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0月10日訊
2018年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全國生豬存欄、出欄量均開始下降,生豬產業和豬肉製品供給面臨巨大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成為農業農村部的工作要點之一。近日,記者採訪了全國母豬定時輸精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應用協作組組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田見暉,希望將其多年來的經驗整理總結,為全國生豬產能恢復提供參考借鑑。
記者:就您研究的方向而言,您認為我國生豬生產的突出問題在哪裡?
田見暉:我認為突出問題是能繁母豬數量嚴重短缺,很多豬場「見母就留」,三元育肥母豬也都被用作繁殖母豬了。本來,我國母豬繁殖生產成績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三元母豬用於繁殖會使發情率低、產仔數少的問題更加突出。所以,當前國內養豬業急需從母豬繁殖入手,提高繁殖效率,加快恢復基礎母豬存欄。
記者:針對當前三元育肥母豬用作繁殖母豬的發情配種率低、產仔數少問題,生產中應採取哪些措施?
田見暉:當前市場上三元母豬是杜洛克公豬和長大二元母豬的配套雜交後代,其突出問題是繁殖能力不如二元母豬。當前,很多豬場無種可引,只有採用三元母豬這一權宜之計。但三元母豬當作繁殖母豬使用需考慮下列因素:嚴格挑選後備母豬,乳頭數至少要有7對,且排列均勻;合理飼喂,當準備繁殖的三元母豬體重達到80千克後,需飼餵後備母豬專用料,促進母豬發情;做好繁殖管理工作,在160日齡後,每天公豬誘情並採用16小時300Lex光照;建議應用定時輸精技術,可有效誘導母豬發情,提高發情配種率。
記者:我了解到您及您的團隊早在2015年就開始了母豬定時輸精技術研發,請問您進行母豬定時輸精技術研發的初衷是什麼?
田見暉: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母豬PSY,即PigletsSowYear,指每頭母豬每年所能提供的斷奶仔豬數,這是衡量母豬群繁殖成績的重要指標。我國養豬業PSY明顯低於發達國家,2015年,國內報導的母豬PSY僅15-18頭,但同期丹麥的PSY已達32.5頭,主要問題是我國母豬發情率低。定時輸精技術是利用藥物製劑人為調控母豬發情周期節奏,對群體母豬發情、排卵時間進行調控,在處理程序預定的時間內輸精配種。該技術最突出的優點是:通過藥物調控促進更多母豬發情排卵,有效解決了母豬發情率低問題,提高了繁殖效率;實現了同批次母豬同步發情排卵及輸精,為豬場實現「全進全出」的批次化生產模式奠定了技術基礎。為此,我和我的團隊在國內率先進行了母豬定時輸精技術研發。
記者:基於母豬批次化生產的全進全出生產模式對養豬業的意義?
田見暉:傳統養豬生產通常採用連續繁殖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具有很多弊端,表現在:不同日齡、體重豬混養在同一棟豬舍,精準飼養難度大;豬群日齡不整齊,免疫效果差;不能全進全出,豬舍無法徹底消毒,增加了疫病交叉感染風險;連續生產模式使每日工作重複交錯,效率低下,員工福利無法保證。
基於母豬批次化生產的全進全出生產模式是一種高效可控的管理體系,可根據豬群大小、欄舍數量進行分群,按計劃組織生產,達到同批母豬群發情、排卵、配種和分娩同步化目的,有效避免了連續生產模式的各種弊端,可實現豬舍或單元內豬群的全進全出,降低疫病交叉感染概率,顯著提高生產管理效率,同時,整齊劃一的生產節奏也為員工帶來了休假機會。
記者:聽說為指導定時輸精工作,您在國內組織成立了全國母豬定時輸精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協作組,能為我們介紹一下為何建立這個組織和協作組開展的相關工作嗎?
田見暉:全國母豬定時輸精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協作組(以下簡稱「協作組」)成立的背景是這樣的:歐美等畜牧業發達國家,以定時輸精技術為核心,使規模豬場建立了批次化生產管理工藝,真正實現了生豬生產的全進全出,在保持高繁殖水平的同時,大幅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減少了疫病感染。國內很多大型養豬企業也自發開展了定時輸精技術探索,但由於缺乏技術指導,效果存在較大差異。為此,中國農業大學牽頭,聯合中國農科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寧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溫氏集團、牧原集團等大型生豬養殖企業,組織成立了包括大學、研究所、製藥企業以及養豬企業參與的協作組。協作組成立以來,申請並獲批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專門開展母豬定時輸精與批次化生產技術的研發與示範,尤其是研發的母豬定時輸精關鍵藥物烯丙孕素獲得國家二類新獸藥證書,解決了我國繁殖調控藥物卡脖子問題。為配合技術的示範推廣工作,舉辦了5次全國母豬定時輸精與批次化生產技術交流會,大大推動了該技術在我國的推廣應用。
記者:母豬批次化生產需要使用多種藥物製劑,這對豬肉產品安全有影響嗎?
田見暉:目前,批次化生產使用的所有藥物製劑均已進行過體內代謝和殘留試驗,其半衰期很短,在豬體內不會出現殘留。另外需要強調的是,藥物製劑使用對象都為繁殖用母豬,而我們食用的豬肉來自商品肉豬,所以不用擔心豬肉安全。
記者:國外批次化生產也需要藥物調控嗎?對母豬使用年限及其後代有影響嗎?
田見暉:據我所知,在國外,尤其在德國,批次化生產均會使用藥物製劑調節母豬性周期,促進發情和排卵。國內大量研究和應用證實,藥物處理對母豬使用年限沒有影響。通常每個繁殖周期僅使用一次藥物處理,間隔時間長,且其在體內代謝速度較快,不會影響下一個繁殖周期機體的生殖性能;相反,藥物製劑還能「挽救」眾多繁殖障礙母豬,總體上延長了母豬群的繁殖壽命。定時輸精技術使用的藥物製劑在母豬體內半衰期很短,生物活性很快喪失,僅對本次發情周期有調節作用。國外研究結果與協作組數據證實,藥物製劑使用後不會在仔豬體內出現,更不會影響後代自然發情。
記者:不同豬場定時輸精效果差異很大,如何分析成敗原因,特別是查找失敗原因?
田見暉:定時輸精技術對提高母豬繁殖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豬場管理水平和豬只健康狀況也直接影響這項技術的應用效果,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分析。從飼養因素看,近年來,飼料原料中玉米黃麴黴超標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越來越普遍。而且,母豬營養水平與膘情也直接影響其繁殖性能。從疾病因素看,藍耳病、豬瘟、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口蹄疫、鉤端螺旋體病、子宮炎等豬場疫病風險,對母豬繁殖效率都有重要影響。從環境因素看,豬舍溫度、溼度、空氣品質等都會對母豬繁殖產生較大影響。另外,生產中是否嚴格按照定時輸精技術程序操作,也是效果差異的原因。
記者:批次化生產需對母豬集中配種,如何解決公豬不夠用的問題?
田見暉:做好精液需求計劃。根據定時輸精程序,提前做好精液需求計劃;加強公豬飼養管理,多生產合格精液,或提前足額訂購精液;應用低劑量深部輸精技術,可使精液使用效率提高一倍;必要時可選用豬冷凍精液作為應急補充。
記者:批次化生產中,關於同步分娩的藥物和措施能給讀者介紹一下嗎?
田見暉:母豬妊娠期平均為114天,但實際分娩過程在113-116天範圍內,分娩時間不集中且大多數在晚上進行,容易造成仔豬損失。同步分娩技術可促使超過預產期母豬集中分娩,一般在母豬預產期第114天注射氯前列醇鈉,第115天對未分娩母豬再注射縮宮素,使所有母豬均在孕期第115天結束分娩,並可通過生產設計避免周末或節假日分娩。同時,對於母豬分娩控制,應掌握本場母豬正常妊娠期長度,誘導分娩母豬的預產期不應短於正常妊娠期,以避免因初生重過低影響仔豬哺乳期生長;同批次母豬中30%左右已產仔情況下,可對無分娩症狀母豬誘導分娩;使用氯前列醇鈉和縮宮素誘導分娩時,如注射氯前列醇鈉後已開始分娩,則不需要再注射縮宮素。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生意社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生意社;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dana@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