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北京航天城舉行的戰略合作夥伴協議籤署儀式上,中國航天基金會與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布計劃:在2020年完成太空空間站的建設,同年也將探索海洋的最深處,把人送往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
這一萬米級載人深淵器項目被取名「彩虹魚」,核心任務是把人送達海洋最深處並返回地面。該項目正在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研製,並計劃建設世界上第一座全海深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實驗室由一條4800噸級的科考母船、一臺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探測器、一臺萬米級全海深無人探測器和三臺全海深著陸器組成。
據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介紹,在打造這一世界級的深海科技前沿項目過程中,採用了「國家支持+民間投入」,「產、學、研互動」的創新模式,由深淵中心負責項目整體研製,由彩虹魚公司負責整合民間資本和資源參與科技研發,並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過程。
崔維成是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蛟龍號」的第一副總設計師,曾帶領團隊完成了中國首次7000米深的海洋探測。數年前,他離開「國家隊」,探索利用民間資本支持國家前沿科技創新的新途徑。
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地球所知的最深海溝,最大深度為海平面下近11000米。此前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僅三名外國人,尚未有中國人完成這一創舉。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張建啟在致辭中表示,在深海世界,有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尚待研究,他們具有非常大的醫學和藥物價值。「人類不止要把目光投向太空,也要關注佔地球表面的71%的海洋世界。」
有研究顯示,在50萬種已知的海洋生物中,已進行過化學成分研究的海洋生物物種尚不足1%。而僅在深海海底,微生物生物量佔地球生物總量的56%。
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辛介紹,未來,依託獨有的「深淵科技術流動實驗室」,「彩虹魚」可以對全球26條6500米深度以下的還夠進行系統性的科學普查,獲取珍貴的深淵資源樣本,建立深海微生物的資料庫。「這對整個人類來說,都是一個極其獨特的,珍貴的資源寶庫。」
據了解,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的核心部件「載人艙」的研製工作,已經同時在芬蘭和中國展開,預計將在2017年4月研製完成。根據計劃,2016年12月,將會在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進行萬米級無人探測器和著陸器的測試。2019年10月,將會進行萬米級載人深潛器8000米測試。2020年1月,則會正式進行萬米級載人深潛器衝擊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的挑戰。(綜合財新網、聯合早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