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禾木解說欄目,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三農資訊是:它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一次產卵400萬粒,是淡水界中的活化石?
「地鮮莫過於筍,河鮮莫過於魚」一旦說到筍在農村就有,特別是竹筍,在這個季度的竹筍最好不吃,不但不夠鮮,而且口感也不好,一般要數春筍最為出名,特別是冬筍口感最佳,可以嘗試下這兩個季度的筍。可是說到魚類,小編認為這個月的黃鯽魚最好吃,肉質鮮嫩,特別爽口,還有其他海產品,比如青蟹、基圍蝦、白蟹、鮑魚等等產量也不少,這個季度最適合。
但是有一種魚,在南方沒有,只有北方才能看見它的身影,它被當地的漁民稱為「水中大熊貓」,一次產卵可以達到400萬粒,它是淡水界的「活化石」你不一定認識!
首先,要說的這種被北方人稱為「水中大熊貓」的魚,其實就是「鰉魚」也叫鱘鰉魚,為何叫它「水中大熊貓」,看圖片它鼻子尖尖,類似於鯊魚,可想想它也不像熊貓一樣,其實並不是因為長相的問題,主要是它身軀龐大,食量大,小的體重一般50-100公斤左右,最大的可以達到1000公斤,因此它還被譽為「淡水魚王」。
鰉魚僅生存於黑龍江水域,身體大又重,適量也驚人,體長就可以達到4.75米長,最短也就2米左右,你坐上上去雙腳還能著地,主要是它身體不高,頭是三角形,背部圓弧形,才夠得著,鰉魚分為兩種款色,黑青色和黃褐色。
然而鰉魚的名字得來卻有這樣一段傳說,傳乾隆年間,漁民突然捕獲一條龐然大物,不知是何物,於是送至朝廷面見乾隆,經鑑定此魚無毒可以食用,乾隆吃完後,龍顏大悅,讚不絕口,還把它封為每年進貢的食品,特賜名鰉魚,鰉魚的名字就是這樣流傳至今的。
鰉魚雖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名貴之魚,尤其是它的魚籽三粒鰉魚籽就可以抵得上一個雞蛋的營養,但是它的最佳捕捉時間在秋冬季節最為合適,這時候的鰉魚都已經成年。5-7月是它的產卵期間,最小一次產卵也就大約60萬粒,最大一次能產400萬粒,可想而知,這數量真是龐大,數目驚人,能捕撈到有魚籽的鰉魚更是難上加難。
鰉魚確實產量大,但是往往卻逃不過頻危,在19世紀未,鰉魚品種數量多,資源幾乎尚未開發利用,直至20世紀經開發,被大量捕撈,資源遭受破壞,產量急劇下降,再加上鰉魚幼小不易存活,恢復期緩慢,所以才有頻危的地步。
後來鰉魚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紅色警告,極其危險哪種。曾經專家想繁殖此物種,經過很多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只能去維護,但發現一個天大的秘密,在億萬年前鰉魚就已經出現了,可以說它是淡水魚中的活化石。大家如有發現,請好好珍惜,別再對它下手了。
根據以上情況,大家對此事有什麼看法,不妨留言一起交流,禾木解說會為你一一解答,如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不妨點擊上角關注和分享,你的分享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