,9月又獲評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