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曾是上海最遙遠偏僻的旮旯。長江入海口的東海之濱,蘆葦荒灘,寂寥落後,距市中心75公裡開外,比蘇州還遠。進入21世紀,圍海、築堤、固塘、挖湖……荒塗灘蕩,開始打造一座新城。2003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重大決策:開發建設臨港!從此,臨港,這個響亮的名字進入上海、中國乃至世界的視野。
一晃15年過去,臨港已經初步建成體現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產業基地,成為我國先進位造業集聚發展的重要樣板。一批代表中國的先進位造業,正在這裡參與國際競爭,打造「上海製造」品牌。洋山港是它的「觸角「,蜿蜒伸向太平洋,讓這裡成了離世界最近的所在。
在臨港,有一條美麗的「魚」,她誕生於東海之濱,徵途是星辰大海。這條魚叫「彩虹魚」。
翁奇羽 攝
提到「彩虹魚」,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是一位最不安分的科學家,研究所所長不當,偏要走向市場挑戰極限;他是一位不可思議的父親,給兒子買房的200萬元,被他拿去做了試驗;他是一位難以想像的朋友,十億元資金沒有著落,他讓師弟的公司徹底改行,幫他籌集十億元。他,就是挑戰深淵極限項目總設計師——崔維成。
崔維成是我國第一艘載人深淺器「蛟龍號」的副總設計師。2012年,「蛟龍號」創下7062米的下潛記錄,成為世界上下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崔維成也因此被授予「深潛英雄」榮譽稱號。就在這個時候,崔維成突然做出一個決定——辭去所長職務。
2013年3月,崔維成來到上海海洋大學,組建「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啟動1.1萬米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研製項目「彩虹魚」。在崔維成的「攛掇」下,從事城市規劃設計行業的師弟吳辛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成立了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公司,科學家和企業家正式聯手「起航」。
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海洋科學技術開發應用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進行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的深海高科技公司,挑戰深淵極限,探索深海世界,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共同攜手,開啟了挑戰深淵極限的艱辛歷程。
地球上的33條海溝,有26條分布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是全球最深的海溝,被稱為「地球第四極」。在這片獨特海域,由上海海洋大學和西湖大學聯合組成的「彩虹魚」2018馬裡亞納海溝海試與科考團隊,披星帶月、戰風鬥浪,勇敢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2018年12月11日,「彩虹魚」科考團隊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兩臺「彩虹魚」第二代著陸器的萬米級海試,深度分別為10918米和10899米。
據吳辛介紹,海底6000米以下的「深淵帶」,儘管面積僅佔全球海底面積的0.2%,卻是地球上「洋陸鬥爭」最重要的前沿陣地,是進行地球科學各項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巨大的靜水壓力,使深淵進入、深淵探測為代表的深海技術,代表了國際深海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水平,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和設備探秘深淵,是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
吳辛說,新的一年,「彩虹魚」將繼續採用「國家支持+民間投入」和「科學家+企業家」的模式,加快推進「彩虹魚挑戰深淵極限」項目,追求中國人的萬米載人深潛夢。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